旅日美國人公開舊相片 揭露廣島及日本七十年代的面貌

Hiroshima 1973

一個非正式的安置區,或可稱為貧民窟,位於廣島「原爆紀念館」北面、相生橋的對岸。攝影:拉利.羅森維格,約攝於1972年。經同意後使用。

一名美國男子突然找到一批超過四十年歷史的珍貴收藏,他隨後開設部落格,讓人們可以一窺「日本奇蹟」時期的生活百態,當時日本正在二戰後的陰影下自我修復。

部落格名為「四十年前拉利在日本」(Larry in Japan 40 Years Ago)展示拉利.羅森維格(Larry Rosensweig,音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於日本記錄的相片及日記:

1968至1969年,我住在仙台市,以扶輪社交換生的身份就讀於育英學園高中;自1973至1974年,我住在廣島,為當時的萬事得運輸公司(Mazda UnyuMazda,港譯萬事得,中國大陸、台灣譯為馬自達)工作,公司負責運送萬事得車輛及零件。我有一本關於這兩段時期的日記,最近才發現我將它跟一些黑白底片在儲物箱內放置了幾十年。

「森上博物館及日本庭園」(Morikami Museum and Japanese Gardens)座落於佛羅里達州的德拉海灘,而拉利.羅森維格即為其創始總監-那個四十多年前的交換生,因為推動美國人對日本的了解,現在已經是日本勳章「旭日小綬章」的受勳人

在拉利所拍攝、最令人震撼的數張相片中,有部分是攝於七十年代初的廣島。拉利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分享了一系列原爆後、戰後相片,主題是位於城市中央的非正式安置區、或稱貧民窟:

據我當時的屋主戶田映三先生(Eizo Toda,音譯)解釋,這個地區本來是政府土地,人們是在戰後擅自搬進去。利用空置地來建造急需要的避難所,在當時實在是無可厚非。話雖如此,一但建成了就沒可能將人們驅逐出去,因此他們就一直留在這裡。

hiroshima 1973

「我所見到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迷宮,擠滿了破爛的居所,混合著成堆無人收集的垃圾,掛著待乾的衣物,擺著各式各樣的單車、三輪車及老爺車。」攝影:拉利.羅森維格。經同意後使用。

拉利的部落格中有更多關於廣島地區的相片及評論。

拉利亦張貼了一些他在日本公司工作的精彩相片。那是一家專門將新製造好的車輛運送到世界各地的船運公司,而他是藉著家裏的關係才獲得這份工作:

戶田碩男(Sekio Toda,音譯)在當交換生的期間曾在我們家裏居住而受我父母親招呼,他的父親戶田先生後來在他的公司-亦即當時的「廣島萬事得運輸公司」為我找到一份低層的兼職。公司主要的業務是運輸萬事得汽車、貨車及零件到國內及海外。

他的部落格亦有截取其七十年代的日記內容。在一則題為「我在廣島工作的日子」的文章中,他描述了在電腦普及時代來臨之前,在日本辦公室工作的情況:

working life in Japan in 1973

「井上在將卡片分類。」攝影:拉利.羅森維格。獲批准使用。

業務課(Gyomuka)的主要工作是安排運送車輛及零件。在電腦負責這種工作之前,需要不少人手去確保貨物可以準確送達,比如說要將某一特定車輛從東洋工業的萬事得組裝線迅速地送到船上、再運到某個美國或甚麼國家的港口,才可以送到某個訂了貨的顧客或商人手上。每日,井上君都會將代表車輛的卡片重新排序、分類,那對我來說簡直像催眠術一樣。

拉利的照片同樣涵蓋了他在1972至1973年在日本旅遊的經歷。他的足跡遍佈日本的四大洲:九洲、本洲、四國及北海道。

所有的相片都可以在拉利的部落格上看到。在下圖中,你可以看見拉利在能登半島的西北海岸、亦即有名的百米千枚田附近,拍下了一個海邊村落的照片:

Noto Peninsulas, 1972.

「我一路向南走到了面向日本海的海岸。在能登半島的石川縣,用了一天自己登山,到達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見到了美麗動人的岩石海岸線及海邊梯田。」攝影:拉利.羅森維格。經同意後使用。

拉利的部落格載有不同題材的文章,包括他獲得柔道黑帶的紀錄,以及他當時所見的兒童日常生活


校對:FangLing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