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週刊之後,我們還笑得出來嗎?

Poster of CoExist via Gallery Hip

「共存」專案的海報。圖像經Gallery Hip許可使用。

今年1月7日上午11時左右,兩名男子攜武器進入了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的辦公室,釀成11人死亡、12人受傷的慘劇。這件事引發了諸多關於言論自由、宗教、包容以及幽默的討論。

這次襲擊引發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對人們的宗教教育。

如果考慮到當今世界,在孟加拉國可以因為討論無神論而丟掉性命,抑或被指控褻瀆神靈和背叛教義,那麼能對信仰進行討論就已經難能可貴。「共存」團隊相信對話才是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鑰匙。

在2013和2014年進行了一場宣言宗教寬容的世界旅程後,「共存」的成員 Victor、Josselin、Samuel、Ilan 和 Ismael 在2014年的6、7月來到法國,分享他們的經歷。他們也是最早 InterFaith 環球之旅的成員,通過各種項目宣揚宗教之間的包容。

他們接觸到了當地社區、「共存」組織的各個分會和一些教育機構。

這次環法旅程最開始是希望接觸到生活在最敏感的地區的人們,因為對他們來說,宗教和文化的衝突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共存」的目的是希望建立在地的組織並宣揚宗教之間的和平共處。他們派發一些信息包,其中包括介紹他們組織的目的和方法的宣傳單。

Victor 告訴全球之聲:

我們在這裡的每一個會議都是旗艦性的。我們已經新建立了10個「共存」組織,經過這次環法旅程,也已經開始正常運作。同時,「共存」也已經跟法國藝術中心聯合會和一些青年團體達成合作,一起組織活動。其他的合作夥伴還包括已經與「共存」一起工作過的組織和已經舉辦過我們的調解活動的場所,例如小學、中學和大學,以及其他一些協會。

除了在法國參加活動,Samuel還寫了一本書-條條大路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l'autre)。在這本書出版後,Samuel接受了法國一家宗教電台 RCF 的採訪

旅程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朋友,旅程結束的時候我們已經成為兄弟。博愛也是法國國訓的最後一個詞。對有一些人來講,可能博愛這個詞有些過時或過於宗教化,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它的意義不止於此。博愛深植於我們的基因,也是當今社會的迫切需要。

Citation publiée par Gilbert Covin via Citations à la Une

「博愛的開始就是無條件地接受他人的存在。」來自Citations à la Une網站Gilbert Covin的言論,經允許使用。

一月份的查理週刊襲擊之後,世俗主義的原則和「自由、平等、博愛」的主題已經在法國被廣泛討論。這之後,對「共存」組織的演講和活動邀約也大量增加。全球之聲採訪了這個組織的成員,以便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目的:

全球之聲:自從巴黎查理周刊與猶太超級市場攻擊後,宗教間的對話與教育被廣泛討論。對於你們的涉入,閱聽眾的行為與反應有任何改變嗎?

「共存」團隊:有很多年輕人希望我們在還沒有足跡的地方成立組織。我們也意識到我們的努力比從前更加有必要。人們明白我們是一群為了年輕人著想而聚在一起的的青年,無論你是否相信神靈。他們也了解我們已經從事這項(建立對話的)工作六年之久,而不是查理週刊事件後才開始。當然對於這個襲擊,人們還是談論得很多,但重要的是我們的回應應該是團結和行動,而不是恐懼和監控。

000Coexister_infographie

「共存」專案的圖表 (圖像經該組織允許使用)。

查理週刊事件之後,共存團隊發布了關於「共存」的12個建議。其中重要的數個摘錄如下:

  • 訂定每年的1月11日為「博愛日」
  • 進行世俗化的宗教教育,並且國家教育部門同意批准提供宗教文化間包容教育的機構在學校裡舉辦活動
  • 培養推進社會和諧和共存的社會組織
  • 執行義務兵役制度(法國的義務兵役制度在1997年被廢除,但是公民仍然可以成為志願兵)
  • 協調反種族歧視的組織,特別是那些反對歧視猶太人和回教民的組織
  • 對學校教師進行多樣化、共存、非暴力交流和宗教的教育

全球之聲:你們有沒有同在 InterFaith 環球之旅認識的同事聊到公眾對查理週刊事件的反應?

「共存」團隊:我們收到了很多其他國家同事寫來的支持我們的訊息。大家都很震驚難過,但是也鼓勵我們繼續我們的工作。他們中的很多人也都去參加了那些事件之後的遊行集會。我們也希望向我們的丹麥朋友表達我們的哀痛,他們在我們之後也遭遇了恐怖襲擊。另外還有在美國教堂山(Chapel Hill)僅僅因為是伊斯蘭教徒而被殺害的三個人。

去年,他們告訴了他們聽眾布吉納法索的居民時如何通過幽默來建立感情的聯繫。在同一個家庭裡,基督徒、伊斯蘭教徒和萬物有靈論者通過異族、異教通婚和諧地生活,並通過小時來消除生活中的衝突。

這次,「共存」團隊講到:幽默也意味著通過講述用他人的典型來開玩笑,講述我們真實的想法。而這樣,我們可以化解人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Ariane, Lucie, Léa and Samir, the new Interfaith tour team on their facebook page

InterFaith環球之旅的Facebook頁面上的照片 ── 新團隊成員 Adriane、Lucie、Lea 和 Samir

全球之聲:你對現在的趨勢有什麼看法?幽默的極限到底在哪裡?哪裡才是幽默與嘲諷的邊界呢?你可以給我們推薦幾個你喜歡的、講這種宗教笑話的笑星嗎?

「共存」團隊:這當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特別是牽涉到 Dieudonné(編按:Dieudonné是一個法國幽默大師。他因為寫到「我是 Charlie Coulibaly」而被指控公開支持恐怖主義。Charlie Coulibaly 是襲擊了巴黎猶太人超市的兇犯)。我個人認為,任何的褻瀆都應該被法律定罪,言論自由應該是絕對的。當然,道德和崇拜的自由也必須是絕對的。比利時的著名諷刺家 Philip Geluck 就很好地總結了我的觀點。

在下面這段影片中,Philip Geluck 被問到了他對查理週刊的看法

Geluck 如此解釋:

我們可以拿任何事情開玩笑,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對我們的言語負責。我們一定要尊重別人,特別是那些少數人的文化和宗教。我不想冒犯那些我還不了解的人。

InterFaith 環球之旅開始整整兩年之後,一組新的成員 ── Adriane、Lucie、Léa 和 Samir 繼續發展這個項目。

Léa 向全球之聲講述了這個項目的起源和背景。

全球之聲:這次的 InterFaith 專案與之前一次有什麼不同?

這次的目的是繼續上一次 InterFaith 項目的工作:編錄那些跨宗教的企劃和活動,並把他們聯繫起來。我們也希望為這個學術焦點增加一些報導性。這個項目在社交媒體上受到廣泛關注,這顯示了大家有真心和興趣去了解共存,以及這個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國家中有什麼不同。我們的目標是大眾化。我們會尋找新的跨宗教項目。這次項目的時間大致一樣,不過我們這次是五個人,不是四個。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InterFaith 的第一支團隊全部都是男生組成,這也遭致很多批評。這一次,雖然一開始就是希望實現性別的平衡,這隻團隊的大部分隊員都是女生。Léa 解釋他們希望可以利用這一點:

很多人都跟我們說我們這樣一隻大部分是女生的團隊會在一些封閉的國家,特別是中東國家,遇到麻煩。然而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讓我、Adriane 和 Lucie 了解到那些當地女性的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Samir 無法體驗到這個,但是他可以了解到那些男性的生活。另外,我們也願意相信如果我們組織得好並充滿認知和理解,我們也可以環遊世界,進入每一個國家和文化。當然,這對男性也同樣適用。

這次環球之旅計畫在4個月之後的2015年7月1日開始。與此同時,你可以在 Facebook 關注 Adriane、Lucie、Lea和Samir。

……我們會在旅程開始前100天在社交網路上舉行啟動儀式,請來關注我們吧。

我們祝願這個特別的、把跨宗教交流作為目標的團隊一路順風。

譯者:Tang
校對:Timmy Shen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