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通訊科技與原住民知識傳遞

乍看之下,原住民知識與網路的關係似乎很緊張,原住民知識匯集某一地區特定的信仰、習俗與表現,而網路向來以跨越國界與隔閡自豪。

原住民知識傳承的傳統具有獨特文化,以地方知識解決地方問題,在生態、教育、農業與醫療安全皆為重要元素;網路則以散播資訊幫助人民見長, 但網路也像是個市場,向大企業及規模經濟傾斜:如Amazon.com、Google、Microsoft、PayPal等。原住民知識具有特定精神及儀 式,網路則大多主張不可知論,也透過色情交易賺取大筆金錢。

雖然兩者差異甚大,原住民知識與全球知識體系在過去十年愈來愈靠近,原住民知識份子開始運用不同媒體交換想法,並將傳統經驗公諸世界。

衣索比亞一位研究員指出,網路與通訊科技是種平價方式,能夠為後代記錄、儲存與傳遞不同形態的原住民知識。

資通訊科技也讓更多人接觸到原住民知識體系,尤其是學校能將相關內容融入教程中。

進入知識系統

如上所述,資通訊科技能將原住民知識融入正式及非正式教育系統,科技能夠將地方文化傳遞給學生,並讓學校有機會以當地語言教授某些課程。

在提出明確案例之外,我們先觀察兩位部落客討論,讓學生瞭解不同知識體系多麼重要,例如在學生眼中,增加接觸傳統知識的機會後,會不會讓他們更重視傳統知識?

或許是如此,George Sefa Dei在The Freire Project部落格認為,在發展與教育議題方面,學者與實務人士必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求取平衡。

學生時常質疑,為何某些知識比其他更重要,學生已瞭解在不同歷史、環境與背景下,知識確實有不同的運作模式,可惜目前在定義知識 時,未能考量到知識的多樣性,這些多元歷史結合起來,才持續形塑出人類成長與發展。學生質疑知識階級的同時,也提到中立、無政治色彩的知識立場問題,過去 非洲在教學過程中,總接受西方科學知識體系強調中立、普世與非霸權,卻從中貶低其他知識體系。

理論上聽來不錯,但實際上要如何落實?

Passionate Pedagogue留言提出主要阻礙:

我花費幾個小時瀏覽網路,尋找歷史課學生上課內容所需的網站,通常找到的內容對學生都太複雜或不易理解,又或是網站的文化色彩太鮮明,青少年若無對當地或民族特定知識,都很難瞭解內容,最後學生真正能接觸的「原住民」資訊其實很有限。

我相信在教職生涯中,一定會努力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原住民知識課程,我希望從原住民的無價貢獻中獲得知識,不會受到大學社會學教科書或批判式教材初階課本 限制。讓研究生與學者瞭解世界原住民的內容固然很好,但也要小心出現拿破崙心態,不要整理出只為學術界高層服務的原住民歷史。

缺乏資源之處

尋找資源與素材困難時,有些教師便決定自製,以下兩項案例中,科技都幫助學生學習不同文化,第一例來自澳洲的Scot Aldred,他在e-learning部落格寫道:

明確來說,我希望為澳洲原住民特別成立WIKI區塊,他們具有多元文化、歷史、語言與土地,雖然市面上有相關出版品,但數量還不夠多,也未詳述澳洲所有原住民族,網路上情況更糟,很少能找到正確資訊。

試想若所有澳洲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公開的WIKI,提供有關當地原住民族的資訊,澳洲多數原住民族歷史皆以口述故事傳承,長者與有些史學家的資訊能與所有澳洲人及世人分享。

…何不建立一個共有網路空間,開放給澳洲所有公私立學校,讓有能力的人士能夠創造內容與合作,管理員也能由各個學校推薦提名。

來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的Ginga留言

這個以協同方式收集原住民知識的構想,其實在阿拉斯加北部的白令海峽學區正在進行。

我們的成員與學生以Inupiaq及Siberian Yupik語建立維基辭典,記錄當地原住民語言,學生張貼錄音檔案、當地圖片及其他收集而來的資源,我們也正在發展其他計畫,讓學生能以各種形式在維基頁面上分享及合作。

中式英文塔?

至少有一位專家主張,資通訊科技種種願景下,許多傳統組織卻覺得在網路資訊過載下迷失,他們的網站在搜尋引擎結果排名落後,有時網站也不夠吸引人。

其中一項問題為語言,例如以格陵蘭文、厄瓜多查巴拉文、菲律賓比沙亞文書寫的網站,在瀏覽數上恐怕難與西班牙文、北印度文、中文、日文或阿拉伯文網站相比,要翻譯這些頁面通常也較困難、較費時。

但資通訊科技有機會拓展語言涵蓋範圍,例如透過網路課程、家教,或是配合電話及電腦的小型應用程式,尤其對於原住民語言所身處的脆弱環境中,這種管道格外重要。

以下這段討論與語言及科技相關,由美國教師Heather在flex your info部落格中提供,她提到科技或有助於部落成員遠距溝通,不過「科技還有更好的用處,可以用來重振與保存文化」,可是其中也有問題存在。

由於都市化與現代化,再加上政府過去遷移與抹滅原住民族,致使原住民語言長期岌岌可危。

今日科技讓人可輕易記錄資訊,並與他人進行遠距聯繫,故似乎要記錄、保存與公佈原住民語言資訊變得簡單,但在過程裡,也有幾項問題必須考量,主要 在於所有權與開放等方面。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縱然部落成員在日常生活未使用這些語言,也可能在儀式中出現,語言與儀式也許僅限流通於特定群眾,有時是整 個部族,有時只有少數幾人,或許也有人負責保護這些知識及語言,故必須確保建立語言記錄及保存計畫時,必須意識到這些問題。

另外也得注意濫用或誤用這些資訊,有些部族長老可能不願與外人分享知識,使用科技記錄下來後,外人就更可能接觸到這些資訊,若無文字影音記錄,部族成員便 較容易掌控這些文化資訊;若要掌控資訊傳遞範圍,另一種方式則是讓部落成員及長老參與設計保存計畫,若有更多原住民投入語言保存工作,他們便可瞭解如何收 集及提供可用資訊,無論部族決定要記錄與保存語言,或是維持以口傳方式分享,都要尊重他們的意願。

透過電話學習語言

在這種概念下,她推出新型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學習Cherokee這個部族的語言,這個部族源於美國東南部,但在一八三零年代遭美國政府強迫遷往中部。

…這套應用程式包括閃卡、錄音與語言學習遊戲,也有任天堂DS的版本,使用熱門科技保存與復興語言的想法令人感到興奮,因為這讓所有部族成員都能接觸這些語言資訊,而不僅限於當地民眾,也能讓語言易於融入生活中。

…使用Cherokee語的iPhone應用程式等科技,能夠讓離散各地的部族成員學習語言,軟體也能用來建立多媒體教材,網路視訊科技則可用來教學,或與其他人練習會話,但這些計畫也必須注意掌控權及開放性的問題,讓部落成員及長老充分參與,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

校對:Soup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