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三月 2007

報導 來自 19 三月 2007

柬埔寨:部落格推廣活動

  19 三月 2007

校對: Leonard 一項名為「個人資訊科技活動營」的部落格訓練計畫,自去年醞釀至今,已成功將IT基礎技術推廣至10所大學,人數超過2千人。 經數月籌備,活動營終於登場,首場在8月21日於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U)舉行,共計有50人報名參加,第二場在Pannasastra University of Cambodia (PUC),參加人數逾400人。 部落格倡議人士Mean Lux創造了Clog及Clogger兩個新字,意思分別為柬埔寨部落格及柬埔寨部落客,去年八月,他策劃了一場個人資訊科技活動營,課程包含:使用電子郵件和上網,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項:製作及維護部落格。迄今全國約有2千多名大學生參加。 金邊(Phnom Penh)是柬埔寨最大、最活躍的城市,許多市民皆諳英語且擁有電腦,網咖也提供上網服務。活動營的籌劃人及贊助商表示,他們自信能吸引高學歷人士參與。網路供應商CityLink負責活動營所需之技術協助,除了供應教材費用,每一場練習課程均可上網。 部落格推廣人Mean Lux及另外四位同事 (Kalyan, Virak, Chantra 及 younger Kalyan)所籌辦的活動營廣受各大學認同及好評,校方同意提供可容納百人的會議廳及供上網用的桌上型電腦。在暹粒市(Siem Reap)Build Bright大學舉辦的活動營共吸引200名學生前往參加。 Clogger這個字創於2004年,意為「柬埔寨部落客」,如今此字已廣為國內2370名大學生所知。部落格在國內蔚為風潮之前,一名柬埔寨部落客已在某些省份著手一連串訓練,將個人出版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紹給有心鑽研IT者,教導他們發表意見及想法。 柬埔寨最具規模的大學舉辦了一場活動營,共有400名學生參加,講師Kalyan會後發表個人感受:   昨天我們在PUC辦了一場活動營,現場竟來了400多名學員,其中還包括多位院長及教授,真是令人意外,讓我十分緊張…… Blogger 及WorldPress均以商業經營方式,提供使用者免費出版平台,個人網路活動不再僅限菁英階層、學術人士及電腦玩家,崛起的網路新聲開始發表故事、個人想法及意見,這類情況已是稀鬆平常,另外,在有主見的網路讀者推波助瀾之下,部落格逐漸成為網路對話的重要方式,即使部落格無法即時互動,但此類雙向溝通機制仍不失為在特定議題上交換意見的有效方法,於是網路上突然間出現許多這類的網路新聲,雖然言論暴增可能造成某些混亂,不過大眾同時也多了眾多構想、觀點與意見可供參照,這種現象將創造出更豐富的資訊世界,而不再是中央集權管控網路上知的權利。 Clog就衣著而言原意指木屐,另一個英文解釋則是妨礙,故光看這個詞語,的確有點難讓人連想到「柬埔寨部落格」。 柬埔寨大約在1996年至1997年期間才出現網際網路,不僅落後中國數年之久,更是遠在網際網路誕生後的20年,當時一些柬埔寨人與國際援助機構的外籍人士攜手合作,首度接觸電子郵件這種全新溝通方式,令人欣慰的是,十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柬埔寨人開始認識部落格等各種高科技服務。

烏干達: 最佳部落格之特別報導

  19 三月 2007

原文鏈接:Uganda: Special Report on Best of Blogs 作者:Joshua Goldstein 翻譯:Joyce 校稿:PipperL 上週烏干達的部落客們為舉行第二屆烏干達部落客快樂時光活動拜訪一家位於坎帕拉的馬提歐酒吧,除了為會會朋友及討論面對來自國家的主要挑戰外,這群人並提名了第一屆烏干達最佳部落格獎名單;某種程度上來說,2006年是烏干達部落圈覺醒的一年,在寫作品質及陳述公共議題上有巨大的增長。Jackfruity所發想的最佳部落格獎是個表揚那些既促進公益且獨特的部落格及其內容的好方法。 給那些未曾貼近烏干達部落圈的全球之聲讀者,接下來你會看到八位烏干達年度部落格提名者的簡介,你可把這當作是類似那些在大型頒獎典禮上順暢的蒙太奇影片。這則快速的評論企圖展現烏干達部落圈在書寫形式、主題與個人特質上難以置信的多樣性。 部落格Building the Nation自2005年六月就開始叛逆地書寫部落格,他寫關於他的惡夢、在烏干達的公車旅行以及他的祖母如何能聽他調咖啡的聲音區分是否有加牛奶(譯註:原文有誤,可見作者部落格),他是我所謂麥克羅羅學院那掛的,那是一群就學於麥克羅羅大學的在校生及畢業生,他們經常書寫關於在烏干達的每日冒險。 最近更名為‘Once Upon Ish,’的部落格Dear Mr. McCourt,作者是在印度新德里念書的烏干達學生Inktus,她以書信體的方式書寫對於生活的省思給她最愛的作家-法蘭克.麥考特-安琪拉的灰燼的作者,Inktus也寫當她參加印度古魯步行與在印度的墨西哥人間的對話,她召集陌生人並提議向他們購買咖啡。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是烏干達最有爭議性的部落格,作者兼叫囂者 Dennis Matanda 在位於坎帕拉的銀行業上班。他發表了針對烏干達人性格、政治家言行及經濟依附狀態的激烈批評,他發佈的某些文章是全非洲最刺激的。 Ernest Bazanye大概是全烏干達最風趣的人,他是個作家兼記者,並在烏干達兩家英語日報之一的新視野日報寫每週專欄。他聲稱自己是‘無法抑制的火爆青年;易怒的莽夫’,他寫關於些當代藝術家、在句子中使用fuchsia這個(gay般的)詞彙以及坎帕拉的夜生活冒險。 I've Left Copenhagen for Uganda是35歲的佩妮萊,所經營的部落格。她從2005年六月就來到烏干達,從事援助工作。佩妮萊居住並遊遍烏干達北部的西尼羅河區域。她的足跡直到蘇丹邊界,六拜訪了境內流亡人士(IDP)的營地,並在烏干達小鎮中採購雜貨。 部落格200 Coin Has Fish的作者Ivan Presents是另一位來自麥克羅羅學院的入圍者,Ivan書寫關於她居住在一個面臨不斷銷減供電的城市的感覺,以及親友們的閒談鬼扯。 Twisted Nation是一位自稱從高中中輟,然後成了電影製片的脫線先生(Mr. Magoo)的部落格,他的部落格設計-全能之眼(all seeing eye)-也被提名為最佳設計獎。脫線先生書寫他協助過的電影、全球娛樂產業的反思,以及在一部被美國軍事愛滋病調查網站 連結的 YouTube音樂錄影帶中,尋找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