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四月 2007

報導 來自 18 四月 2007

台灣:交通建設究竟是在建設什麼?

在一篇關於戶外休閒的文章「保存的美學」中,李奧帕多教授寫著,「所謂發展休閒旅遊,並非將道路建到風景優美的地方,而是讓人的心靈能敏感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 台灣的總面積大約36000平方公里,山林就佔了百分之三十。中央山脈由南到北徹底阻隔了台灣的東邊和西邊,不但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颱風,也阻擋了來自西方的入侵者。自從台灣被中國和日本殖民之後,東西方的交通對於地區發展、政府控制、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搜刮就非常重要。 自從1871年牡丹社事件後,中國清朝政府就開始「開山撫番」的政策。不過1895年中日戰爭之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換成日本在台灣建西部鐵路、北迴公路、花東線鐵路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國國民黨來台灣,也陸續建了三條橫貫公路以及南北迴鐵路,整個台灣有一個環狀的鐵路網。 最近這一陣子,台灣人討論三個重要的交通建設:高鐵(已完成)、北宜快速道路(已完成)、以及還未敲板定案的蘇花高。 台灣之前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在西岸平原,所以長久以來一直有壓力要求加強東西兩邊的交通。而現在,人們不只要公路,還要快速道路或是高速火車,如此一來不管從台灣的那個角落都可以當天來回其他任何地方。 黑貓說,台灣交通變得更快速便利後,心中的那張台灣地圖似乎也跟著縮小不少。 Chieftain也說,我以後應該會經常使用高鐵吧,以我所處地區來看,坐高鐵是比搭飛機更好的選擇。而且搭飛機的話,要從松山出來,我倒不如在火車站出來還比較省錢、方便一些。 感謝現代科技,我們的夢想才有機會實現。舉例來說,台灣的雪山隧道(長度為世界第五)可能在工程難度上是名列前茅,因為要貫穿台灣北部最大的山脈:雪山,這條隧道花了十五年完工,十三個人員因公去世(七名泰國人六名台灣人,另有三名台灣人員重傷,根據榮光電子報),以及一台全斷面挖掘機(整個被破壞)。Discover頻道有一集節目就在講雪山隧道的故事:人類創造的奇蹟:雪山隧道。 Wisely說,「在以往開車,大概要花費約兩個半小時,而現今只要40分鐘便可到達。這個對滿多在台北工作的人,或是想到宜蘭去觀光遊憩的外縣市遊客來說,真的相當地方便。畢竟對於離鄉在外工作的我們,這條高速公路還是充滿的便利性!我在未來購車之後,可以更常回宜蘭探望父母,也不需要配合火車的時間通勤。」 赤子童心說,「要是講”人定勝天”太武斷了。這似乎小看了天地自然的力量。但是人所展現的智慧毅力以及堅忍不拔,造就了雪山隧道的誕生。」 雖然很多人快樂地擁抱便捷的交通,越來越多的台灣人開始質疑建築道路的必要性,尤其當工程對環境影響很顯著的時候。 當雪山隧道在施工時,有許多在地層當中的水流失了,在當時嚴重增加工程的困難度。隧道開始使用後,還是有水一直流失。國工局的報告指出:目前由南洞口監測總湧水量約600 l/sec 以下(36 m3/min)…此與日本石井政次與佐久間文彥(1973,1977)對日本全國主要鐵路隧道(273個案例)之長期湧水量所做的調查分析結果,統計出長期湧水量與隧道長度之關係圖相比較,可發現雪山隧道單位長度之湧水量並無特別。而根據中央大學黃俊鴻所主持的報告,隧道湧水對水庫進流量無明顯之影響。即使如此,人們還是憂心隧道的開挖是否會造成水資源的短缺。 劉克襄說,「大量流失的地下水,到底從何而來。失去這些水後,包括大尾山在內,周遭山林是否仍能跟過去一樣,足以積蓄豐富的水源。整個微區域的雨量,能否經年正常。這些或那些不可預測的嚴重結果,以目前的科學知識,都沒有人敢掛保證,未來恐怕也難有明確的答案。」 Momoge討論這些工程計畫案背後的心態:如果公共工程的思維是站在發展工商那一面,就會有蘇花高,改天還會有花東高。站在自然那一面,就不會有蘇花高,而是強化現有交通,避免進一步破壞,甚至想辦法復原以往的破壞。現在蘇花高提出來了,表示「政府就是這樣想」,這很糟糕,因為「內部已經定案了」,不過還沒蓋,還有扭轉的可能。 一封花蓮孩子的公開信:過去的開發建設或許讓我們經濟起飛,但也讓我們經歷了許多大自然回報的慘痛代價,更何況要以高速公路帶動經濟的方式已經過於老舊,也有許多實例證明高速公路不等於經濟發展;另外一些人認為花蓮需要方便的交通,但我們認為高速公路絕對不是唯一的方式,科技進步,有更多元的方式可以 增加來到花蓮的便捷性,別讓大公路主義貫徹整個台灣。最重要的,蘇花高這樣的建設具有不可恢復性,當開工後,所造成的破壞將無法彌補回來,縱使再厲害的生態工法,還是要開隧道、建馬路,沒有人可以預估對土地造成多大的傷害。 當許多人加入反蘇花高的連署時,Yenwen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人權、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很多人開始支持公益議題,或許他們覺得支持這些議題才是正義、有道德、人民素質提升的表現,但我不禁要問: 當你在連署這些公益議題時,對於他們的論述,你有能力辨別真偽嗎? 你瞭解政府的政策嗎? 台灣是否已先進到,足以接受「文化、環保高於經濟發展」? 你能提出更好的政策嗎? 這些問題都不是輕易回答的了的,不過台灣鐵路局似乎試著回答最後一個問題,今年五月之後會有「太魯閣號」往返台北和花蓮。根據台灣火車介紹,台鐵引進此型車的主要目的是為克服宜蘭線、北迴線彎道多的特性,以縮短台北花蓮間的行車時間至兩小時內。 追根究底,我們還是要問「交通建設究竟是在建設什麼?」假如我們有很多道路了,下一步我們想要幹嘛?李奧帕多說,我們應該要打開我們的心讓我們更親近自然。那麼,假如我們有很多錢了,下一步我們想要幹嘛?也許我們會想要活的更快樂更有意義,並且我們的子孫也能活的更快樂更有意義。 在2:30AM的部落格提到,慈濟的證嚴法師在一個電視節目提到:台灣也沒多大,高速公路一條又一條,像我們這個地方,這樣到底山要破壞多少?樹要砍伐多少?水資源要壟斷多少?都不知道!…我只能呼籲大家克己復禮!如果要救地球,要多種樹,不要再破壞了!要開的路,也已經夠多了。

吉爾吉斯:抗爭每年重演

  18 四月 2007

校對:Justin 吉爾吉斯前總統阿卡耶夫(Askar Akaev)兩年前遭罷黜下台,這場所謂的「鬱金香革命」,帶領這個多山小國進入政治開放新時代。 現任總統巴奇耶夫(Kurmanbek Bakiyev)曾承諾要促進經濟成長、打擊貪腐等,但諾言均未實現,在野勢力因此不時便發動街頭抗爭活動,全球之聲過去在這一篇與這一篇內均曾報導。 最近首都比斯凱克又出現了抗爭,前總理庫洛夫(Felix Kulov)表示: 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當然是憲法改革與提前總統大選,除此之外別無所求,但巴奇耶夫的支持者顯然不樂見此事發生,他們決心用盡一切手段維護既有權力。 若要大略了解吉爾吉斯的政治氛圍,可以看看2006年neweurasia網站上,CXW曾寫過一篇文章,令人遺憾的是從發文當時到現在,我看不出當地有任何改變: 對於過錯該怪罪誰,每個人都自有一套理論,許多人說一切都是前總統阿卡耶夫的錯,好似現在的掌權者過往與他毫無往來一樣,我們的訴求很清楚:重新啟用工廠!立刻進行憲政改革!吸引更多外資!抗爭! 好幾個部落格也在追蹤比斯凱克目前抗議活動的情況: Registan.net的Teo Kaye現居於比斯凱克,帶著他的相機與漫畫圖片記錄一切,他便提供首都廣場上最新事件發展,注意到街上出現反巴奇耶夫的塗鴉,先前也對政局提出分析: 巴奇耶夫不太可能在壓力下辭職,但很可能像過去一樣,草率進行憲政改革,關鍵當然在於巴奇耶夫與庫洛夫能否達成共識與協議,另一項關鍵則是政治人物能否控制得住廣大抗爭群眾。 吉爾吉斯還有多位部落客都進行現場報導,例如morrire[RU]的部落格提供相片,在野人士Edil Baisalov也有部落格LJ[RU],另一網站「吉爾吉斯報告」雖然最近無更新,不過也提供不錯的背景回顧。 在neweurasia網站的吉爾吉斯頁面上,Tolkun和Mirsulzhan都提出他們對現勢的觀點,兩人都質疑在野勢力的動機,也懷疑上街抗議群眾其實是受雇的走路工,Mirsulzhan指出: 在野人士已證明他們無力組織大型抗爭,群眾睡在軍用帳篷裡,也抱怨沒有東西可吃。 他還提到: 兩名來自卡拉巴提(Kara-Balty)的年輕女孩在首都廣場說:「若巴奇耶夫未回應抗爭群眾要求,首都將陷入動盪…」,其中一人還表示,有個不認識的人答應她,每參與一天抗議就給她27美元。 居住於歐許(Osh)的Tolkun表示,目前抗爭並未擴散至其他城市,他認為現在是政府居上風: 總結今天的活動,我覺得政府現在是以一比零的分數領先,在野人士反而因此失去了部分支持者,人們不滿現狀,又感到挫折,不過這只是剛開始,還不能太早下結論,我們等著看看明天會如何發展。 在部落格「羅伯茲報告」裡,Sean Roberts也很關心情況,他希望抗爭不要出現暴力,但由於過去結盟的庫洛夫與巴奇耶夫今日嚴重對立,讓他感到很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