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六月 2007

報導 來自 23 六月 2007

利比亞:阿拉伯語已死?

  23 六月 2007

通常利比亞部落客討論話題多元,最近Lebeeya發表一篇文章,提及同事多麼喜愛她的巧克力餅乾,並以觸摸木頭(touch wood)的方式,希望她能避開惡魔之眼,卻意外引發人們論辯阿拉伯語是否已經死亡。 事件起始於Lebeeya提到:「各位,別再說『觸摸木頭』了,說Mashallah吧!」,這個阿拉伯語彙ma sha`a allah,意指信徒完全接受真主降臨其上的好運或惡運。部落客Suliman對此則回應: 我想你的同事會選擇說英語而非阿拉伯語,是因為美國流行文化已籠罩全球,無論是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等國皆然,據我所觀 察,像你這樣的年輕人不需要阿拉伯語、巴巴里語、斯華西里語等已死語言,這些語言背後的文化並不鼓勵個人特質或表現,造成就算在阿拉伯國家裡,年輕部落客 都時常以英文表達自我想法,對你、對他們都比較方便。 Mani利用這個機會,在他自己的部落裡抒發感受,強調阿拉伯語等語言等並未死亡: 人們各有選擇自由,…所謂自由,即人們能思考、觀察、感受,並依此選擇自己的行為… 文末回應同樣非常精彩。 後來這個話題也在部落格Imtidad出現: 最近我準備對網路上的利比亞部落格進行研究,目前我已收集到76個部落格,這些利比亞作者分居於國內外,也有居住於利比亞的外籍 人士,其中一項共同點在於多數以英語寫作,或是混雜使用英語、阿拉伯語、利比亞方言,其中55個部落格純以英語寫作,11個部落格混用英語及阿拉伯語,只 有10個部落格純以阿拉伯語寫作。我想提出的問題是:為何各位只用英語或只用阿拉伯語?為什麼多數利比亞部落格都用英語? 這場論辯有時相當激烈,有些誹謗人士指控阿拉伯語象徵恐怖主義,也有些人認為這個語言的功能就在《可蘭經》之中,若各位有勇氣,建議各位瀏覽所有回應,不僅內容值得留意,也會讓各位認真思考自己的語言。 結論究竟會是什麼?全球化已成功扼殺阿拉伯語嗎?現在英語與阿拉伯語各自代表自由與恐怖主義嗎? 作者:Fozia Mohamed 校對:Portnoy

玻利維亞:報社亦加入部落圈

  23 六月 2007

儘管玻利維亞部落圈近來快速成長,但國內報社多數還沒準備好採用這項互動式科技,不過於聖克魯斯發行的日報El Deber最近終於踏入部落格世界,目前在網站首頁明顯處可見到三個新站,部落格社群網站Blogs de Bolivia[ES]讚揚這項新計畫。 新部落格包括由Zarco寫作的「蜘蛛」(La Araña [ES]),這位自稱是足球迷的作者未來書寫主題也不離球場動態,最近一篇文章提到「花園裡的狗」,這個用語是形容「自己不吃,也不准別人吃」的心態,他認為這與玻利維亞足球界面臨的情況相似,有些人總是抱怨,又處處阻擋別人成功。 由Calixto Flores del Castillo撰寫的部落格「Calixto el Desafortunado [ES]」裡,則採用玻利維亞部落圈頗受歡迎的文學敘事手法,其中一篇文章在回應讀者的不滿與批評: 人們指稱Calixto Flores del Castillo永不可能找到理想女子,因為他的理想不可能實現:女子不可能美如春日朝露、甜如糖尿病者之汗,也不可能同時如逃犯之影隨侍在側,所以他終究只是個隱士,鎮日想著遺失的美好。 可是作者認為,朋友,要追尋理想的愛,挫敗難免,可是一般人便會因懼於挫敗而放棄。 另一個部落格則是由報社記者José Andrés Sánchez主持的「El Pais de las Maravillas [ES]」,最近他在報紙上刊載有關當地El Abasto市場的消息,而在部落格中提供背景資訊、他如何收資訊息,以及他對此事的觀點: 我對這座市場的觀感五味雜陳,一方面那就像座即將倒塌壓在我們身上的高塔,裡面滿是髒污,我看到市場地上堆著蔬果都沾了泥巴,管理也不良,看著這座髒亂的市場,我覺得聖克魯斯該有更好的設施。 但假若就美學觀點,El Abasto就像顆寶石,切工獨特,也有著衝突的美感,工會、組織等各種生活型態與商業、自由市場機制並存,既刺激了經濟,也是社會的縮影,El Abasto的確特別。 Sánchez最近撰寫另一篇報導名為玻利維亞部落格:民主、自由與表意,其中提及多位部落客:El Forastero [ES]的Miguel Esquirol、No Soy Lesbiana, Mi Novia Si [ES]的María Escándalo、Electrokiss [ES]的Daniela Bejarano、Plan B [ES]的Sebastián Molina、Angel Caido [ES]的Hugo...

伊朗: 瑞典博客眼中的伊朗

  23 六月 2007

譯註:因為原文對照片說明只簡短摘錄原作者部落格的文章,為便於讀者理解,我在翻譯時也加入了原作部落格的說明,所以本篇的譯文與英文原文有些許不同 瑞典部落客Jonathan Lundqvist幾個月前造訪伊朗,並在Global Voices 的專訪中分享了他的經驗。Jonathan 在他的部落格發表了許多關於伊朗出版品審查、日常生活、傳統和現代性的照片。同時他也不忘了展現伊朗之美。這裡的七張照片勝過了千言萬語: 前二張照片展示了伊朗出版品審查的一瞥。Jonathan說Nashravaran是主管所有國外進口印刷出版品審查的機構。Nashravaran 也會操審查雜誌之後,於不適當的內容上貼上標籤。很令人驚訝的是有人的工作是整天坐在那兒,拿著一隻大大的簽字筆把不適當的內容遮掩起來。 第三張照片,是伊朗的情侶得跑到很遠的地方約會,才能保有隱私。 伊朗約會的型態。男孩和女孩坐在蜿蜒的河邊,享受他們不受干擾的談話時間。山裡像隱秘的天堂一樣,有時候你甚至可以看到不穿戴頭巾的女孩! 第四張照片,展示了當西方品牌遇上東方服裝時,會變得如何。 Jonathan解釋道:「我看到這位在北德黑蘭一家運動服裝店工作的女孩。她頭巾上的品牌標誌,激起了我的好奇」。PUMA並未生產頭巾,但要求員工必須穿載頭巾作為制服的一部份。 (譯者補充自原作部落格上的一段說明:) 員工身為自己品牌的最佳代言人,這個女孩和另一個朋友自己把品牌的標誌繡在頭巾上。很明顯的是這張照片展示了波斯和西方衝擊 (波斯語 Gharbzadegi Weststruckness) 競爭文化間的二元性。金髮,有一點過份的化粧,以及西方品牌的標誌,明顯可見地出現在要求女性端莊的宗教象徵上。對全球化來說,這意謂著什麼? 最後四張照片分別展示電子商場、德黑蘭的一個美麗公園 (譯註: Park-e Laleh 是一個位於市中心的美麗公園,距離德黑蘭大學不遠,公園的中央有個湖,遠處的山清晰可見)、攝於伊斯法罕,令人讚嘆的橋 (譯註: Esfahan,伊朗的第三大城市,這座很壯觀的Sio-Se-Pol橋建於1602年,比五月花號駛往新大陸建立另一個帝國早了二十年,長300公尺,有33個拱形)、以及有著波斯書道(譯註:Persian calligraphy)作為裝飾的清真寺窗戶。 作者: Hamid Tehrani 校對:Pippe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