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2007

報導 來自 六月, 2007

印度:骯髒黃金、塔米爾穆斯林、Orkut網路社群

  17 六月 2007

黃金及鑽石象徵純潔與愛情,但Passtheroti的Desi Italiana卻認為,被稱作「印度狂熱」的黃金其實很骯髒,而鑽石「恆久遠」的背後辛酸更是血漬斑斑。她還說,黃金及鑽石的需求大多來自喜愛黃金的女性,並指出黃金骯髒的緣由、血鑽石以及印度日益茁壯的鑽石市場。 [.]1991年至2002年期間,獅子山共和國(Sierra Leone)爆發內戰,而鄰國賴比瑞亞(Liberia)內戰則已長達14年,二國內戰之部分肇因為「血鑽石」,兩國皆將鑽石收益用以挹注戰爭軍火,軍火掮客、軍火走私等,情勢在聯合國實施制裁後愈加猖狂,而印度則是軍火走私中繼站之一。[..] 塔米爾(Tamil)語族為一古老聚落,多見於印度南方及斯里蘭卡(Sri Lanka)東北部,時至今日,塔米爾移民足跡已散及全球各地,包括斯里蘭卡中部、馬來西亞、南非、新加坡及模里西斯(Mauritius)。TW News的PK Balachandran針對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各地塔米爾語穆斯林撰寫一篇報導,試圖尋找三者共通特徵,重振這支衰微4百年之久的民族,內文並載有該語族遷徙的歷史。 [.]當初葡萄牙人實行港滬通行制度,穆斯林船舶因此無法穿梭往來南亞及東南亞諸港,另外在荷屬斯里蘭卡,由於穆斯林未獲國家契約許可,故亦不得駛入商業繁盛的西岸港滬。[..] 印度偏遠地區資訊教育不發達,而最近國內有部分人士對網咖業者威脅施壓,企圖抵制大型網路社群Orkut,his blog 的Roshan對這些現象只能苦笑。雖然網路社群Orkut在印度吃了不少苦頭,不過Itsmaklife 的Asif Khan分享親身經歷表示,他在Orkut認識的日本網友提醒他記得攜帶雨傘,並準備了他最愛的印度主食──鴿豆菜(Dhal),讓他得以在旅日期間一解思鄉之愁。 [.]啟程日本之前,我在orkut利用剪貼簿功能(scrapbook)認識了Gautam,他也十分高興認識我,還不忘提醒我記得攜帶雨傘,他的建議真寶貴,抵達日本翌日果真下起雨來。[..] 作者:Javits Rajendran 校對:Leonard

日本:愛滋病是同性戀之罪?

  13 六月 2007

日本第一起愛滋病通報案例出現於1985年3月,根據官方數據,此後案例數目便逐年成長,不過一般大眾接受愛滋病篩檢比例很低,故無法估算確切情況為何。日本政府透過各種活動與宣傳,希望控制相關問題,但正如官方資料所示,這些策略收效甚微。 最近資料顯示,日本在控制愛滋病傳染的成果遠不如其他已開發國家,厚生勞動省的愛滋動向委員會於5月22日公布,2006年感染愛滋病與受 檢HIV呈陽性人口創歷年新高,調查中指出,2006年共通報1358起新案例,其中952人檢驗出HIV陽性反應,406已感染愛滋病,自統計以來,日 本已有12394件個案,這裡可見英文報導與日文報導,個案中男性比例占八成以上,而且多數為同性戀者。 政府推出的愛滋病檢測廣告由知名諧星Puppet Muppet擔綱演出。 雖然只有少數主流媒體報導這則新聞,許多部落客對此各有不同意見,例如矢倉便怪罪同性戀者在日本散播愛滋病: 真是麻煩,我覺得應該向同志課稅,我對男男相愛沒有意見,但我不希望這些男人散播可怕疾病,讓醫療成本增加。 另一名部落客也有類似看法: 情況非常嚴重,雖然罹患愛滋病現在「已非必死無疑」,但仍無法治癒,而且我聽說治療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當我想到愛滋病在很多同性戀者之間傳染,我在想他們是不是都認為「世界已近末日」,愛滋病只會讓醫療成本提高,我希望他們能夠盡量避免感染。 身為男同志的部落客Upappi則很關心各個部落格上的討論: 男同志注意到的是報導中提及如此字句:「男同志透過性交感染愛滋病情況持續增加」,無論是連結到雅虎新聞的部落格,或是在 mixi上的日誌,都大量討論此事,這些異性戀者對愛滋病了解不足,對同志又很無知,所以出現「他們為何這麼喜歡男生?」的反應,我覺得很可笑。但是這種 字句可能使同志遭受攻擊,若人們只憑印象,可能會誤解HIV感染的途徑。 一名HIV檢驗呈陽性的部落客提出另一種觀點: 厚生勞動省愛滋動向委員會的公告只是數據,假若政府完全依照數據決定對抗愛滋病的政策,我覺得便大錯特錯。 若是認為只要在性行為時戴保險套便不會感染愛滋,或是認為醫藥可輕易控制愛滋,都是過於輕忽的想法,愛滋病難以預防,使用醫藥控制愛滋也不容易,根本是非常困難的事。 我認為日本對抗愛滋的方式既粗糙又不成熟,未來我們究竟該如何散布有關愛滋病的知識?如何破除人們對愛滋病的歧視?唯有從這兩點出發,才能找到預防愛滋病的新方式,這些數據才真正有意義。 作者:Hanako Tokita 校對:Justin

玻利維亞:國際足協禁令剝奪樂趣

  13 六月 2007

Hernando Siles足球場位 於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的Miraflores區,是多個職業足球隊的主場,亦為國家代表隊練習場地,雖然過去三屆世界盃足球賽中,玻利維亞總是在資格賽裡 墊底,不過民眾始終相信,正是因為高海拔的地利優勢,讓國家隊能晉級參與1994年世足賽,那也是該國至今唯一出賽經驗。居住於聖克魯斯的E.在部落格 Voz Boliviana[ES]寫道:「1993年,我國通過隔年美國世足賽的資格賽,全國上下都歡欣鼓舞,充滿樂觀與民族主義氛圍,我們靠著自己的力量而有此成果。」 不過最近國際足協FIFA宣布,國際賽事未來只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場館舉行,使玻利維亞許多場館失去主辦資格,也抹煞人民看到國家隊再度晉級的期望。 同樣身為足球迷的玻國總統莫拉列斯(Evo Morales)於是決定,將派遣高層官員赴瑞士蘇黎世,直接與FIFA主席布拉特(Joseph S. Blatter)交涉,並稱當天為「挑戰日」,全國各地亦出現反此規定的遊行與抗議場景,部落客亦群起加入反對足協。 FIFA的政策宣告激怒許多玻利維亞民眾,不分意識型態同聲譴責,聖克魯斯的Andres Pucci表示[ES]: 無論是全球最濕熱或最濕冷之處,都有人在玩足球。 有些人難在巴西下午三點的40℃高溫下踢球,也有人難在海拔3500公尺的場地踢球,但足球運動就是如此,人們會到另一個國家、場地或地區比賽。 Sergio Asturizaga是個居住於巴西的玻利維亞人,他在部落格Así como me ves me tienes裡回憶,過去人們爭論是否該在高海拔地區比賽時,布拉特曾訪問過拉巴斯[ES],當時Blatter向玻國政府保證會支持不設限制,為紀念此事,足球場外牆還高掛著一塊看板,Angel Caido [ES]的Hugo Miranda記錄了看板上究竟寫了什麼字: 我生於山中。 我在瑞士的家鄉就在歐洲最高峰旁,因此我毫不害怕高海拔。 FIFA主席布拉特寫於2000年2月11日 Miranda居住於奧魯羅,這個城市便很可能受禁令影響,他認為這項決定背後真正的意義是: FIFA只是想賺錢,為了讓贊助商掏出一樣的錢,所以一定要讓巴西、阿根廷與烏拉圭晉級世界盃。 Guccio's[ES]的Carlos Machiado Salas提到: 從沒有人因為高海拔球場而死,如果他們真要禁止在高海拔球場出賽,他們也應禁止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聖保羅的球場比賽,因為每月都至少有一人因球迷間的暴力而死。 若國際足球賽事不得於這些地方舉辦,接下來會怎麼樣?Willy Andres [ES]懷疑所有運動都可能受影響,不再於高海拔地區舉行。Nacido en Bolivia [ES]的Gery M.認為FIFA的決定,可能對這些國家的年輕人產生長期影響,他們因此對運動失去興趣,進而喪失改善生活品質的機會。 作者:Eduardo Avila 校對:Justin

委內瑞拉: Caracas電視台遭停播,部落客動員討論,表達贊同或反對立場

  12 六月 2007

電視頻道Caracas廣播電視台(RCTV)過去五十三年來,一直都享有使用公共電視傳輸頻譜的權力,這是委內瑞拉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電視台,而它使用頻率的執照將被撤銷收回,就像我們之前提過的,委內瑞拉政府決定不再予以換照。 國內的辯論議題持續相同,一邊是反對查維茲政府的人,他們認為這一定和該頻道一直與查維茲敵對有關,因此查維茲政府才以政治報復手段處罰該 電視台,另一方面,查維茲支持者(Chavistas)贊同政府的措施,因為這項施政「解放」了公共的電視頻譜,不再受這個透過宣傳戰讓國家陷入不穩定的 電視台。 在如此極化的情況下,灰色地帶受到擠壓,最好的作法就是先聽聽兩邊的說法。 委內瑞拉部落格目錄To2blogs.com設立了一個RCTV特區,收集所有談論這項主題的委內瑞拉部落格文章,這告訴我們對委內瑞拉部落圈來說,這項政府行動有多麼重要,因為就本質而言,整個過程是另一個政治對抗的機會,許多人甚至為了這項議題特別開設部落格,不論是認同政府措施的(RCTV from the inside),或是持反對立場的(I am with RCTV)。 到目前為止,光在To2blogs.com站上就有超過兩千篇關於這起衝突的文章,意見相當豐富。 沒有廣播信號的頻道就是一個關閉的頻道嗎? 用精確一點的政治語言來說,「頻道不予換照」代表它不能以公共頻譜傳輸,而公共頻譜正是頻道的經濟支柱,觀眾也不能再看到這個頻道,所以事實上頻道不會關閉,只是被限制只能以纜線傳輸資訊,但因為委內瑞拉國內也沒有數位電視科技,所以也沒必要繼續討論下去。 言論自由,公共或是私人 在每個部落格內的內部辯論,如Slave to the PC(西班牙語)內有超過兩百篇評論,都聚焦於這項侵犯私有頻道的措施是否代表違反言論自由。 Kira Kariakin評論道: Para mí la cuestión radica en los principios que mueven una sociedad que se precie de democrática y en esos principios están incluidos no solo la libertad de...

波蘭:反安樂死、反飛彈與反閃族語

  12 六月 2007

The beatroot了一篇關於波蘭男人死亡權利的文章,他也提到對美國反飛彈系統、以及波蘭教育部長父親反對以閃足語系寫作的文章,一如過去總是發生的事,討論區充滿了熱烈的評論。 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校對:Portnoy

土耳其:土耳其將走向另一次政變?

  10 六月 2007

土耳其總統大選日益升高的緊張情勢,導致了更多的抗議活動。軍方甚至發表聲明,暗示如果總統候選人Abdullah Gul當選的話,軍方可能發動會政變。國家該做些什麼?如同許多土耳其部落客所說,坐在電視機旁靜觀其變,看著這場選戰的進行,看著電視上播放著在伊斯坦 堡抗議活動的畫面,看著改變到來的徵兆。本週的Turkey is Typing的焦點是土耳其人民的等待,等待未來。 選戰 Erkan’s Field Diary談到土耳其總統選戰的媒體報導: 不像是高收視率應該發生的時間,但這是不尋常的時刻。在昨晚的媒體大事 BJK-FB derby後,另一件媒體大事緊接著到來:人們在星期五的中午群聚於電視前,觀看在土耳其國會中所進行的總統選舉實況轉播。 根據我所聽到的,一開始是參與選舉的政黨間對於367或184國會議員出席才能開始選舉的技術性合法見解之爭。主要的反對黨CHP宣稱必須至少有367位 國會議員出席才能開始選舉,但執政黨堅持只要184位出席。他們都以憲法條文為根據,但根據我所了解,後者的說法是正確的。 在土耳其,總統並非由人民投票,而是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而眾所周知的,執政黨在其政府的作風上有伊斯蘭化的傾向,與較為世俗化取向的政黨不甚相符。杯葛總統候選人的其中一種方法,是國會議員在第一輪的選舉中缺席,讓選舉的合法性有所爭議。Mavi Boncuk告訴我們關於選舉爭議的法律流程所需耗費的時間資訊: 憲法法庭總長Tülay Tuğcu表示,取消總統選舉的申請,只需經過幾天法庭的程序,就可以宣布裁決。但在最近的一個聲明中,副總長Haşim Kılıç指出,法庭需耗較長的時間以便能讓憲法法庭成員能檢視情勢的細節。 Kılıç表示,根據法律,憲法法庭的成員有權要求最多一個月的時間,來檢視國會的章程以及相關憲法的規則,以決定當時參與總統選舉的國會議員人數是否足夠。 Talk Turkey向我們說明總統選舉的過程以及以對比的方式舉了一個絕佳的例子,說明土耳其的選舉像什麼: 想像最高法院有個職缺。再想像這是總統選舉的幾個月之前。想像跛腳鴨總統提名替代人選,然後再想像反對黨威脅杯葛提名的程序以及要求進行總統選舉。原因是,自從上次選舉後,土耳其的的政治傾向有利反對黨。因此,任何政府職缺應該考慮到下一次選舉的結果,從而決定適當人選。 事實上,參議員的選舉每六年舉行一次,眾議員則是每二年一次,而總統每四年選舉一次。這被稱為制衡。這是遊戲規則,如果不是選舉的結果在數字上的歧視對執政黨不利,這個規則不會改變。 以上的想像情節正在土耳其上演。普選在幾個月後就要舉行。雖然機率很小,但執政和反對黨之間也許會有大量的席次變動。上次的普選距今己有五年的時間。而現任總統的七年任期在5月16號結束 (總統由國會選舉產生)。據此,現在執政黨將提出替代的人選。 抗議活動 因為無法對總統選舉直接發表意見,土耳其民眾走上街頭。許多部落客也說明此次抗議活動,從我和其他人(Me and Others)描述人民的觀察,到伊斯坦堡街頭風格(Istanbul Street Style)說明參與者傾向的選擇。Idil在如果可以請忽略我(Ignore Me If You Can)以及都會部落格:伊斯坦堡(Metroblogging:Istanbul)完整地描述了抗議活動,並稱之為「我生命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天」。如果你有時間,我強力推薦閱讀她在都會部落格:伊斯坦堡(Metroblogging:Istanbul)的文章。她對於抗議活動進行有詳細的論述,以及少見的編輯筆記: 我發現到有些人認為,有其必要對示威活動做出負面的評論。這不是一個作出負面評論的平台。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的,是對當天活動的說 明。我的一天。我試著盡我所能說明這天發生什麼事,因為對土耳其而言,這是歷史性的一天。這是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最大的集會,所以這天值得紀念。請不用費 心讓所有事情泛政治化,或是對我負面評論。謝謝您的關心。 政變? 在土耳其的歷史上,軍方曾介入以防止政府未走向它「應該走的路」。談到土耳其(Talk Turkey)描述軍方領袖是世俗主義(secularism)的捍衛者。不論你對土耳其的歷史觀點為何,軍方介入總統選舉存在著實際上的危險,如同Mavi Boncuk所說明: 軍方發布一份類似備忘錄的聲明,指出伊斯蘭保守主義正擴張其範圍,並宣誓其保護國家的「合法義務」。這項聲明在週五晚間國會舉行 第一輪總統選舉之後的幾小時發布,軍方人士指出這項聲明是跟隨對在這次總統選舉中世俗政治系統辯論的「關注」而來,並在必要的時刻,「公開的表達其立場和 態度」。 這項聲明張貼在網站上,軍方人士指出,這項聲明跟隨對在這次總統選舉中對土耳其世俗政治系統辯論的「關注」而來,且必要的時刻,「公開的表達其立場和態 度」。 民主意謂著什麼 Athanasia’s...

俄羅斯 & 喬治亞 : 簽證、美酒、世貿組織

  10 六月 2007

筆者曾翻譯一篇cyxymu的文章,內容不僅與俄國放寬喬治亞國民簽證限制有關,也牽扯到喬治亞在俄國加入世貿組織一事中扮演的角色。俄國與身為獨立國協(CIS)成員的前蘇聯加盟國向來實行互相免簽證制度,但俄喬兩國卻於千禧年開始實施簽證制度(雙方事前不時討論放寬簽證限制),原因在於俄國長期支持喬治亞分離主義地區,兩國緊張情勢因此升高。不過由現今情勢看來,俄國將對部分喬國人民開放簽證: 惟有天真的人才會相信,俄國會出自善意而放鬆簽證限制,其背後目的是為了讓俄羅斯入會代表團能順利抵達喬治亞,以利進行世貿組織入會事宜。俄國全面拒發喬國人民簽證像是一根棍子,相形之下,俄國對部分喬國人民開放簽證只是一棵小紅蘿蔔。 不過我認為喬治亞將持續要求兩國邊界檢查哨合法化,喬治亞先前才關閉了Psou河及Roksk隧道的檢查哨,但前陣子俄國又在相同地點非法增設檢查哨,於是喬治亞要求讓喬治亞籍海關官員進駐這些檢查哨。 雙方齟齬的事例不僅於此,俄國還對喬治亞礦泉水及酒類實施禁運,倘若以上問題未解決,喬治亞要如何同意俄國加入世貿組織?我認為喬治亞不會同意俄國入會。 當然,我認為不僅俄國民眾迫切希望加入世貿組織,俄國政界也持同樣期待,由於遲遲無法加入世貿組織,俄國政府一年損失近十億美元,是故俄國總統蒲亭針對入會事宜向喬治亞施壓。 我瀏覽過的部落格中,就屬Cyxymu的部落格人氣最旺,其內容主要與阿布哈茲共和國(Abkhazia)相關,我覺得主筆者身分若非衝突下的難民,即是國內顛沛流離人士,該部落格全名為「蘇乎米(Sukhumi,阿布哈茲首都)回憶、戰爭、痛楚」,其文章近乎以此主題作為焦點,最近部落格也出現一些關於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衝突的文章。該部落格時常放著蘇乎米及阿布哈茲境內各地照片,版主常藉此書寫懷舊文章,而網友也會在文章回應中緬懷過往,部落格訪客及回應次數絡繹不絕,替該部落格營造了活絡氣氛,網友經常在文章回應中,以趣味十足方式交流阿布哈茲近況。 照片攝於2006年8月13日,喬治亞首府提比里西(Tbilisi)。感謝Lyndon Allin 提供照片 作者: Lyndon Allin 校對: Leonard

摩洛哥 : 法語部落格圈:政治、權力、金錢

  10 六月 2007

摩洛哥下屆選舉將於9月7日舉行,年輕人質疑國內政治是否合理,並談及多項重要議題,特別是巴勒斯坦問題以及摩洛哥面臨的轉變。 「你不操縱政治,政治就會操縱你。」摩洛哥部落客le mythe (fr)的友人曾以此格言贈之,本週le mythe質疑北非各國政治是否合理,並提出個人觀點: 參與政治不該只是被動投票,也不是鎮日舉牌抗議就叫做反對黨人士。政治人物不是專為某些黨派提供「北非人民服務」*,也絕非國王的弄臣,這讓從政與性愛差不了多少……政治與性愛根本是一模一樣。 * 帶有輕蔑之意。 他還提到政治哲學家漢娜萼蘭(Hannah Arendt)的知名著書《La politique a-t-elle encore un sens?》,作者在書中表示: 現今政治仍然合理嗎?政治絕非必需,不像飢餓或愛等人類自然需求,也非人類社會中的必要存在,實際上,物質必需品及勞力根本與政治毫無干係。 對許多人而言,政治代表了權力與金錢,追逐權力永無止境,一旦權力在握,金錢自然滾滾而來。Maroc Bourse (fr)宣佈一間製藥廠即將上市: 繼SOTHEMA製藥廠後,PROMOPHARM製藥廠將於6月15日在卡薩布蘭卡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對另一些人而言,金錢則是工具。Citoyenhmida (fr)不斷呼籲,阿拉伯世界應協助身陷苦難的巴勒斯坦人。 無論是領導階層內部自相矛盾的巴勒斯坦,還是受國內政策制肘的以色列政府,我不在乎究竟何方應負責任;我也不在乎美國明明有能力 解決問題,卻袖手旁觀……炸彈、槍彈、隔離圍牆、沉默、羞恥的巴勒斯坦領導人、自大的敵國、冷漠的阿拉伯世界,種種情況之下,巴勒斯坦正逐漸消失。 Naim (fr)發表評論: 總結所有文章,我認為巴勒斯坦人需要的是正義,而非「和平」。 權力和金錢無法恆久,生命亦然。大學教授Naim (fr)頌揚最近往生的Driss Benzekri。 這名高貴、正直的偉人逝世了,在此我向遺族及所有自由鬥士獻上衷心哀悼。 部落客Moi, dans tous mes états (fr)的法文名字意謂「在世界各地的我」,他也哀悼Benzekri之死: Driss BENZEKRI之死,讓我感到無比哀傷,他曾是游擊隊員、摩洛哥全國學生聯會(UNEM)及左派激進份子、曾於1974年入獄,被判監禁30年、曾是摩 洛哥國王欽定之人權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公正調解委員會主席……BENZEKRI是國家民族英雄,他那慈悲聖潔的靈魂屬於上帝。「我們屬於上帝,我們因他而 悔改。」 感謝Daveyll提供圖片 作者: Hamza Daoui 校對: Leonard

烏克蘭:政治事務過量

  10 六月 2007

4月2日,烏克蘭總統尤申科(Victor Yushchenko)宣布解散國會並提前選舉,但總理亞努科維奇(Victor Yanukovych)及其盟友則主張總統無此權力,(這裡與這裡有 先前全球之聲的報導)。本週,尤申科將新上任的檢察總長皮斯肯(Svyatoslav Piskun)解職,他的立場亦傾向亞努科維奇,內政部長圖什柯(Vasyl Tsushko)因此指控總統濫權,鎮暴警察則搜索檢察總長辦公室,尤申科的回應則是將內政部下轄軍隊改由總統直接指揮,亞努科維奇同樣批評總統作為,內 政部則表示將拒絕接受此項命令,引發外界不解,究竟內政部下轄軍隊的指揮官為何人,隔天尤申科將更多軍隊調往首都基輔,不過多數在途中便遭代表政府的交警 攔下。 此次衝突極為複雜,結果也尚未浮現,不過有一事可確知,無論這些政治人物究竟是代表何種政治勢力,民眾都深受政治事務過量(及氣候異常炎熱)所苦。 當地新聞週刊《Korrespondent》兩位記者於5月25日時,在部落格(RUS)上提及烏克蘭近來的政治與氣候情況,以下為部分內文。 《Korrespondent》總編輯Vitaliy Sych: 我覺得,政治人物所見的現實已與我們毫無交集,一切都結束了。 我們在電視上所見情形是:國會打算彈劾總統,總統企圖開除總理,憲法法庭法官遭指控收取數百萬賄款。觀眾看了之後心想:那又如 何,一切都已失去意義,重要的政治消息那麼多,多到已失去所有價值,如果明天電視上播出總理或總統悶死並吃掉三個嬰兒,人們的反應也只是:真是有趣啊。 烏克蘭政事已變成一齣肥皂劇,永遠不會下檔,對人民生活也不再有任何影響。 本地企業家對此早已心知肚明,過往選舉將屆,都會使多數重大計畫延後一年,但現在人們早已不注意選舉,因為選舉已成常態,昨天我 讀著英語的《基輔郵報》(Kyiv Post),我也曾在那間報社工作,烏克蘭從未像今日一般,吸引如此多外資前來,從前大概每個月報上會有一間消息,報導市場上新增某件大型投資案,現在每 週都有五、六則類似新聞,就連國際評等公司的經濟預測報告中,烏克蘭也已終止跌勢。 一般而言,政局不穩會使人感到焦慮,但現在人們一點也不在乎。 一切都結束了,政治已悖離人民生活。 但拜託告訴我一件事,如果我明天出城去烤肉過夜,而政府剛好宣布首都進入緊急狀態,他們還會讓我回到市區嗎? 《Korrespondent》國家版編輯Olga Kryzhanovskaya: 昏昏欲睡的王國 這個國家頻臨緊急狀態,三權分立下的兩權已失去其合法性,神奇的是基輔市區內卻毫無任何跡象,感覺不出緊繃氛圍,人們平靜地討論 週末行程,沒有人急著看新聞,經過兩個月的政治衝突,似乎所有人都已對政治高層動態失去興趣,夏日、高溫、啤酒,沒人想管政治。經濟正常運作,銀行、商 業、地鐵都營運如常,彷彿什麼問題也沒有,新聞報導檢察總長辦公室遭突襲搜索,就好像是另一部成龍主演的動作片。醒醒呀,大家,以憤世嫉俗眼光看待政治人 物有時是好事,但完全冷漠或毫不關心便有些危險,回想2004年的情況,如果當時沒有數千人走上街頭掌控局面,國家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只有300名走路工 站在獨立廣場上,而非30萬公民,根本就不會有圓桌論壇,也不會有任何妥協,除非我們現在再度拾起公民身分,否則政治人物只會繼續讓國家空轉,不願尋求解 決之道。 更新消息:不久後,烏克蘭領導人宣布達成協議,訂於9月30日舉行大選,總統尤申科表示,政治危機已告落幕。 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校對:Portnoy

(短訊)越南:美國不常見種族主義

  9 六月 2007

VietPundit很不滿有人認為美國是個種族主義國家:「事實上,美國的種族主義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少,來自越南的我就很清楚:越南人痛恨中國人,中國人無法忍受日本人,日本人看不起韓國人,韓國人憎惡日本人,各位可以自行完成整個循環。」

尼泊爾:聖母「瘋」

  7 六月 2007

又是登山季,尼泊爾境內有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自然成為許多新聞報導焦點,每年也都會留下記錄,例如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超過500人登頂,5人在途中死亡,這股熱潮仍無消減跡象。 尼泊爾部落格圈對此也有些看法,有些部落客很意外地發現,許多雪帕人(Sherpa)擅於登山,也協助許多登山客攻頂,但外界卻很少提及這群人。 「尼泊爾站」(Nepal Sites)則驚訝登山對雪帕人如此輕而易舉:「…比如說Appa Sherpa已登聖母峰17次,攀上世界屋頂對他是小事一椿」;「明亮之星」(The Radiant Star)則寫道,「Appa Sherpa已登頂17次,Pemba Sherpa今年在九天內也已來回三趟,上聖母峰頂超過五次的雪帕人比比皆是。」 兩個部落格也都提到,在攀爬聖母峰這件事上,外界總是遺忘尼泊爾人的存在,「明亮之星」覺得很不公平: 但雪帕人未獲應得的重視。 幾乎每部電影裡,登山客離開基地營後,雪帕人便消失於鏡頭前,而在記錄片裡,雪帕人的工作也只有背行李與準備伙食而已。 「尼泊爾站」想問,為何沒有尼泊爾登頂者拍攝與撰寫的電影與書籍: 我也在想,外國登山客總形容攀登聖母峰的故事如此美好,充滿英雄事蹟,但尼泊爾人登頂的次數遠超過其他國家,卻從未述說其經歷,就連記者也沒興趣記錄他們的故事。 「所見與凝視」(Look & Gaze)提及,現年60歲、又名「雪豹」的Ang Rita Sherpa率領一支遠征隊,打算將尼泊爾八個政黨黨旗插在聖母峰頂,這場「聖母峰民主遠征隊」是當地一件大事。 這場行動雖然看似後現代,用這些裝飾物點綴世界最高峰,其實象徵著「尼泊爾新民主」,那將是歷史重要時刻,當這群人將旗幟插在山頂,便解構了大英帝國與尼泊爾封建史的舊時代論述,「聖母峰民主遠征隊」將會歷史帶來新意。 除此之外,尼泊爾真實報導(Real News Stories from Nepal)則有一篇文章,提及聖母峰的環保清潔遠征隊。 作者:Ujjwal Acharya 校對:Portn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