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八月 2007

報導 來自 8 八月 2007

坦尚尼亞:打造部落客社群經驗談

  8 八月 2007

在坦尚尼亞,由於英語及斯瓦希里語寫作的部落格與日俱增,主題也遍及環境、飲食、運動、時尚、政治、室內設計、科技等不一而足,使坦尚尼亞部落圈在非洲顯得格外活躍,部落客因此決定成立正式組織,Jumuiya ya Wanablogu Tanzania (坦尚尼亞部落格社群,簡稱Jumuwata)於焉誕生。 對於部落客與公民媒體人士而言,若要建立一個合作與民主的部落格社群,相信可以從坦尚尼亞獲得許多理論及實作經驗。 自從決定成立組織後,坦尚尼亞部落客便希望盡力以合作開放為原則,一切起自於2006年11月18日舉行的線上會議: 坦尚尼亞部落客於2006年11月18日首次舉行線上會議,希望尋找不同方式增加社群的效能與範疇,多數部落客認為,人們有機會利用部落格促進國家重要對話與社會發展,且為讓公民媒體改革能在坦尚尼亞生根,部落圈應率先建立目標與願景。 會議準備工作利用Doodle與wiki等工具,因為坦尚尼亞部落客散居於各個時區,故使用Doodle投票決定會議召開時間,議程討論與主持人提名則透過wiki,之後由主持人Ramadhani Msangi公布選定的議程於wiki上。 在成員的部落格上,亦有相關討論與公告,坦尚尼亞當地的斯瓦希里語報紙《Majira》曾刊登有關會議的報導,另一份斯瓦希里語報紙《Mwananchi》在會議前後皆有專題報導。 舉辦空間為何? 當時主辦單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該使用何種工具舉行會議,由於幾乎所有坦尚尼亞本地部落客都使用公共網絡,故會議顯然必須使用線上平台進行,當地多數網咖都不允許使用者下載軟體,其後在Ethan Zuckerman的建議下,決定以IRC@Work做為會議平台。#blogubongo頻道確定後,也在wiki與成員部落格上公布登入方式教學。 會議中以投票達成決議,包括將11月18日訂為坦尚尼亞部落格日,並在會議結束前遴選出臨時委員會,針對如何成立正式組織架構廣納部落客意見與想法,成員包括荷蘭的Da’ Mija、加拿大的Jeff Msangi、美國的Ndesanjo Macha、坦尚尼亞的Ramadhani Msangi等部落客。 當天也決定組織將成立網站及聯播區,相較於其他非洲國家是由個人建立聯播區塊,坦尚尼亞部落客決定透過Jumuwata打造社群聯播。 臨時委員會於會後設立新部落格BloguTanzania,透過其中公開討論,坦尚尼亞部落客陸續處理領導架構、組織名稱、組織縮寫、聯播區命名、規章事務等,也擬定在部落格日將頒發的獎項項目。 他們也邀請圖像設計師構思標誌,公布於部落格上供成員投票,最後由Gerald Shuma出線,他的作品也成為Jumuwata正式標誌。 臨時委員會亦公布三項領導職缺,包括主席、秘書長與財務長,呼籲有意者登記角逐,截止後共有8名候選人,照片皆於選前張貼於部落格右側醒目處。 線上選舉該如何投票? 這時最大焦點為「如何投票?」,歷經密集意見交流與思索後,臨時委員會決定利用部落格留言區投票,為避免作票,所有部落客必須署名投票,當天禁止匿名留言,所有留言也將先暫時不公佈,以免未投票者受票數影響意向。 線上選票已於2007年6月30日舉行: 坦尚尼亞部落客將於2007年6月30日正式舉行線上選舉,8名候選人名單已表列於Jumuwata部落格上。 結果出爐,坦尚尼亞的Ramadhani Msangi當選主席,芬蘭的Simon Kitururu與荷蘭的Da Mija分別擔任秘書長與財務長,兩週前,三人與另兩名受邀部落客首次舉行線上會議。 目前他們正草擬憲章,未來實施前將進行公開辯論,並寄發電子郵件邀請個別部落客組成行動、媒體法規、道德、科技等委員會。 原文作者:Ndesanjo Macha 校對:julys

吉爾吉斯:麵包漲,人民怨

  8 八月 2007

吉爾吉斯麵包價格最近突然上漲,引起許多部落客討論,除了天然氣、電力、交通等價格為,麵包物價是與民眾日常生活最習習相關的經濟議題,因為麵包是當地人民傳統主食,若一條麵包過去要價6索姆(som,吉爾吉斯貨幣,1索姆約等於2.5美分),現在已漲至7索姆。 Advocat將意見表達在Diesel論壇[RUS]中: 在前總統阿卡耶夫(Askar Akayev)任內,麵包價格始終平穩,人們現在雖然認為生活改善,但物價也同時走揚,或許漲價也是新政府改善民眾生活的指標? Mantank則不認為政府與漲價一事有關: 政府無法抑揚物價,所以這真的不是政府的錯。 XnifgRon前幾天親身感受物價變化: 我每天都去同一家餐館吃午飯,但今天服務生給的麵包卻薄得不可思議,只有平常的三分之一,她說是因為漲價所致,我很難過今後得要點三份麵包才夠。 Mirsulzhan則在newseurasia網站上[KYR]解釋為何麵包變貴了。 人們也很關心在8月4日至19日的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期間,政府打算限制民眾進出首都比斯凱克(Bishkek)。 Asel寫的文章指出,所有進入比斯凱克的車輛現在都要受檢查,政府也可能會限制進入首都的人數,然而政府卻無任何代表能對外發言,告知大眾必要訊息,以及解釋究竟細節為何。 這項消息為民眾帶來極大困擾與不便,因為人們無處取得可靠資訊,例如S@ailor便表示: 我跟小巴士駕駛聊過這件事,想了解他們知道什麼訊息,結果大家都一無所知,現在似乎我們又得等到最後一刻才會接獲通知,也會因此遇到麻煩。 最後提件有趣的事,8月1日是吉爾吉斯現任總統巴奇耶夫(Kurmanbek Bakiyev)的生日,他現年58歲,部落客morrire做了一份小型民調,想知道部落客最想送總統什麼禮物,共有30人參與調查,結果如下: 41.4%的人不想送他禮物 37.9%的人選擇中國製牽引機 17.2%的人選擇羊頭 13.8%的人選擇麵條 10.3%的人選擇前往莫斯科的機票 民調詳細結果請見此[RUS],禮物很特別吧? 原文作者:Asel 校對:julys

伊朗:政府持續向媒體施壓

  8 八月 2007

伊朗政府上週加強對媒體施壓,親改革派的期刊《同胞》(Ham Mihan)於7月3日遭到查禁。 伊朗勞工新聞通訊社 Ilna 因報導罷工與大學校園中的動盪情勢,也遭暫時關閉,主管亦因此辭職。 許多部落客論及與日俱增的國家檢查,有些曾為《同胞》撰稿的記者也抒發感受。 意料之中的痛苦 Jomhour很遺憾[Fa]今後見不到《同胞》,在伊朗政府一聲令下,這份完善、包容、勇於批判政府的刊物就此消失。 Hanif提到[Fa]伊朗媒體不斷遭到關閉,認為伊朗人應早就習以為常,但聽到《同胞》遭禁時,我們還是很意料。 Ghomaar表示[Fa],任何期刊在伊朗能撐過一年都算奇蹟,禁刊相當平常,他也提醒Ilna通訊社持續面臨壓力,管理階層遭替換,可能也會關閉。 為《同胞》撰稿的記者Maryam Sheybani說[Fa],實在很不願與這本期刊告別,雖然只有43期,但一直努力與眾不同,也正因為不同於眾多刊物,所以當局無法忍受,非得查禁不可。 改賣香菸吧 Varesh語帶諷刺地表示[Fa],書報攤乾脆不賣雜誌,全部改賣香菸好了,反正鼓勵人抽菸不會遭罰。 Sanjaghak指出[Fa],政府關閉一家刊物後,隔天好像沒事一樣,他自問為何學新聞?若是個人興趣無妨,但恐怕很難做為職業。 Mahjad刊登[Fa]數家遭禁刊物的照片,他認為政府企圖將知名記者逼離媒體,因為政府厭惡所有會思考或刺激他人思考的人。 他人對伊朗的認識為何? 因為網路封鎖與審查,使伊朗民眾難以獲得部分資訊,不過從西方媒體上,西方民眾似乎也只能得知伊朗的片段消息,有些部落客希望建立跨越資訊落差的橋樑。 部落格「伊朗觀點」指出,當西方人得知她來自伊朗後,問她的第一個問題是: 政治情勢有機會改變嗎? – 伊朗隨時都在變化,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變,不過一切都不明朗,這個政權似乎覺得如果要繼續下去,唯一方法便是禁止年輕男女在公共場合接觸、女性只能穿著 黑色服裝、男性不准抹髮膠等…我或許有點太誇張了,這樣說似乎有些離譜,但有時確實令人感覺如此。 多數人似乎不想再來一次革命,…他們希望一切能夠慢慢地愈變愈好,而非愈變愈糟。 能相信美國嗎? Anthony Loewstein是位作家兼部落客,最近前往伊朗,想要了解當地人民對各項議題的觀點,他在部落格裡寫道: 伊朗人對美國政府及其意圖,看法都一致地相當負面。許多記者、編輯與部落客甚至都明白表示,害怕美國攻擊伊朗核子設施。知名女性記者兼部落客 Azadeh Akbari 告訴我:「看過伊拉克與巴勒斯坦的遭遇後,我們要如何相信美國所言?」 原文作者:Hamid Tehrani 校對:ilya

全球之聲徵才:影片編輯

  8 八月 2007

全球之聲現徵求影片編輯一名。 影片編輯將負責追蹤全球各地公民所製作的線上影片,每週二至三次選擇相關影片與全球之聲的文章結合,影片編輯必須與全球之聲其他編輯密切合作,並應參與定期舉行的線上編輯會議。由於全球之聲為網路組織,影片編輯可留在原居地任職,但若要勝任此項工作,寬頻網路聯結為必要條件。 應徵者需具備國際觀,對於部落格、線上影片與網路公民媒體經驗豐富,英語寫作與編輯能力流利,熟悉全球線上影片使用工具、網站與趨勢,應徵者也應具有獨立工作的能力與責任感。除英語外,若能通曉讀寫其他語言尤佳,居住於美國及西歐地區以外者優先考慮。 意者請備妥英文求職信與履歷,寄至editor@globalvoicesonline.org,截止日期為2007年8月24日。

伊朗:伊朗社會中心的一瞥

  8 八月 2007

Christian Alexander是一位美國的部落客,他以伊朗部落格為題,撰寫了他的學士論文。在這篇專訪中,他和我們分享了對伊朗部落格的意見。他同時也是Sounds Iranian部落格的撰稿人,在這個部落格中,一些研究者交流他們對伊朗部落格研究的想法。 問:請簡介你自己並告訴我們關於你對部落格的興趣以及你對伊朗部落格感興趣的地方? 我對部落格的興趣是有點意外。我一直對科技很感興趣,特別是網路。網路定義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科技,它是一個革命性的發明,對人類文明有驚人的影響。 在大學時,我決定將畢業論文結合自身對科技的興趣、以及科技對社會之影響,主要的研究範圍為殖民以及後殖民的非西方歷史。我的指導老師,是一位對19世紀伊朗和中東歷史的專家,他建議我深入調查近來很活躍的伊朗部落格。 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在研究伊朗的部落格以及其相關文獻。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我對伊朗社會和文化的興趣。我上了波斯語課程,也開始以自已的網摘部落格追蹤連結伊朗部落格圈。 從我繳交論文後的一年多,我繼續的透過新聞、部落格,以及在我研究期間累積的其它來源,追蹤伊朗的消息。我積極地期待將我的部落格研究擴大至包括其它國家和區域,以分享伊朗研究的議題(像是接近性、進步性等等),我維持著對伊朗部落格圈的熱忱。 從計程車文化到核子危機 問:你認為伊朗部落格可以提供我們不能在大眾媒體找到的伊朗印象嗎?能舉個例子嗎? 我肯定地認為,特別在伊朗,部落格提供了一個平易近人的另類觀點,而通常和在美國的傳統媒體所提供給我們的,有相當大的歧異。對我而言,這是伊朗部落格斯坦(Weblogestan)做出最重要的貢獻。 註:Weblogestan為一網路俚語,表示波斯語部落圈「國度」。以上解釋引自這裡。 在我的研究中,最有趣及令人興奮的發現之一是伊朗部落格圈的觀點。這觀點奇妙的混合他們世界的親密和陌生,提供了一個比傳統媒體更為複雜、微妙且有同理心的伊朗圖像。 事實是,我接觸到的這群人給我重要的活力感(empowerment)。從伊朗的「計程車言談」的觀點( View From Iran’s “Taxi Talk”)學習計程車文化的複雜或是從Mr. Behi學習到關於日常街頭生活,都給了我對伊朗社會中心的一瞥,那是傳統媒體所遺漏的故事。每天關於伊朗-美美的核子危機的報導以及伊朗人在伊拉克的牽連(伊朗和伊拉克二國毗鄰,從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到近來的兩伊合作)建立了對伊朗的錯誤印象,而部落格的作用是要解構(deconstruct)這些印象。  但伊朗的部落格圈反映的是少部份的人口。如同在其它的「發展中」(developing)國家的內部,可否近用網路之間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形構著伊朗的網際社會(cyber-society)的觀點和意見氛圍。 在2005伊朗總統大選前的幾週幾個月看伊朗的英文部落格,很難預測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中文/英文)會勝出。明顯地,這些部落客的觀點實質上和大部份的伊朗人是不一致的。這個被部落格所引出的驚訝/震撼/否定,說明了特別的群體在廣大的伊朗人口裡是如何的特別。 科技和現代化的意識型態 問:你的論文主要的題目是關於伊朗部落格的什麼部份? 如同我之前所說,我的論文期待要結合我對科技的興趣和網路在非西方後殖民的歷史上。現在,我了解到伊朗絶不是一個正式的殖民地,然而它是一個半/準殖民的 過去,揭露出她與世界上其它被西歐及/或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和文化上統治的國家的類似性。我感興趣是,這個部份的歷史如何形塑我們今日所生存的世界。 我論文這個包羅萬象的主題,是檢視伊朗在大約上個世紀,科技和現代化意識形態之間的交互作用。回頭看伊朗最近的歷史,科技總是扮演追求 「現代」(modern)的中心角色。現代性本身是一個有彈性的、改變的概念,端看你問在何時、問的是誰。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歐洲,現代性反映的 是從歐洲啟蒙時代所發展的理性(rational)、科學(scientific)和顯而易見(transparent )的意識形態。 混雜著這些想法的是歐洲社會規範,那是經常被標籤成客觀的真實而不是主觀的面向。可預測地,這個現代性的觀點和其它地區的社會文化規範相衝突,像是伊朗曾被歐洲國家所宰制。歐洲所定義的現代性及其意義,混合了與伊朗文化的相容性,而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區域階級產生張力。 過去百年來,伊朗人在現代化的想望和政治文化為西方所主導之間掙扎。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象徵著朝向反西方(anti-Western )的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發展,以及拋棄歐美的現代性而,政府裡混合著對科技的矛盾,暗示其意識形態上,有著現代社會所無法承擔的不一致。 部落格與是基進的(radical) 問:你如何評估在伊朗社會中,部落格的重要性? 因為以下數個原因,這是個很困難的問題。首先,身為一個局外人(以及有限的掌握其語言以利用之),這對我來說非常難以確定部落格在伊朗及伊 朗社會中的重要性。我讀過在伊朗之內許多部落格指控國外媒體的扭曲面向,包括了外國人以及國外的散居的伊朗人。我認知到伊朗社會和政治狀態的複雜性,以及 我的分析準確性的問題。 第二個難處是以部落格本身,概括地決定它對政治和社會的巨大影響。無疑地,部落格可以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如同已在伊朗、美國或 是世界各地所展示出的例子。部落格扮演一個傳佈資訊及意見的重要角色。部落格是基進的,由於他們引介了一個相對成本低、平易近人以及匿名的媒體可供表達意 見(這也是使部落格在如伊朗的壓抑社會,成為如此具吸引力且有效的政治工具)。   然而,當政治和社會明確、持續地改變,部落格似乎作為間接與補充的貢獻者。部落客可以靠他們自己改變政策、總統選舉,以及保存文化遺產嗎?他們只是催化劑。最終做出決定並採取行動的,還是公民及/或領導人。 最有效果的社會和政治變革結合了部落格,有著真實世界作為後盾,連繫著電子世界的想法與實際行動。。這樣可以改變嗎?為大部份的目的而言,我認為部落格只是一種工具。就這一點,草根性社會和政治改變要發生效果,部落客也必須是主動的公民。 從純粹文化的觀點來看,你可能會主張在實際改變人類的互動結構和社會文化規範上,部落格有更直接的效果。我認為這是重要的,但這種改變在我的心目中是更為緩慢且微妙的過程。部落客(以及其它人)在這個改變上較少有直接的控制力。 大體上而言,因為政權壓制的特性,我認為部落格對伊朗的社會及政治有著比其它地方的影響力來的大。部落格所促進的言論和意見自由,對伊朗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而這個現象已經在該國的領導上,顯示它的力量和影響力。社會上也是,部落格允許多伊朗人繞過政治上的限制,讓彼此可以相互討論,分享意見等。 然而,我也要提出的是,太多關於網路民主化的熱度被製造出來,以及部落格已證實這一點。但新科技的本身當未有效的應用作為一種改革壓制性政 權的工具。取而代之的是,伊朗政府已學會如何控制或檢查這些新科技,例如網路。不管改革派的部落客做了多少努力,他們是否施加壓力於政府,足以使其推向一 個更正義和寬容的社會,都將會被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