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2007

報導 來自 八月, 2007

日本:酷熱生活

  20 八月 2007

今年可能是日本史上最炎熱的夏天,部分地區氣溫達攝氏40度,濕度亦創新高,商家則慶祝冷氣、電扇、冰品銷量大增[Ja],但對於能源危機的憂慮也隱然成形;雖然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推行「清涼商務運動(Cool Biz)」後,確實減少部分冷氣及除濕需求,但全國積極參與程度仍然很低[Ja]。最近還有USB插座領帶風扇等多種發明,希望讓民眾既能穿著西裝,又能保持涼爽,但節能在日本未來似乎仍有隱憂。 圖說:8月16日,日本史上最熱一天 不過日本部落客Kenchan卻有了意想不到的舉動,他在8月10日的文章題為「酷暑中的終極環境對策」,其中寫道: 我們在熱浪中也不用冷氣,車上也不開冷氣,每天都汗如雨下,我每天都覺得熱,不過因為新陳代謝加速,身體狀況反而改善,有點類似節食。 我們辦公室把所有窗戶打開,早晚澆花讓溫度下降,等苦瓜株之後長大,就會更多樹蔭;有時推銷員穿著西裝上門,發現「哇,好熱」之後就會很快離開,我們不是服務業,所以他們走了也沒關係,…有時電腦也會過熱,所以我們那時會把它關掉。 只有人類會抱怨炎熱後開冷氣,無論是蟬、蜻蜓、青蛙、狗、貓,都不住在冷氣房裡。 我晨間提早出門上班,氣溫比較低;午餐後我會躺在木板地上睡午覺。感謝夏天讓我減肥,我也不在夏天喝啤酒,因為啤酒讓我流更多汗。 等到高中棒球賽與Yosakoi祭典結束後,氣溫就會慢慢下降,但這之前,我們還得繼續耐熱比賽;就算全世界都在慶祝盆節,企業也沒有休假,為了對抗高溫炎熱,我們只好犧牲少許工作效率。 有些人待在冷氣房裡大談環境問題,根本只是騙子,他們應該走進酷熱中思考,領導人就該這麼做。 原文作者:Chris Salzberg 校對:FoolFitz

哥倫比亞:麥德林城,從綁票危城到文藝復興之都

  19 八月 2007

第一集「發聲」播客節目開拔至孟加拉,介紹當地的Nari Jibon中心,節目中幾名來自首都達卡(Dhaka)年輕女子,在該中心一起利用網路會話練習自我表達。這週節目型態有所改變,內容分為上下兩集。 節目第一部分中,我們將介紹哥倫比亞大城麥德林(Medellín)的過往今昔及人事,內容包括其動亂歷史、當今脆弱的和平局面,以及數學家出身的麥德林市長。日前麥德林市長打算在該市最貧困的地區建造一座大型現代圖書館。 接著,節目第二部份將著眼HiperBarrio計畫,多名參與計畫的麥德林部落客,在該市山區教導青年勞工使用公民媒體的工具。   麥德林介紹(MP3) [22:14m]: 立即播放 | 以彈跳視窗播放 | 下載   麥德林介紹(AAC) [22:13m]: 隱藏播放器 | 以彈跳視窗播放 | 下載 今天的播客節目邀請以下人物: Hector Aristizabal,InaginAction電影集團董事長。 Adam Isacson,華府國際政策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資深合夥人。 Aldo Civico,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衝突應變中心主任。 Juliana Rincón,部落客,全球之聲寫手,西班牙文部落格社群Medallo Bloguero創始人。 節目開場背景音樂是Paloseco Brazz交響樂團所演奏的“Madrugada a la Gil Evans”,音樂來源由ccMixter提供。節目片尾曲“Del Cielo Que Nos Robaron”則是由哥倫比亞民謠歌手、部落客Lizardo Carvajal所演唱,依循Creative Commons 2.5授權條款,收錄在iSummit 2006 DVD。 為兌現先前節目所做承諾,特此放上由YouTube提供的麥德林纜車影片: 另外,部落客Andres...

巴勒斯坦:人民慶賀艾倫強斯頓獲釋

  19 八月 2007

本週我們將以Taghreed Abeaed這位女士的悲劇故事開始,她死於加薩走廊南部和埃及的交界的拉法赫(Rafah)邊境。Dew訴說著這個故事: 一位31歲的巴勒斯坦婦人在滯留於埃及境內與加薩邊境超過20天後過世。這位貧窮的婦人(也是五個孩子的母親)為癌症所苦,由於加薩缺乏適當的醫療技術,而前往埃及就醫。她的雙親及家人訴諸輿論力量,才能將她的遺體帶回,舉辦莊嚴的葬禮。 超過六千名滯留在埃及的巴勒斯坦人,在超過攝氏四十度的酷熱氣候之下等著回家和家人團聚。有些人手頭上根本沒有多的錢,一位巴勒斯坦父親只好賣掉他為孩子買的禮物去支付住宿的費用。另一位巴勒斯坦人用光了身上的錢,只好在咖啡店消磨晚上的時間,或是到處遊蕩找尋合適的地方閉上眼睛 休息,即使是幾個小時也好。 對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來說,旅行是件愉快的事,但在加薩,這是令人苦惱、恐懼和痛苦。 但本週有一則來自加薩的好消息 。BBC駐加薩記者艾倫強斯頓遭綁架獲釋,很快的有許多文章關於此事。Samaher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欣喜之情: 遭拘禁成為武裝伊斯蘭 (Army of Islam)人質的艾倫強斯頓終於獲釋。在他遭綁架的期間,加薩的街頭發起了各式的請願活動。巴勒斯坦的記者也為他發起許多請願活動。在此事件中讓人感到 前所未有的羞恥。就連小孩也知道綁架記者向世人傳達出的加薩訊息破壞了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的形象。我不多去深入談論事件發生的原因、細節、後果和重要 性,我只想要向艾倫獲釋說聲恭喜。首先,因為他是我們的訪客,他是在加薩從事採訪工作的記者。其次,他得到釋放將有助修正在他遭綁架後,巴勒斯坦被世人描 繪的錯誤醜陋形象。 在加薩的Dew也感到高興: 今早醒來就聽見這個好消息…總算,在115天的綁架之後。艾倫強斯頓重獲自由 :)…「我很高興被釋放了」是他對媒體所講的第一句話。這個可憐人不抱持一點他會被釋放的希望… 我剛看到艾倫離開加薩返回英國的新聞,他說他要放個長假,之後可能考慮再回到加薩…我個人不覺得他會再回來 ;)… 釋放艾倫背後進行的協商細節尚未公布,也許稍後會公布,但重要的是艾倫的臉上如今帶著淺淺的微笑,走在回家的路上,期待見到他的家人和朋友 艾倫,你的夢想最終會實現…保重和再見 ;) 部落客們在在巴勒斯坦和伊拉克之間 (Meanwhile in Palestine and Iraq) 報導艾倫離開加薩走廊前所說的話: 現在艾倫強斯頓離開加薩走廊,在他穿越到邊境站進入以色列前,回首看過去114天的背後,他會記得這些日子的拘禁和恐懼。他也會記得這個美好的時刻以阿拉伯文告訴記者:「感謝神,我很高興,我走過了這段鞎苦的日子,我想要感謝巴勒斯坦人民,謝謝你們,謝謝」。 在加薩的Philip Rizk提出他對哈瑪斯在此次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意見: 昨往我前往拜訪友人Abu Joudat和他的家人,他們就住在加薩走廊最大暴力派系Doughmosh (他們稱自己為武裝伊斯蘭(Army of Islam))的附近,綁架艾倫的,正是該集團的部份成員。我在晚間十點之後到達Abu Joudat的家,街上滿是檢查站,某些區域還有蒙面持槍的人。…Abu Joudat向我預測這是艾倫將被釋放的夜晚。早上六點三十分,他打電話給我,證實了他的預測。 […] 艾倫的獲釋證明了哈瑪斯在維繫法律和秩序上的能力。法塔及其他團體未曾能做到同樣的事。不幸地,我懷疑這將會改變國際間領袖和哈 瑪斯的關係。他們呼龥哈瑪斯和法塔的緊急政府以及以色列展開協商,但沒有回應。我很高興哈瑪斯讓加薩再次成為一個能夠安全居住的地方。加薩的廣播電台有著 許多打電話進來的聽眾,他們為艾倫的獲釋感到放心和高興。今天加薩失去一位真正的友人,他是唯一在加薩長駐達三年之久,持續告訴世人巴勒斯坦人困境的國際 記者。 而事實上,過去幾週海邊到處人山人海證明了哈瑪斯的確讓加薩更安全。對很多在加薩的人來說,海邊是唯一可以讓他們從失業和貧窮的惡夢逃脫的地方。 照片來源:Tabula Gaza 在拉姆安拉(Ramallah,約旦河西岸的重要城市)的Asad al...

祕魯:線上地震報導

  18 八月 2007

這張裂開的高速公路的照片由 Alberto Arévalo 所拍攝,以創用CC授權方式使用。 在祕魯的伊卡(Ica),地震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現在上升到了 337,而受傷人數則是 827,利馬的《商報》(El Comercio)或是祕魯廣播電台(RPP)在本篇文章寫成的當下尚未發表這些傷亡數字,然而在部落格 World Wide Help 的協助之下,這些數字已經獲得確認,他們獲得 Indeci(譯註:Instituto Nacional de Defensa Civil,祕魯國家民防所)及 UNDAC/OCHA(一個聯合國的代理機構)的國際報告。而在稍早的一份 WWH 報告中提到「祕魯地震更新:37人死亡,300人受傷」。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則報導了概略數字:7.9 級強震襲擊祕魯造成 330 人死亡。 星期三在祕魯南部發生規模 7.9 級的強震,造成當地城市伊卡及皮斯科(Pisco)至少 330 人死亡及超過 1000 人受傷,並使得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及遠方夏威夷群島發布海嘯警戒。 維基百科則已有了一條此次事件的條目:2007祕魯地震(2007 Peru Earthquake),而在維基新聞也有關於這個地震的消息:秘魯8級大地震,逾百人死亡。 網站 Now Public 也發表了新聞:大規模 7.9 級強震:祕魯利馬,在其中翻譯了部分《商報》部落格的目擊者證詞。《共和報》(La República)則推出了關於此次地震的網路新聞選輯。 部落格在傳達此次事件的細節與多樣化經驗上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部分人講述他們在地震來臨時的經驗與感受。Estalla Mi Alma [ES] 登出了一些她所拍攝的由地震而引起的交通混亂的影片。Niña Goya...

日本:為網路管制發起辯論,卻無人跟進

  18 八月 2007

雖然說沒人在看,日本總務省下轄的研究團體草擬了一份暫時性報告,制定出日本網路使用的規範條例,根據某位部落客所述,這份規定將會擴及到個人網站和部落格。在這份報告中,一橋大學榮譽教授堀部雅夫帶領「傳播與廣播法律制度研究團隊」,討論將網路納入現有廣播法[Ja]管轄範圍的可能性。這份報告中,也建議為這個議題尋求公眾意見[Ja],總務省為此建立了一個網頁[Ja],民眾可以在6月20日到7月20日之間,到上面留言給些意見。 儘管這個草案十分重要,媒體和多數部落客卻都沒意識到這件事的存在。曾任記者、現為律師的部落客Tokyodo-2005向 來關心媒體議題,提供這項議題的細節,他也已經寫了七篇關於此議題的作品。在這些文章中,他警告這條法規不僅適用在一般網站上,甚至是部落格或是個人首 頁。他引述報告內文指出,報告建議如發現網頁內容中有違法的活動,將不受日本憲法中的表意自由保護。因此,該報告聲稱草案不會引發任何憲政爭議。 在此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Ja],他寫道: 看看日本戰前的法西斯運動,可以明顯發現政府進行訊息管制的危險。 他在第三篇文章[Ja]中指出一項「驚人事實」,亦即12場會議內竟有三場為閉門會議,以確保「自由及踴躍討論」: 為確保自由及踴躍討論,就得舉行閉門會議嗎?如果是與受害人訪談,為保障當事人私隱,當然必須閉門進行。但這個團隊卻是要 討論有 關表意自由的法條,卻認為自由及踴躍討論無法對外公開,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要關起門來討論,這些不能曝光的言論究竟是什麼?還是其中有什麼暗盤協議嗎? 在他第四篇作品中,他拿九一八事變來跟當前的情勢做比較,他指稱,日本媒體在當時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不正好是讓我們仔細思考二戰所發生的事,並從中學習的時候嗎? 我希望媒體公司能夠瞭解,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正如九一八事件時,我們被強迫做出的決定。 媒體應當扮演監督權威的角色,而非將自身在網路市場上的利益擺中間,對那言論自由的箝制卻睜隻眼閉隻眼。 我希望他們可以盡其所能,那麼十年後我們才不需要懺悔道:「如果我們當初反對了那份臨時報告,通訊/廣播檢查系統就不會產生了…」我希望,我們可以自豪地面對我們的子子孫孫。 此外,身為網路使用者的我們,不應只發出社論一般的聲明,更應向電視、廣播業者和報社質疑,為甚麼他們不反對網路管制? 請將這則訊息散佈給更多人知道,距離提出公眾意見的最後期限,我們只剩下不到十天。 原文作者:Hanako Tokita 譯者:peggyyoshi 校對:Leonard

(短訊)烏干達:讓我們和平共存

  18 八月 2007

Black Looks張貼「烏干達性少數族群組織」的新聞稿:「在此次歷史性活動中,烏干達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人士於兩個月前集結高等法院前,要求司法保障我們的私隱、尊嚴與財產,我們並未挨告,我們也未犯法,而是政府必須有所作為,阻止官員歧視同性戀與跨性別人士。」 作者:Ndesanjo Macha

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國運動會

印度洋島國運動會(Indian Ocean Island Games)此刻正在馬達加斯加舉行,民眾對此非常興奮。 Harinjaka告訴我們當地人民的期待心情: 第七屆印度洋島國運動會正在進行,奧運聖火今日抵達Mahamasina體育場,運動會將於8月9日至19日在首都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舉行。 此次共有七個印度洋上的島國參加,包括葛摩聯盟、馬爾地夫、模里西斯、法屬留尼旺、塞席爾、馬達加斯加及馬約特,超過200位運動員將參與16個項目的競技。 人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馬達加斯加民眾對此比賽的熱情,共有86個國家將現場直播多數賽事。 Su在留言區表示,這場運動會非常重要,因此政府宣布開幕典禮當天全國放假。 印度洋島國運動會的官方吉祥物Ravi請見http://www.jioi2007.mg/。 原文作者:Lova Rakotomalala

菲律賓:極端天候讓人民警覺

  17 八月 2007

菲律賓許多部落客為國內氣候型態改變而憂心忡忡,假若幾年前「全球暖化」一詞還像是神秘暗號,今日已幾乎是眾所周知,菲律賓群島位於太平洋火環中,時常經歷強烈颱風、地震與火山爆發等劇變。儘管菲國民眾對天災毫不陌生,他們仍警覺到過去幾個月間天氣怪異,氣候變遷造成人民恐慌,讓社會討論以何種方式應變最佳。 「一種另類能源部落格」指出,旱咒已影響菲律賓北部: 菲律賓正張開雙臂迎接颱風,不是因為颱風造成生命與財產損失,而是為了伴隨而來的豪雨,此刻首都馬尼拉所在的呂宋島(Luzon)亟需降雨,希望大雨能填滿水力發電用的水壩,今年雨季前的乾季特別長,使壩內水位極低,這可證明全球暖化確實存在。 The Keyboard Confessional列出旱災發生的十項原因,旱象不僅衝擊用水,也使農業受害,A-Force連結到一篇新聞報導,指稱旱災將使經濟損失十億菲律賓披索。 《馬尼拉時報》報導,菲律賓面對的全球暖化風險很高,Thoughtstreams提及一座位居高地的城市降下冰雹,也有省分出現龍捲風,Wow Zamboanga則記錄菲國南部的怪異天候。 政府企圖以人造雨提高水壩水位,天主教教會要求信眾祈雨,也得到上天的應許,Chuvaness非常喜悅: 雨水挾帶雷電而來,我覺得是真是上天賜雨,菲律賓天主教各地彌撒昨日開始祈禱降雨,果然帶來奇蹟,若全國一同祈禱將有更多神蹟。 Aiza Bautista, Typing Free警告媒體切勿驚嚇大眾: 我已拒絕看電視或聽廣播,因為媒體總是誇大旱災的影響層面,包括電價上揚、人造雨、全球暖化等,他們不告訴大眾該做些什麼,反而只是讓每個人驚慌失措,真是可悲。 人民也時常批評氣象預報失準,Akomismo解釋: 目前全國只有12名氣象預報員,而且半數都想至國外謀職,全國只有菲律賓大學提供氣象學課程,卻連要找到五名學生都有困難,顯示需求孔急。 Kalikasan質疑政府是否做好準備因應全球暖化: 無論乾季之後是旱災,又或者是風強雨驟的大雨季,重點在於,政府是否已準備好處理天候帶給人的影響,尤其是各種環境災害、疾病與經濟混亂加劇等問題。 the Planet提出人人都能實行的方案: 小動作即有大改變,各位省下任何能源,都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隨著雨季到來,氣溫會下降,請關掉冷氣、改用電扇;大學生若經過空教室,請順手確認電燈與電扇已關,別忘了向親友宣傳這些節能小習慣,畢竟這個世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Batanghamog建議政府師法他國經驗;The composed gentleman讚揚政府決定將全球暖化納入教程;Planeta Azul指出,總統的立法議程也包括了氣候變遷事項;Allen's Site提醒政府,部分政治人物可能利用環境危機做為總統選舉議題;Gerry Albert Corpuz presents希望反貪腐團體能密切監控提供給農民的「急難救助金」;綠色和平組織東南亞分會也有關於氣候變遷意識的專頁。 Blogged上傳了一份新聞報導,提到菲律賓需要「因應全球氣溫提高的整合計畫,涵蓋面向應包括沿岸、山林管理、農業、衛生等」。 檢視菲律賓有關全球暖化的部落格文章後發現,許多年輕人之所以了解氣候變遷的災難後果,主因在於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製作的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相關文章延伸閱讀:完美風暴、最糟的海難。 原文作者:Mong Palatino 校對:FoolFitz

黎巴嫩:新教令廢止伊斯蘭教傳統罪刑

  17 八月 2007

黎巴嫩部落格圈的討論話題五花八門,從規範女性如何與黎巴嫩男性應對、到Lamia的姓名涵義,最後還提到黎巴嫩什葉派最高領袖頒佈教令(fatwa),廢除可憎的家庭名譽罪(honor killings)。 如何與黎巴嫩男性應對 今天第一篇文章的主題是男女關係。部落客Lebanon Reporter在貝魯特(Beirut)得知,原來黎巴嫩女性得學習一套規範,以了解與黎拉嫩男性的相處之道,避免造成男性誤會: 在貝魯特眼目所及的街頭女子似乎眼睛都長在頭頂上,不過她們並非自大傲慢,而是必須裝成趾高氣昂,若不表現出那種公主般不可一世的樣子,她們行事所往將處處受阻,甚至讓男性誤會,想入非非。 討厭的無聊男子前來搭訕時,妳該如何是好? 面露厭惡。挑著眉毛、一臉懷疑、哈欠連連,盡量善用臉部表情向對方表達:「你很白目」。 裝忙。假裝閱讀,或表示妳一定得立刻穿過人潮洶湧的街道,告訴他妳在等男朋友之類的,但千萬別說妳已婚,無聊男子會誤以為妳想趁老公不在時,跟眼前這位陌生男子來點刺激的。 置之不理。「妳叫什麼名字?」、「你是哪裡人?」這些問題似乎無關痛癢,不過妳一旦回答了,就很難脫身。 把周遭當作妳的地盤,表現怡然自信,不要和男子四目相交。 千萬不要面帶笑容。 藝術與神話 Einmal-Ist-Keinmal 在部落格放了一幅「Lamia」半裸的美麗畫作,Lamia是阿拉伯世界常見的名字,這名部落客分別說明Lamia在希臘神話及阿拉伯世界所代表的寓意,兩種解釋截然不同: 希臘神話:Lamia是一名心懷恨意,滿腦子想復仇的母親,親生骨肉夭折後,藉由吃掉別人小孩以達心理平衡。 阿拉伯語:Lamia意指有著美麗暗色雙唇的女孩;美妙櫻桃小嘴;暗黑堅硬的利矛;粗壯茂盛的樹木。 宗教信仰 文末,Human Province寫了一篇文章,內容有關黎巴嫩什葉派最高領袖Grand Ayatollah Fadlallah所頒布的教令,該教令廢除了家庭名譽罪。家庭名譽罪乃是專用以懲戒(處決)不當性行為及舉止的女性,由家人及親戚親自行刑。 黎巴嫩什葉派最高領袖週四頒布教令,宣布廢止家庭名譽罪,這項處決不當性行為女性的回教傳統十分「可憎」。 黎巴嫩什葉派最高領袖頒布教令,甚至出面譴責回教傳統,此種情況十分罕見,其辦公室聲明表示,頒布教令是因家庭名譽罪近來致死人數上升。 網路上還有更多有趣的部落格文章,請隨時密切注意! 原文作者:moussa-bachir 校對:Leonard

蘇丹:在「後伊斯蘭」時期對抗愛滋

  17 八月 2007

來自突尼西亞Djerba的部落客Zizou,在蘇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的衛生愛滋防治部工作。蘇丹不像北邊的鄰居--埃及,愈來愈能夠接受現代觀念的蘇丹,已經進入了「後伊斯蘭」時代。 Zizou提供了一個一張照片作為證據:他的一位同事圍著面紗(Niqab),讀著一篇關於俄國同志的學術論文。 「我同事對弱勢族群很有興趣,尤其是同性戀者。她甚至進行了一項研究,共訪問超過100位男女同志,同時她仍戴著面紗。」。 如果要說明蘇丹的「後伊斯蘭」時期,再也沒有比這個女孩更好的例子了。當北方的阿拉伯鄰居們仍越來越陶醉於伊斯蘭政治的時候,蘇丹已經走過了它的伊斯蘭時期。沒有人想念那段時期。對我周遭的人們來說,那段時期沒有帶來任何東西,只有不好的回憶。 當時蘇丹人相信伊斯蘭教條的施行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但這項政策的施行結果令許多人失望,而且許多人的生活卻變得比以往更差。多年來,大多數蘇丹人對開放的風潮十分歡迎。 Zizou很快地指出,儘管某些地方抱持自由主義,蘇丹社會仍然是非常保守的,而這使得愛滋防治計畫遇到挑戰。他說:「開放,沒問題!但不能太多…你不可能從倡導禁慾一下子跳到推行保險套。」 但是他從餘燼中的閃閃火光得到希望,就像他那戴著面紗的同事。這位同事還說,如果蘇丹通過了法國風格的法律,她就再也不戴面紗。 原文作者:Jennifer Brea 譯者:heee 校對:FoolFitz

伊朗:女性部落客成為言論過濾的目標

  17 八月 2007

Mehdi Mohseni’s blog Jomhour [Fa]在伊朗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社會與政治議題之消息來源,若想了解伊朗的部落格圈,絕對不可以錯過它。這個部落格每天約有1000名的讀者造訪。 問:你可以介紹自己和你的部落格嗎? 我的名字是Mehdi Mohseni,在1979年出生於Qom。我學的是土木工程;也算是個獨立記者。我從2002年開始部落格的書寫。 問:你是伊朗西南部的人,可以跟我們談談當地的部落客嗎?我指的是那種專門寫些自己家鄉事的部落客。 你也知道,部落格是種沒有疆界的媒體,部落客可以在伊朗的任何地方寫作,而且擁有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讀者。我想的確有些人會在部落格上提供他們家鄉或當地的資訊,但一般來說這類專注於當地訊息的部落格寫作比較不會受到注目。 女性站上火線 問:網路過濾機制對伊朗部落客造成了什麼問題?駭客們有惹出任何麻煩嗎? 就跟其他人一樣,部落客在伊朗也遭遇了各種困難。許多伊朗網站,特別是政治類的,都已經被過濾了。近兩年來,言論過濾、審查的情況越來越 嚴重,尤其女性所寫的部落格;如果你是個女人,部落格就有被過濾的風險,無論是何種內容。此外,改革派和民族主義者所開設的政治性網站、部落格,也是過濾 的目標。但受過濾機制打擊最嚴重的還是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如學運、工運和女權運動人士的部落格。 而對部落客來說,駭客稱不上是麻煩,目前只有官方的網站遭到入侵過。對一般人而言,緩慢、高價、低品質的網路連線速率等科技問題,才是較大的麻煩。 超越想像 問:你對近幾年伊朗部落格革命如何評價? 雖然不能給出嚴謹的科學分析,但我想我可以說說自己的主觀看法。我認為社會上的人們擁有很多壓力,而部落格是一個抒發己見的好管道,也許這就是為何有這麼多女人和女孩寫部落格的原因。最近也有不少中年人士,開始利用來說出自己的意見。 問:你如何看待部落格對社會的影響? 在日益嚴格的審查制度以及新聞媒體的缺席之下,雖然我們不能盡信從網路上得到的訊息,但部落格確實成就了某些超越想像的事。部落客能夠引發社會對一個議題的關注,並迫使政府做出回應。 原文作者:Hamid Tehrani 校對:Julys

摩洛哥:男女合班哪裡好?

  15 八月 2007

男女合班真的比男女分班好嗎?摩洛哥部落客Mohammed Saeed Hjiouij於文中和各位分享他的觀點,筆者則負責英譯阿拉伯原文。 Hjioui寫道: 摩洛哥教育制度分為初等教育(6年)及中學教育(3年),兩者之間還有另外3年的中等教育。當時我在一間新學校念中等教育,入學 那年學校剛落成,頭一年我在男生班,男生與女生分班授課,不知道這是由校長的決定,還是依循教育部的政策命令。日子就這樣過去,這一年各班成績平平,學生 頂多只達到不會被當掉的最低標準。 第二年教育政策改變,開始男女合班,學生表現有了驚人轉變:考試不再是乏味的例行公事,教室成了男女學生相互切磋習藝的競技場,考試成績也一次比一次進步。這年我的法文成績十分優異,不過幾年後就忘了差不多:) 學校良好風氣延續至三年級,所有學生求知若渴,熱情不斷。 但上了中學後,一切又不同了,我主修公認難考的科系,班上同學人數已經夠少了,女生人數就更不用說了,同儕之間競爭也因此減少。 綜而觀之,我認為:男女合班能激勵學生正面學習,讓學生從書本中汲取知識,而非讀死書,這樣一來人人都有機會出類拔萃。 原文作者:Amira Al Hussaini 校對:Leon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