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十二月 2007

報導 來自 22 十二月 2007

全球之聲一週間 1216-1222

22 十二月 2007

以下為各位整理世界過去一週在全球之聲的動態: 每天每天,全世界都面對著不同的危機,有些是天災,有些是人禍,有些容易受到世界的注目,例如氣候變遷,讓各國領袖齊聚印尼峇里島集會,思索(與爭論)如何處理全球暖化的議題,若此現象真如部分人士所言,我們該如何與之共生,此類議題似乎相對較容易獲得世界多數國家的共識。不過也有些各國國內或區域的問題,不那麼容易在跨國媒體上彰顯與討論,這也常是全球之聲所聚焦的事物,也可做為彼此的他山之石。 從前我們並不常得知關於中亞的消息,或許因為上海合作會議(SCO),有些人才因此知道這幾個「斯坦國」的存在;或許因為「鬱金香革命」(Tulip Revolution),人們才開始知曉吉爾吉斯地處何方;事實上,中亞地區確實因地理與戰略因素,牽涉到諸多利益與安全議題:由於鄰近阿富汗,中亞成為毒梟的轉運站,使各國相當緊張;烏茲別克先前聽從俄羅斯的要求,要求美軍撤離國內軍事基地,也影響到美國在伊拉克所謂「反恐戰」的進度與調度;哈薩克政府屢屢修憲,甚而制定了「終身總統制」,令國際社會擔心當地政局發展,且該國經濟情況亦不穩定,社會不滿日增;另一方面,雖然中亞山峰相連、地形崎嶇,也因而擁有豐沛的水力發電資源,讓南亞多國均積極希望合作,以填補國內用電需求之不足。在上述因素交錯影響之下,中亞理應成為區域與國際角力的地區,但是在今年發布的歐盟中亞策略中,部分人士認為歐盟對當地的注意力仍然不夠。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危機逾四十年,期間雙方關係起起落落,各界也曾試圖以各種方式,促進雙方的和平互動與往來,例如最近才訪問台灣的「和平船」(Peace Boat)創辦人,便曾邀請以巴兩地的年輕人登船相處,體驗彼此的相似與相仿,也有人持續思索,如何才能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共處;非洲布吉納法索的危機則在於媒體與言論自由,平面與電子媒體多數由國家掌控,記者縱然想要突破,也會面臨各種風險與阻礙,政府更用盡手段操控輿論的走向;相對於此,日本所面臨的危機則大不相同,隨著法國著名的米其林指南推出東京版,部分日本民眾擔心,外界對日本美食可能會出現誤解與偏差。 更多訊息請至全球之聲中文版網站,如欲收到每週訊息整理,請寄發電子郵件給中文小組負責人,主旨註明「我要收到全球之聲一週間」即可。

(短訊)俄羅斯:風雲人物計劃

  22 十二月 2007

部落格「新俄羅斯觀點」認為,美國《時代雜誌》今年將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是項對美俄兩國政治及媒體菁英皆有利的成功計謀,但此舉是否符合兩國人民利益,這個問題就留待各位讀者自行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