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囚犯自以色列返國

筆者下筆的此刻,五位民眾/鬥士正在黎巴嫩接受英雄式歡迎,這些反抗鬥士剛從以色列監獄獲釋,這是以色列與真主黨/黎巴嫩達成的交換條件,以國將釋放黎巴嫩籍人犯,並歸還兩國數十年戰火中喪生的百具遺體;黎巴嫩則承諾將公布以國與真主黨在2006年7月交戰時,一名失蹤空軍中尉與兩名遭俘虜士兵的消息,今日公布的消息指出兩名士兵已死,遺體也已交還以國。獲釋的黎巴嫩囚犯包括昆塔(Samir Kuntar),他過去遭判處逾400年有期徒刑,也已入獄29年,包括黎巴嫩總統、國會議長、總理及其他重要人士,都在首都貝魯特的國際機場歡迎他們返國,總統正在發表演說,政府也宣布今日放假一天,讓民眾有機會參與歡迎英雄來歸,以下是部分黎巴嫩部落格的反應,未來還有更新,請鎖定:

Anecdotes from a Banana Republic以風趣幽默態度看待此事:

昆塔自17歲起在以色列遭囚禁29年,世界在這些年改變多麼大!他從沒在酒醉時寄手機簡訊給前女友,不曾偷偷在MySpace或Facebook上追蹤別人,未曾散步至市區,未曾至內戰時期開幕的餐館Barbar用餐,該有人提醒他,現在的物價和過去大不相同,所幸還有很多七零年代的老面孔執政至今,他只需要適應像Saad Hariri這樣的政治新星。

Arab Democracy提到以色列自稱道德性較高,以及一日英雄的感受:

無論以色列滿意與否,聯合國正因為2006年7月的戰事而促成此次協議,就一般戰爭角度而言,當軍事行動最後明顯有勝負,類似協議應該更早成形,但以色列在2006年8月不願承認敗戰,而真主黨則沉浸勝利情緒,認為抵抗以色列攻擊是「重大勝利」。

以色列需要時間,官方花費一年時間,經過漫長調整,才發表Winograd報告,詳細列舉以國的錯誤,承認敗戰後,以色列自然就得付出代價。

在人道訴求背後,以色列出現前所未見的決定,以釋放昆塔為條件,交換在2006年7月12日被俘虜、可能已喪生的兩名士兵,這是一大進步,以色列內部的討論焦點,則是擔心此舉可能首開政治與司法先例。

Bilad al Sham認為這是真主黨的最終勝利:

黎巴嫩這邊的邊界海報上說得很明白:以色列痛哭悲泣,黎巴嫩喜極而泣。

自從Eldad Regev與Ehud Goldwasser兩名士兵遭真主黨俘虜,位於黎國南部與以國北部的夏季戰事就此展開,以色列人兩年來都想得知兩人的消息,拍下兩具黑色棺材的照片已送至媒體

當兩人親友透過真主黨控制的Al-Manar電視台目睹照片,都放聲大哭不能自己。

真主黨今日並未完全掌控黎巴嫩,不過拿士兵遺體交換五位活生生的黎巴嫩人民,尤其還包括昆塔,他在1979年的以色列恐怖攻擊事件後,遭判處四個無期徒刑,也已入獄29年,此事對真主黨及其親敘利亞的盟友而言,無異是兩年勝利的錦上添花。

以色列在2006年戰事想要達成的兩項目標都失敗,不但兩名士兵沒有活著回來,亦未將真主黨勢力削弱逼退至利塔尼河(Litani River)之後。

Tantalus在名為「傳言說…」的文章裡,以嘲諷與幽默語調記錄此事。

Lebanese Political Journal以一系列文章報導最新發展與輿論看法。

Blacksmiths of Lebanon擁有昆塔在1979年被捕的照片與以色列媒體的評論,並在另一篇文章中,質疑政府為交換囚犯所接受的條件是否值得

關在以巴列監獄的黎巴嫩人即將返家,卻還有數百名黎巴嫩人遭囚禁在稱為「兄弟之邦」的敘利亞監獄裡,真主黨手中的籌碼又少了一個,這樣值得嗎?

以黎戰事導致超過1200人死亡、其中300人未滿13歲;傷者逾4400人、700人永遠殘障,這些數字背後的答案很清楚(不值得!),可別忘了還有數十萬人被迫離家,以及國內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但真主黨可不在乎,他們和以色列談判者均已獲得足夠的公關宣傳,黎巴嫩人與收看半島電視台的阿拉伯社會,好像都該遺忘真主黨不久前曾拿武器對準同胞,還煽動國內宗派對立衝突,導致長達15年的內戰。

之後還有更多來自黎巴嫩部落格圈的言論、報導與分析,請勿錯過。

1 則留言

參與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