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全球失業與移民返國現象

類別: 北美洲, 拉丁美洲, Bangladesh 孟加拉, Brazil 巴西, Cambodia 柬埔寨, Egypt 埃及, Germany 德國, Hong Kong 香港, India 印度, Israel 以色列, Japan 日本, Malaysia 馬來西亞, Nepal 尼泊爾, Philippines 菲律賓, Portugal 葡萄牙, Saudi Arabia 沙烏地阿拉伯, Singapore 新加坡, South Korea 南韓, Spain 西班牙, U.S.A. 美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Kingdom 英國, Development 發展議題, Economics & Business, Governance 政府治理,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國際關係, Labor 勞工, Law 法律, Women & Gender

本文焦點在於失業者與返國移工的故事,失業對世界各地民眾有何影響?當人們謀職時,會遇到些什麼困難?當移工陸續自國外返鄉,對於開發中國家 [1]會造成什麼問題?

失業日記

有幾個網站都固定提供失業相關消息,例如Layoff Tracker [2]Layoff Daily [3]The Layoff List [4]Singapore Retrenchment Blog [5]等,「國際勞工組織」亦上傳全球各國最新失業數字 [6],這些網站突顯許多人認為,裁員是全球經濟衰退 [7]最主要、最明顯的指標。

許多失業民眾都建立部落格,記錄自身每日內心掙扎,幾個失業日記的例子包括Furbier.com [8](巴西)、Retalhos Da Vida De Um Merdas [9](葡萄牙)、Jobless and Less [10](美國)、Unemploymentality [11](美國)、Pink Slips are the New Black [12](美國)。

《逃離失業》是本關於韓國失業民眾生活 [13]的書,Unemployment Haiku Weekly [14]則是位最近遭裁員者成立的部落格。

haiku-1.jpg
取自Haiku失業週報部落格

巴西的Fabio C和失業者感同身受 [15]

失業實在很糟,會覺得自己沒用,甚至沒有辦法放鬆,覺得自己一定得找點事做,當身心都已習慣工作,我現在才明白為何有些退休人士變得憂鬱,也才瞭解為何有些人放假時,仍希望有十天或二十天去賺錢。

我的日子很沉重、很緊繃,因為全都一成不變,真的讓我很憂鬱。

國際勞工組織指出,中東與北非地區的失業率在2008年創下歷史新高 [16],全球之聲作者Amira Al Hussaini曾撰文報導阿拉伯世界失業情況 [17],其中杜拜(Dubai)尤其遭受重創,杜拜的Kinana Jarjous在遭裁員後,寫下一首詩和幾封道別信 [18]

實在不需要再憤怒,我很高興一切終於結束,當然我會失去薪水,也會因工作而覺得自己「有用」,但現在都過去了。

我已寫過幾封道別信,最後選了最短、最和善的版本寄出,要做的事都已完成,也沒有東西要帶回家,我應該把力氣花在努力向前,並按照自己的意願前進,不用再偽裝成另一個人。

就連電影業員工也面臨失業壓力,美國好萊塢一家大片廠的製作人 [19]最近也遭到裁員:

他們說電影業是少數不受經濟衰退影響的行業,但當今經濟唇齒相依,基礎若是崩潰,很多人隔天早上一醒來,會突然發現自己無法再支撐現有生活方式,就連萬能的好萊塢最終也得裁員,電影業員工和大家一樣,都得想辦法找工作、待在家裡、確保家人依然擁有醫療保險。

一位南非部落客分析企業解雇員工的可能原因 [20],韓國的Aspan認為「社會還無法接受失業者 [21]」[中文],以下段落譯自他的部落格文章內容:

多數失業者會因為領失業金而覺得羞愧,他們在領失業金的場所感到心煩。我們全都知道我們失業了,但他們用殘忍的方式提醒我們這個 事實。我們不是在乞討,但這樣的情況讓我們傷心。為了領取每兩個星期提供的津貼,我們必須準時到達一個公共場所,提出證據來證明我們每天都努力在找工作, 經過認證後,我們終於拿到失業金。我每次走出就業幫助中心時,都忍不住羨慕其他歐洲國家的人,他們有權申請數年的失業金。另外,我會感到傷心是因為人們看 著我的眼光,其中說著:為什麼應該要為家人帶回薪水的人會待在家裡。我難道不能有充電的時間嗎?當我終於跟之前一直請求我申請信用卡的公司申請時,他們竟 然拒絕我了…我們的社會對失業者感到不自在。

失業也讓許多人學會珍惜生命中的人事物,葡萄牙的Pedro [22]很感謝親友的支持:

許多事對我而言都很珍貴,例如親友和同事的鼓勵,最重要的是,我能握著你的手、坐在你身邊,沒有事比看見你真正快樂更重要,也因 此我還感到一絲樂觀,將「放棄」二字從我心裡的字典裡剔除,因為沒有任何事能破壞我心中如此寶貴的資產,如果說生命有其意義,和你同行,我的生命就有很大 的意義。

但有時失業會擊潰人們的精神,埃及一位政治人物怪罪 [23]高失業率造成國內自殺案件大增 [24]

以下影片記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內的失業危機。

謀職記事

部落客也記錄自己努力找工作的經驗,多數人都面臨困難。

一位外籍人士居住於以色列,他在2003年當地發生高科技業泡沫化時丟了工作,不過後來東山再起,現在他又開始謀職,他的妻子提到就業市場的年齡歧視問題 [25]

雖然年齡歧視在以色列屬違法,任何高科技產業人士都心知肚明,只要超過55歲,大家都把你當做隱影人。

當一個人擁有畢生經驗,卻因為超過某個年齡,沒有人會打算雇用,這樣的人還擁有什麼?

伴侶失業時,最困難的一點在於看著他們在每天找工作和面試過程中,自尊卻不斷受到創傷,有時遴選過程長達三到五個月,等企業逐漸縮小範圍。

巴勒斯坦人Mona現居加拿大,他很失望科技公司都想找全能員工,卻希望薪資極低 [26]

各位可以聽得出來,我的求職經驗很糟,但各位雇主很抱歉,我不會說二十多種語言,也沒有超過五年的經驗,但我和許多資訊工程科系畢業生一樣,都有能力學習新事物,難道願意學習在今日是件壞事嗎?或者說任何人進入就業市場時,就得知道所有事,但卻領最低薪資嗎?

科技業工作現在不重視員工第二專長或長期學習能力,只想找個像機器的人類,不僅知道一切,還願意不拿薪水工作。

全球之聲香港作者林藹雲撰文提到,政府計畫補助大學畢業生求職 [27]引發爭議:

由於失業問題日漸惡化,保住飯碗已成為首要任務,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決定以補助案方式,協助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找工作,但許多人擔心這項政策實施後將破壞就業市場規則,容許企業以月薪4000港元聘請大學畢業生,其中2000港元皆為政府補助。

多個Facebook群組 [28]均已成立抗議此項政策,最熱門的群組認為,財政司司長也應該只拿4000港元月薪!

德國許多求職者不得不縮短工時 [29],以換取政府薪資及社會保險補助,另外,英國許多失業的投資銀行家都湧向新加坡 [30];沙烏地阿拉伯失業女性的工作機會很少,主因在於職場內性騷擾情況嚴重 [31];一位柬埔寨部落客建議柬裔美國人若想找份穩定工作,就該回到柬埔寨 [32];社會媒體工具也成為找工作管道,例如Twitter求職網 [33]

有些人擔心日本已進入「就業冰河時期」,可能會在年輕一輩創造出「失落的一代」,完全找不到全職工作,去年至少有87間公司取消331位內定員工名額 [34][中文],今年一月共有超過500名派遣員工 [35][中文]失業後待在臨時搭建的派遣村之中。

以下這個片段裡,記錄日本派遣勞工今年一月避居派遣村的情況。

返國移工

由於在美國及歐洲 [36]失去工作,大批移工自海外返國,這可能是貧國爆發衝突來源,因為這些國家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與社會服務給人民。

菲律賓有800萬人在海外工作,他們寄回國的匯款支撐菲國經濟,如今許多海外菲律賓移工 [37]返國,其中不乏專業人士,一位菲國夫婦在美國加州失去房子和工作後 [38],正要搬回菲律賓,菲籍家務勞工在香港也遭到本地人取代 [39],筆者在前一篇文章中也曾到,菲律賓航空已增加飛往美國和加拿大的班次,亦可突顯愈來愈多失業菲國移工不得不返國 [40][中文]。

過去許多具日本血統的巴西人移民到日本,今日「巴西就是新日本」,全球之聲作者Paula Góes曾撰文提到在日本的巴西移民 [41]因金融危機紛紛返回巴西,至少4萬巴西移民打算離開日本。

Elaine選擇留在日本,但她觀察到日本經濟將持續惡化,也擔心有些巴西人在日本街頭流浪 [42]

危機並無改善跡象,因此許多巴西人已離開日本、返回巴西,和我一樣留下的人正努力捱過這場危機,幾乎每天我都看到新聞報導有巴西人流落街頭,有些人沒有東西吃,也有人露宿街頭,仰賴善心人士捐輸。

由於移工離開的緣故,杜拜人口 [43]預計將減少8%,一位部落客認為,杜拜人口將減少25%,當地學校也收到不少轉學證明申請書,因為移工子女都得返回母國,有間學校因此減少一成學生。

南亞多數國家經濟倚靠移工僑匯,全球之聲作者Rezwan撰文提到移工突然返回南亞故鄉的現象 [44][中文]。

Sunday Posts的Supriyo提到許多人從美國移民回到印度 [45]

出於經濟衰退、不安、移民程序的困難、印度新興機會出現等因素,造成許多移民美國的印度人返國,再加上自英國的少量返國潮和杜拜爆發問題,突然間印度各大城市充滿返國者,拿著一點現金,希望新生活從頭開始。

離開尼泊爾 [46]的勞工人數也在增加,由於馬來西亞社會傾向聘雇本地人,孟加拉移工也不得不返國 [47]

縮圖來自Flickr用戶Per Bjorklund [48],葡萄牙文引言由全球之聲作者Paula Goes [49]譯為英文,韓文引言由全球之聲作者Hyejin Kim [50]譯為英文。

校對:dreamf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