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日本:電影《送行者》與奧斯卡獎

類別: Japan 日本, Film 電影, Religion 宗教, 藝術與文化

Okuribito. By id: Prognatis. [1]送行者 [2]》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日本電影,擊敗來自法國的《The Class》與以色列動畫記錄片《Waltz With Bashir》。

這部電影由瀧田洋二郎(Yôjiro Takita [3])執導,改編自作家青木新門(Shinmon Aoki [4])作品《納棺夫日記》,描述 [5]一位年輕大提琴手突然失業,只好勉強成為家鄉山行縣一個小鎮裡的殯葬業者。

本片不只是關於死亡,更關注生命意義與人性價值,亦向觀眾介紹日本葬禮前後的習俗,以及從佛教觀點上,死亡並非終點,而是轉換至下一個階段。

Cinema Novo部落格的Takaya說明 [6]電影背後概念:

人類無論自願與否,在生命之始或終都需要他人協助,出生時需要護士幫忙,死亡時,得經過殯葬業者淨身才能離世。

我已看過《送行者》,《KineJun [7]》雜誌稱該片為2008年最佳電影。導演瀧田洋二郎在1990年的作品《病院へ行こう》裡,以輕喜劇方式呈現醫院現象,此次細細描述禮儀師在葬禮過程中的工作。

[…]

電影裡有一幕,他們站在不同樣式、供人選擇的棺材前說:「一個人的最後需求,都是由另一人決定」,誕生與死亡理應是人生最重要的兩個時刻,我們都將身體交到他人手中,這就是真實情況,無論死因為何,都不會帶來任何改變。

[…]

死亡是什麼?若其他生物沒有死亡,人類將會餓死,但我們仍厭惡死亡。劇中另一幕裡,負責火葬的老人在告別式大廳裡說,「死亡是座大門」,反映出禮儀師的真正意義。

他說:「謝謝、再見,祝各位一路順風。」

okuribito1.jpg

劇中一幕,照片來自id: sinemabed

《送行者》將在五月下旬於美國上映,雖然獲得奧斯卡獎肯定,不過Guroneko [8]引述《每日新聞》報導 [9]表示:

《送行者》在美國是否能賣座仍是未知數。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日本讓許多民眾反思生命的意義,例如Suiren看過電影後當下的感想 [10]是:

我想先談《送行者》這部電影,因為我深受感動,其中許多情節讓我發笑,但更多時候令我哭泣,[…]不知道是什麼令我如此感動?

有些人或許一生成功,有些人感到寂寞或憂鬱,有些人生活或許興奮、或許平凡,無論如何,每個生命都應獲得祝福。

我覺得在這部電影裡,生命受到如此溫柔、溫暖與尊重。

雖然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原著小說內容比改編電影好,但許多讀過原著的觀眾也很喜愛《送行者》,例如Zero-agency [11]表示:

通常改編電影無法與原著小說相比,但此次情況不同,透過電影敘事,我覺得更加瞭解禮儀師以及日本文化,我覺得電影傳達出每個職業都應該受尊重,也以真實方式觸及人性心理,再加上本木雅弘、余貴美子、山崎努等人的精彩演技,都讓電影更上一層樓。

部落客You亦指出 [12],電影呈現出許多所謂已開發國家的另一個重要問題,亦即有些工作受社會景仰,有些工作卻受人鄙視,甚至覺得可恥:

這部電影讓人思考「葬禮」的意義,也讓人們更加重視,這些不只是儀式,更負有深層意涵,我認為這正是電影主旨,我有一位朋友開始 擔任禮儀師,我記得自己很震驚,有位共同的朋友還說:「只有別無選擇時,才會有人做這種工作!」。照顧患者至終的醫師會受到讚揚,但負責身後事的人卻受人 鄙夷,這種心態很奇怪,但我相信禮儀師是種要懷著榮譽進行的工作。

校對:dreamf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