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人士與資通訊科技發展

Silatul Rahim Dahman向馬來西亞獨立新聞網站Nut Graph記者Cindy Tham表示:「我或許全盲,但網路讓我的殘障降低一半」:

我最近前往Rahim在吉隆坡的辦公室,他輕鬆地與盲友在Skype上聊天,對方正在美國洛杉磯參與研討會;打開電子郵件時,安裝在Levono電腦上的 JAWS螢幕閱讀軟體會用機器人聲念出內容,他似乎已很習慣這種聲音。我告訴他Nut Graph網站正在加入方便殘障者閱讀的功能,他也立刻試用,並提供很好的建議。

Rahim倚賴網路使用電子郵件,也使用Skype或Yahoo!即時通與朋友聊天,不僅比傳統電話便宜,也能瞭解國內外發生的事件,他也計畫要架設網站,為家族在檳城開設、盲胞經營的身體與足部按摩舒壓中心宣傳。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共有6億殘障人士,達總人口的一成;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75%的殘障人士生活在開發中國家,無論在世界任一角落,貧窮與殘障似乎彼此相關,例如美國超過18%的殘障成人生活水平低於貧窮線;加拿大殘障人士失業率逼近15%。

世界銀行的Deepak Bhatia認為,由於科技與通訊裝置縮短實體距離,幫助殘障人士在社會及經濟上融入社區;資通訊科技亦可提供知識取用管道,還有組織及串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單位逐漸因科技而轉變,讓人獲得更多學習素材。

近期哈佛大學召開的研討會中,便討論人類發展與資通訊科技之間的關係,而在10月初於瑞士日內瓦召開的ITU Telecom World 2009會議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展示各種殘障人士使用的應用程式。

Yam TW是位馬來西亞的汽車工程師,在去年失去視力,他在My Blind Sight部落格中,提及科技進步協助殘障人士的重要性:

馬來西亞呀馬來西亞…今日科技快速進步,已改變與影響許多人的生活,尤以殘障人士為甚,對視覺受損者或盲人而言,西方醫學人 士與研究員對資通訊科技感到興奮,認為能幫助盲人恢復部分程度的視力,讓民眾意識到失去視覺的問題很重要,研究如何幫助因疾病等問題造成視障的人同樣重 要,無論是生活環境或資通訊科技工具,這些現代協助工具都能提升這些民眾獨立生活的能力。

Public dreams of a blind ICT user部落格列舉科技範例

有時夢想能成現實,但首先得開始做夢,希望我在歐洲也能找到其他積極善用科技的夢想家。

我夢想見到可供所有人使用的維基百科,我和德語版維基百科合作,例如設計盲胞使用的協助頁面,維基百科是資訊社會重要元素,應該獲得支持:http://www.epractice.eu/blog/154

我夢想建立獨立且多語化的盲人維基,為視障讀者與貢獻者設計最佳使用介面:http://blind.wikia.com/wiki/Blind_Wiki:About

我夢想出現開放與平價的行動資通訊科技裝置,滿足視障人士的需求,過去八個月以來,我已寄送數百件電子郵件,也張貼諸多部落格留言,希望人們和決策者能意識到這項問題,不過這是件困難也令人挫折的工作:http://blind.wikia.com/wiki/Open_Letter_Initiative。

該部落格裡還有其他例子。

美國的Wheel Chair Kamikaze說明語音辨識系統幫助打字及寫部落格的重要性:

多發性硬化症是個小偷,犯下了竊盜罪,奪走受害者各種大小能力,這種疾病偷走我的生活基礎(包括職業、多數社交生活、未來會覺得可笑的期望),也偷走打字等相對微小的能力。

因為如今右手的力量和敏捷程度和馬鈴薯餅相去不遠,只能使用一隻手打字,我從沒當過這麼棒的打字員…

因為疾病剝奪我使用右手的能力,我原本就只會用兩根指頭打字,如今更變成只剩單隻手指的夢魘,使用一般鍵盤溝通的機會基本上已消失,在充滿網路留言板、電子郵件和即時通的世界裡,這是種嚴重殘障,有些讀者或許想問,那麼我是如何完成部落格中的內容呢?

關鍵在於神奇的語音辨識軟體系統Dragon NaturallySpeaking,讓我將想法脫口而出,便逐字出現在螢幕上,好像《哈利波特》的故事情節,不過沒有瘋狂抗爭者指稱它來自撒旦。

若無這套系統,我在網路世界就等於啞巴,只能在家孤獨怒罵,這套系統讓我完全免除打字的力氣,縱然我就算明天醒來完全康復,我也會繼續使用。

Lourdes Pietrosemoli寫道,多數開發中國家的聽障人士也面臨相似問題,「例如缺乏特別針對當地手語設計的程式」:

以委內瑞拉為例,雖然憲法言明保障語言少數族群的權利(聽障族群也包括其中),如以本身語言的受教權,但實際上卻鮮少實踐,因為一方面沒有專業人士可同時處理西班牙語及委內瑞拉手語,另一方面,也缺乏針對聽障人士需求的教程。

他之後提及,有六位聽障學員前往委內瑞拉的Merida,參加Cisco網絡學院舉辦的資訊科技基礎訓練,成果非常良好,甚至應該輸出海外。

這項課程是對國內聽障人士的里程碑,不只讓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基本工具,也能將所得知識傳遞給其他聽障同胞。

在撰文此刻,這些結業學員已安排好時間,要將所獲知識散播其他聽障人士,並規劃出學習資訊科技基礎工具的訓練課程,如此就能繞過口譯員的問題;研究人員也 打算在未來幾週開設工作坊,訓練人們使用語音合成軟體;簡而言之,這項經驗正反映出人際網絡的本質,不只是個美好結局,更是個完美開始。

Maureen de la Cruz在Law and ICT部落格報導,殘障人士熟悉科技的情況已經很普遍,讓數位落差逐漸縮小:

我朋友Jay和Rene是標準的電腦愛好者,只有一點不同,他們上網、使用電腦和各項功能時,都使用文字轉語音軟體,再加上觸碰 式打字技能,有時也可以把螢幕關掉(反正他們用不到!),讓他們成為電腦程式專家,在文字轉語音程式輔助下,進行網站設計及使用可支援的開放程式碼軟體。 Jay是菲律賓首位全盲的資訊工程學系畢業生,在家中從事網路內容寫作;Rene擔任視障學生教學工作,並投入相關團體事務,兩人均曾參加國內外有關適應 技巧的專業訓練課程。

…學校和企業常以為得購買昂貴器材或經歷一番整修,才能夠配合殘障人士需求,但視盲建築師Jaime Silva指出,建築物與大眾運輸設施時常連最低法律要求都無法達到,例如提供輪椅坡道或殘障人士折扣等,不過科技已逐漸為殘障人士打開機會之窗,我當然 希望資通訊科技不只能縮短經濟弱勢族群的數位落差,也能破除因身體殘障而造成的壁壘。

ICTDev Dot Org部落格上有則故事,主角是軟體工程師Dipendra Manocha,他開發出北印度語及其他東南亞語言的開放碼螢幕閱讀軟體

因為相信電腦科技不該只限富人使用,他改變閱讀障人士的讀寫方式,以多媒體系統幫助殘障人士與大眾在全球分享資訊與知識,這項科 技正在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及印度等地推廣,南亞地區語言即有22種,再加上地域及文化差異,都帶來很大的挑戰。他致力於運用科技,在全球 資訊社會中分享人類知識,因為他強調低成本與開放碼,讓許多人都能重複使用。

雖然收集各項故事與文章,呈現資通訊科技如何幫助殘障人士使用科技,可惜筆者並未找到有關科技在這個族群普及率的數據,在哈佛大學的研討會中,與會 者論及民間企業、政府與國際組織在資通訊科技發展中發揮的力量,但我們仍不清楚資通訊科技發展如何跨入此一領域,也不確定科技為殘障人士的人類及經濟發展 帶來多少貢獻,若各位知道任何資訊,請不吝與我們分享。

校對:Soup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