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從來不乏蜿延小街,涉谷擁有如迷宮般交錯的商店街,六本木俱樂部也有許多後巷,上野則有露天街市,但東京街道最為複雜密集者,則莫過於下北澤,街弄交會如同一顆毛線球,超過任何都市規劃者的想像範圍。
下北澤如義大利麵般錯亂的街道令某些人著迷,卻也讓有些人氣餒,當地以培養眾多年輕創意藝術家聞名,數十間小劇場、藝廊與樂團表演場地散佈其中,例如東方力丸等古怪人物便可充分融入這個地區,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些小巷迷宮是潛在的災難火場,也是嚴重都會交通壅塞區,必須將這個死結打開。
在1946年規劃的「戰後災害重振計畫」中,原本就打算穿越下北澤,建立一條大道直通涉谷,幾經變化後,這項方案於2003年復活,拆除與重建工作預計於2010年開始,若正式執行,寬26公尺的快速道路「補充第54號道」會將下北澤一切為二。
雖然外界早已知道重建計畫的輪廓,但幾個星期之前,新設計圖才在Kuniyoshi Yoshida的部落格曝光,他是當地地主,也是下北澤南口商店街協會主席,人們此後不斷在部落格上留言,批評設計圖未尊重下北澤的既有文化氛圍,後來留言遭刪除,但人們對新開發案的不滿卻不減反增。
許多人都喜愛下北澤的文化與街道,包括作家Lily Franky、居民、非居民等,都反對下北澤再開發計畫,我希望說明目前在下北澤的情況,以及為何開發案引起龐大反對聲浪。
文章首先回顧歷史:
下北澤位於一個「X」型十字路口,其中一條為來自新宿的小田急線,另一條則是連結涉谷與吉祥寺的京王井之頭線,故下北澤能夠串連新宿、涉谷、吉祥寺及其他重要地點,如成師的東寶攝影棚、谷大藏的萬谷製作公司前總部等。
所有下北澤照片經松永英明的部落格同意轉載
車站附近地區從農地逐漸變成住宅區,不久後發展出「下北澤文人區」,包括棋光利一、東鄉青兒、宇野千代、萩原朔太郎、齋藤茂吉等人都居住於此,下北澤地區也是萩原朔太郎作品《貓町》的故事舞台,森茉莉及其團隊與下北澤的關係亦密不可分。
歷經戰後黑市時期,下北澤從住宅區演變為購物區,自本多劇場開始,小劇場與音樂表演場所陸續出現,下北澤成為充滿戲劇、音樂及次文化的地帶,吸引許多愛好戲劇及音樂的年輕人聚集。
車站前的市場原本保留黑市時期記憶,突然冒出許多販售服飾的「美國商店」,這段記憶便保存在二手服飾店及時尚小店,都散落在下北澤各處。
下北澤彷彿迷宮,複雜巷弄交錯曲折,窄巷蜿蜒散發出一種失調感,但很適合徒步行走其中,正是此種氛圍令人著迷。
下北澤地區即將出現劇烈變化,無論是當地居民或外來訪客,許多人都覺得這種改變將摧毀下北澤,但反觀商家則樂見這種變化。
松永英明在下個段落中指出,下北澤再開發計畫其實有兩個部分,他個人並不反對正在進行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增建小田急線的鐵軌數目,並藉地下化減少十字路口數目。
但開發案第二部分則不同:
小田急線地下化工程已在進行,但政府也打算建造寬26公尺的「補充第54號道」,以及計畫在下北澤車站前建造公車迴轉道(世田谷 區第10道),不過這兩件方案受到強烈反對,認為此舉將摧毀下北澤的本質,有些人甚至認為,世田谷區政府將小田急線地下化與道路興建工程綁在一起,只是為 了領助更多補助款。
補充第54號道依據規劃,將從後方輾過Suzunari劇場,這是下北澤劇場文化的發源地,穿越北澤公所北側,並夷平本多劇場,再貫穿下北澤站北口前的地區,用一條大馬路切割並毀壞這座城市,新路也將連接主要道路至東京市中心。
再加上從補充第54號道延伸出去,運用過去小田急線軌道所在之處,一直到下北澤站北口,將在站前建造一座公車迴轉站,徹底消滅站前市場目前的混亂感。
在文章的下一段,松永英明列舉再開發案的其他後遺症:
站前迴轉站落成後,過去對建築物高度限制也會大幅鬆綁,下北澤地區有許多低矮建築物,過去創造出對行人友善的環境,未來也可能由市區高樓大廈取代。
他說明:
當然也有些本地民眾歡迎進行再開發計畫(Kuniyoshi Yoshida即高居榜首),我上回在眾議院選舉前查看各陣營的立場,自民黨完全支持再開發案,主張此舉將為當地帶來活力;民主黨則表示若重新審查後,認 為修路工作並不急迫、並不必要,就會再次考量現有方案,故民主黨的態度並不明確,目標當然是為避免浪費,但相較於先前終止Yanba水壩計畫,此次民主黨的立場不夠明顯,一位民主黨眾議員其實支持再開發案,表示「道路小到消防車無法進入」。「你們的黨」並未說明對下北澤的立場,但該黨一直以來都希望保護舊城氛圍,不過暫時先把這件事放一旁。
簡而言之,人們若支持再開發案,向來都痛恨過去與現在混亂的下北澤,他們無法接受車站北口的市場,因為當地仍帶著舊有黑市的傳統至今,他們覺得因為汽車無法駛入,故阻礙地方進步。
至於新下北澤車站設計,松永英明寫道:
無論是Suzunari劇場、車站入口的商店、創造行人氛圍的巷道、汽車無法行駛(連計程車都難以進入),這些都是下北澤的象徵,但為了舖設補充第54號道及站前迴轉站,挖土機將夷平一切。
若經過整頓之後,政府提供這張新車站設計圖片,這片玻璃帷幕的幾何圖形(也就是冰冷)如何會「適合下北澤」?這棟建築物如此乾淨、整潔、充滿線條、完美無瑕、光彩明亮,對比附近社區雜亂、曲折、彎曲、混亂但又充滿生命力,兩者之間怎麼會契合?
許多下北澤的忠實支持者聽到這個消息,直覺便感到很嫌惡,這絕不是意外,正反映出一般民眾心中「下北澤的過去與現在」,對比想要創造「新下北澤」人士的想像畫面,兩者之間完全不同,更是背道而馳。
他反思自己與下北澤之間的關係後表示:
我並非在下北澤出生或成長,但我十分享受與喜愛這個區域的氛圍,對這個區域充滿懷舊感,有些居民及外來人士亦有同感。
下北澤再開發案的問題絕非「本地人」與「外來者」之戰(與Yanba水壩的案例不同),而是社區及社區發展願景的差異。
為回應許多留言,松永英明寫下另一篇文章,說明自己對幾件事的看法,尤其強調他個人雖然反對補充第54號道,但並不反對小田急線鐵軌擴延與地下化,對於許多人認為再開發案對安全非常重要,他也表達個人看法。
以下是更多下北澤的照片:
校對: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