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部落格圈文化碰撞

不同文化碰撞會發生什麼事?衣索比亞部落格圈便是個很好的範例,作者遍及各國僑民,從中國、歐洲到美國等。

過去幾星期,因為衣索比亞和遙遠現今家鄉之間的差異,讓部落客寫下各式文章。

Zewge A. Assefa負笈挪威時成立Negere Ethiopia部落格,他在「第一印象未必長久」一文中,提到起初每個人看來都安靜又含蓄,而他鼓起勇氣與同學攀談後,則得克服其他文化隔閡:

身為非洲人,尤其是衣索比亞人,對於該如何合理描述我所謂的家園,絕不是件簡單的事,許多人似乎都根深蒂固地執著於戰爭、飢荒與普遍貧困的可怕畫面…

我個人並不覺得受到排斥,但也不覺得完全受到接納,我現今所處的情況裡,縱然我一個人獨坐,其他人通常還是寧願與同膚色的人為伍。

Mitmita部落格的作者談到耶誕節精神,「混合兩種意識,包括衣索比亞心靈與西方習慣」,他們在在「Mitmita女孩調皮或乖乖名單」一文中指出:

原先來自歐洲耶誕節的墮落,後來加上更清楚而直接的「Gena」節慶,畢竟人人都知道耶穌來自衣索比亞Nazret,而且生在1月7日!

衣索比亞東正教徒於1月7日慶祝耶誕節。

Bernos部落格作者Elle B自稱為「非裔美國人」,她在「Addis與Georgia交流」一文裡,記錄自己在美國與一位衣索比亞男性交往的經驗:

我沒準備好接受衣索比亞的嚴格文化,我邂逅與愛上一位衣索比亞男性時,沒準備好面對之後的挫折,我沒準備好聽到其他衣索比亞女性的言論,她們質疑「為何我找到好男人?」,因為男友的薪水很優渥;我也沒準備好當我們走在U街的走廊時,來自衣索比亞社區的噁心眼神。

晚上回到家時,我不禁思索,為何衣索比亞社區部分成員,會如此反對一名黑人愛上另一名黑人,我不憤怒,只是感到挫折。

她很快發現種族主義不僅存在於黑人及白人之間:

雖然他不相信有關非裔美國人的刻板印象,我確信這種看法仍存在於他的潛意識中,我稱他是非洲人,他則會回答「我是衣索比亞人」;我對他說,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等國都位於非洲,他的回答則是:「我知道,但大家都說我們不同」…

我男友走出雜貨店時,事情就發生了,非裔美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種事仍存在,而且有時是以最糟糕的方式出現,他走出雜貨店時,不小心站在一輛正在倒車離開的 汽車後面,駕駛很憤怒地大叫「黑鬼!」,他回家轉述經過後表示,「但我想告訴她我不是黑鬼,我是衣索比亞人」,我只能搖搖頭,挫折地用雙手捂著臉。

在一項跨文化體驗裡,Don't Eat My Buchela(s)!記錄在中國的法式餐廳Santa裡,混合衣索比亞、美國、中國、法國的耶誕節是什麼模樣。

I Was Just Thinking部落格的Arefe提到,衣索比亞藝術家Elias Sime的作品獲美國導演選中,在澳洲製作的《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由生於俄羅斯的作曲家Igor Stravinsky演繹。

英國經濟學家從另一角度觀察交流,他在「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在衣索比亞」一文中,提到進口美國尖端文化至衣國首都的情況:

無線服務在衣索比亞行不通(亞馬遜書店可能未與衣索比亞電訊業者ETC合作),故無法自動下載期刊,也無法用Kindle閱讀器瀏覽新書資訊,不過只要連結上電腦及網路,就能簡易迅速下載當天報紙,下載當天《金融時報》大約需30秒,再透過USB存於Kindle裡。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