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透明科技網絡,一號報告

上個月,《經濟學人》雜誌刊登一則實用報導,介紹政府、技客與社運人士如何合作,讓政治變得更透明、民選官員更能向人民負責、民眾更加投入政策與論辯,為突顯這個現象,雜誌向讀者介紹位於美國華府的「陽光基金會」(Sunlight Foundation)、英國的data.gov.uk、紐西蘭的data.govt.nz,以及澳洲「政府2.0任務小組」主辦的競賽MashupAustralia,鼓勵研發應用程式,能更加有效地運用公開資料改善國家治理。

《經濟學人》將報導重點鎖定在美國、英國、紐西蘭及澳洲四國有其道理,畢竟四國網路普及率很高,聯邦政府亦承諾使用電腦可讀取的格式,對外公佈政府資料,讓人們能分析後呈現在互動視覺網站上;但世界上其他國家情況又如何?在當地人民眼中,警方受賄可能競選經費改革更值得關注。在這三個月內,八位研究員與八位分析員分別來自拉丁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東南亞、南亞、中國、中東歐等地,將記錄大約40項案例研究,觀察希望促進透明、責任與公共參與的網路計畫,全球之聲每兩週將發表一份整理報告,分析過去八項案例研究,希望鼓勵對話,並讓人更加瞭解在開發中國家內,如何使用科技改善治理。

巴西部落客認養政治人物

第一個案例來自巴西,推動民主的民間團體啟發一位專門揭發醜聞的知名廣播記者,他呼籲巴西部落客每個人「認養一位地方政治人物」, 注意他們的表現,並要求他們負責,數十位部落客立即加入,但直到現居聖保羅(Sao Paulo)的網路設計師Everton Zanella採取行動,將所有參與部落客分門別類列表後,這項運動才真正開始。我們的巴西研究員Manuella Maia Ribeiro訪問這位設計師,以瞭解這項計畫的成功及困難之處;我們的分析員Fabiano Angelico同樣居住在聖保羅,他讚揚這項計畫專注於地方責任,因為許多類似計畫都只停留在聯邦政府層級,不過他仍覺得「還有更具效率的方式」,建議部落客應每月選擇一項主題,試圖提升社會意識,並要求政府釋出更多相關資料;他另建議這項計畫應鼓勵部落客與記者、民間團體及大學互動。

還有一事值得一提,「認養政治人物」運動在2008年始於秘魯,知名記者Rosa María Palacios要求民眾施加更多壓力,以獲得更多國會議員開銷資訊,全球之聲作者Juan Arellano撰寫相關深入評論,這項計畫雖然在Facebook群組裡擁有1500名成員,但在多數國會議員頑抗之下,現已不再繼續運作。

促進柬埔寨人權團體合作

柬埔寨人均非政府組織數在全球名列前茅,全國共有數十個組織發表人權及人權侵害相關資訊,但內容通常只公佈於組織網站上,甚至只以長篇PDF報告格式,透過電子郵件寄發給贊助者。為促進人權組織合作,「柬埔寨人權中心」推出Sithi.org網站,運用地圖呈現人權侵害資料庫及相關新聞,可透過分類及子分類查詢,我們的東南亞地區分析員Preetam Rai指出,該網站串連柬埔寨部落客,讓社會意識擴散至人權份子社群之外,因為透過Facebook、Twitter及出席當地科技活動,很可能吸引國內二十多歲、熟悉網路者的熱情;他也建議網站應更清楚標明參與地圖製作的組織,形成更多參與誘因。

墨西哥的Twitter標籤抗爭

光是一個Twitter標籤,能夠扭轉聯邦參議員的壞政策嗎?墨西哥#InternetNecesario這項行動似乎就發揮如此功能,阻擋下議院已通過課徵3%網路使用稅的法案,但墨西哥Twitter成員能否運用這個平台,影響與網路無關的政策?目前我們尚未找到其他案例,但各位若有意在Twitter發起政治倡議運動,應能從Renata Avila的案例研究獲 得啟發,她訪問Oscar Salazar、Alberto Bustamante、Homero Fernandez三人,討論如何從眾多Twitter訊息中去蕪存菁,並將資訊轉化為實體政治變革力量,而其中有哪些機會與困難。我們的拉丁美洲分析員 Laura Vidal表示,#InternetNecesario反映她觀察到的趨勢,當政府未諮詢輿論意見,主流媒體又未拿放大鏡檢視政府行為,民眾逐漸懂得開始介入關心。

地圖更好、政府更好

人類如何治理社群土地、人民、資源、屋宅與商務,取決於如何看待這個實體空間,Rebekah Heacock寫道, 「奇貝拉(Kibera)是肯亞首都一座貧民窟,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殖民政府將市區外的土地,贈送給返國的肯亞士兵;肯亞於1963年獨立後,新土 地政策讓奇貝拉成為非法屯墾區,儘管如此,這個區域仍不斷擴大。如今居民最高達120萬人,也是非洲一大貧民窟」。但直到不久之前,奇貝拉「在肯亞地圖上 仍是一片空白」,當地各援助機構並未將資訊與彼此及社區共享,「開放街道地圖」(Open Street Map)組織成員Erica Hagen及Mikel Maron成立Map Kibera計 畫,希望能改變現況,讓奇貝拉居民進一步參與繪製社區地圖,並張貼基礎建設與服務相關資訊與消息,滿足民眾所需。奇貝拉居民Douglas Namale在案例研究的影片中表示,市政規劃單位長期缺乏有關奇貝拉的適當地理資訊,導致衛生服務極差,這份協作式地圖亦整合在Ushahidi平台的 「奇貝拉之聲」(Voice of Kibera),該站追蹤奇貝拉消息後,標示在地圖介面上,讀者可透過手機簡訊及電子郵件訂閱。Erica Hagen及Mikel Maron兩人均來自美國,已決定至少要在奇貝拉待到今年八月,但他們認為必須長期關注,直到計畫得以永續,並完全由奇貝拉當地民眾管理。

對比印度孟買(Mumbai)政治人物言行

Vivek Gilani是MumbaiVotes.com網 站創辦人,他厭倦看到親友投票時,總依據候選人的政見承諾,而非當選後實際表現,他於是自2004年開始建立媒體報導資料庫,記錄當地政治人物競選承諾, 以他們在位後實際表現。網站目前擁有眾多歷史文章及影片,依據政黨、政治人物及選區分類,網站內容尚未詳盡,但許多政治人物均已有檔案記錄,筆者隨機選取 幾個人名,在Google搜尋相關資訊,MumabaiVotes.com的檔案幾乎總是第一個條目,讓人們除了單篇文章與政治人物個人網站外,能更全面 瞭解個別政治人物。Aparna Ray在近期分析中,亦向我們介紹Praja.org網 站,這個位於孟買的類似計畫裡,追蹤當地民選政治人物的出席率、相關話題、資產負債等,兩項計畫皆為全貌的一部分,但雙方若能共享資料,讀者便可更完整知 道民選官員的表現、風險及潛在偏見;她亦讚揚MumbaiVotes的實體延伸工作、與大學結盟,也計畫在選前印刷並發送選民指南。

從「自掃門前雪」至增進環境意識

在網路計畫促進透明、責任及公民參與方面,中國情況肯定特殊,網路活動在中國受到高度管制,網站管理員必須遵守嚴格規範,限制哪些內容可在網路上出現,「江外江」論壇管理員便遊走在這條微妙界線上,論壇成員均為廣州白雲區麗江花園住戶,多為上流階級,運用論壇散播資訊,並動員抗爭反對政府打算在附近興建垃圾焚化爐。我們的中國研究員Carrie Yang指出, 透過論壇協調,他們「撰寫提案給相關政府部門、印製口號在T裇上、在當地超市前集會抗議」,終於迫使地方政府讓步,宣布不會在麗江花園興建焚化爐;論壇管 理員表示,網路討論讓人們不再只是「自掃門前雪」,居民更從中瞭解中國垃圾問題,並關心社區如何更能達到生態永續目標。

串連辛巴威民間組織

本次最後一個案例為辛巴威,Kubatana.net創始於2001年,希望增進民間組織及一般大眾合作及資訊共享,我們的研究員Victor Kaonga訪問Bev Clark及Amanda Atwood兩位成員,瞭解他 們如何向民間團體收集資訊,再融入各項運動改變政策。該網站目前列載超過230個非政府組織,資料庫裡有共15000份與民間社會相關文件,並宣稱郵件名 單內共有18000人左右。至於這些收集與傳遞的資訊,是否可轉化為實際而具體的改變,目前還看不到太多案例,不過他們最近發起一項運動,全國各地道路與 高速公路上都可見到廣告,鼓勵「國際透明組織」辛巴威分會調查過路費利潤使用情況。

總結:微小勝利,長期計畫不易

第一輪案例研究顯示,無論是中國「江外江」社區論壇使用的軟體Discuz!,或是墨西哥#InternetNecesario運動使用的 Twitter,這些網路平台都能有效扭轉政府決策,並吸引人們論辯廢棄物處理、網路使用等重要議題,不過兩個例子也都反映出,這種行動通常仰賴會受政策 衝擊的民眾發起。

其他五項案例研究(Adopt a Local PoliticianSithi.orgMap KiberaMumbaiVotes.comKubatana)中,該如何建立永續公民運動社群,願意定期發表及散播民選官員及公民議題資訊,這個過程尚有各種困難;例如在Sithi.org的案例中,網路使用即為一大難題,而政府與民選官員責任等基礎教育,也攸關巴西「領養政治人物」計畫成敗。

幾個星期後,我們將會再發表報告,案例將來自拉丁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東南亞、南亞、中國、中東歐等地,各位可訂閱幾乎每日更新的訪談播客,或是追踨我們的Twitter帳號,獲知更多新聞報導的消息及連結。

5 則留言

取消

參與對話 -> 關魚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