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影片對話

類別: 中亞與高加索地區, Armenia 亞美尼亞, Azerbaijan 亞塞拜然, Ethnicity & Ra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國際關係, Media & Journalism, Refugees 難民, Technology 科技, War & Conflict 戰爭與衝突, 公民媒體, 青年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自獨立以來,由於納戈諾-卡拉巴爾(Nagorno Karabakh [1])地區衝突無法平息,故資訊流通也成問題,新媒體是否能填補這個缺口?由於雙方都不願妥協,要和解相當困難,不過仍然有機會。

由於兩國媒體充滿政治宣傳與錯誤資訊,讓社會更迫切需要其他傳遞訊息及新聞的管道,例如Internews-Conciliation Resources [2]計畫鼓勵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納戈諾-卡拉巴爾的年輕記者製作短片,以促進彼此交流。

在九零年代初,為了納戈諾-卡拉巴爾地區,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曾經開戰,超過2.5萬人因此罹難,還有上百萬人被迫離家。[…]

2006年,Conciliation Resources推出「以影片對話」計畫,希望在衝突雙方之間搭起橋樑,讓亞塞拜然與納戈諾-卡拉巴爾的年輕人藉由製作生活短片,有機會直接與彼此對話。[…]

成果是一系列的影片,記錄在衝突後,人們日常懷抱的希望、恐懼、悲傷與幽默。

這項計畫當初並未針對新媒體或社會媒體,但因為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電視台都不願播出有關對方的報導,除了偶爾安排在一小群觀眾面前播映,只能倚賴網路散播資訊,目前絕大多數影片已經可在網路上觀賞 [3]

例如在Swept Away by Life這部影片中,Internews Armenia記錄Lachin地區的生活,當地原本有至少2000名亞塞拜然及庫德裔的居民,但亞美尼亞人於1992年占領當地後,更名為Berdzor,建立卡拉巴爾與亞美尼亞的陸路聯結,今日當地居民約有數千戶 [4],他們當初接受金援、土地與牲畜的條件,才從亞美尼亞搬遷至此。

雖然亞美尼亞認為,若簽署任何和平協議,此地都是與卡拉巴爾地區的重要聯絡管道,但記錄片裡,鎮上生活卻顯得灰暗,在動人的開頭與結尾裡,來自亞塞拜然的難民讀著過往鄰居捎來的信。

影片下集請見此 [5]

同樣由Internews Armenia拍攝的Citizenship: Refugee中,主題則是另一個爭議性城鎮,雙方都認為當地對自身歷史文化相當重要,Shusha在亞美尼亞稱為Shushi,當年戰爭爆發時,居民多為亞塞拜然人,但目前居民是亞美尼亞裔難民,在1990年自各地逃難而來,人數不到2000。

影片中集請見此 [6],下集請見此 [7]

而在1994年停火線的另一側,Internews Azerbaijan檢視來自Shusha的國內難民苦痛,尤其著重於一名孩童Musa的生活及想法,雖然這些孩子出生時,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戰爭早已停歇,影片記錄了16年後,衝突在學校仍留下痕跡。

影片下集請見此 [8]

在每一部記錄片裡,人們都回想起過往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民眾和平共處的情景,雖然這些畫面都呈現衝突下人性的一面,但雙方仍不願妥協,似乎打算為此再度開戰。

在一部有關Dalga青年運動成員的影片中,關心亞塞拜然民主情況,以及與亞美尼亞和談的情況,一名年輕人說,「[…]可惜在兩國國內,這些敵人的刻板印象仍會繼續存在,這些[…]必須消失[…]才能達到和平目標」。

雖然每一部影片只觀照其中一方,但重點是要將訊息傳達給另一方,可是缺乏播出機會,真正看過影片的人數很少,例如Internews ArmeniaYouTube影片 [3]在過去12個月內,瀏覽人數只有數十至數百之譜。

由於影片每段有時間限制,迫使作品必須切割,故必須考慮其他上傳網站,例如DotSub [9]可在影片上添加各種語言字幕,不過更重要的是,必須擁有更明確的新媒體及社會媒體策略。

這些影片雖然也已上傳至Vimeo [10],但頻寬需求更高,而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的連線速度很低,更難瀏覽這些作品,觀賞次數也非常低,What Do We Want這部片在作者下筆之時,瀏覽人次只有二。

對於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衝突,全球之聲將持續關注新媒體及社會媒體發展,特別報導頁面請見此 [11]

校對:Soup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