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瞭解伊朗網路政治脈絡

類別: Iran 伊朗, Law 法律, 公民媒體, GV Advocacy

自筆者前次撰文 [1],伊朗實體與網路局勢持續升高,也符合筆者先前所言,伊朗政府已決定動用官方及民間力量,長期壓制網路異議,至少要成為「區域網路強權」,本文將從政府近期聲明 [2]與行動,證實這項說法。

隨著2010年及2011年中東抗議浪潮風起雲湧,伊朗政府也更加恐慌,這些抗爭反映出,政權若建基於恐懼,一旦恐懼消失,政權也會一夕垮台;更諷刺的是,伊朗政府甚至支持抗爭潮 [3],宣稱這些都是1979年伊朗革命的延伸行動。既然政府為抗爭背書,在野的「綠色運動」領袖穆沙維(Mir Hossein Mousavi)和卡魯比(Mehdi Karroubi)便趁勢而起,號召 [4]集 會遊行,聲援埃及與突尼西亞的勇敢抗爭民眾,這個構想非常完美,若政府真心支持海外抗爭,理應對國內遊行樂觀其成。由於國內缺乏獨立媒體,集會消息透過網 路散播,藉由社群網站和在野網站動員,策略也是經由電子通訊設備採遠距合作,這場活動充分展現網路對綠色運動的重要性。

伊朗國內外網路社運人士也幾乎立即行動,重新喚醒舊有連結,同時建立新連結,Facebook網站出現動員支持者的頁面 [5],綠色革命網站張貼標誌,並提供抗爭重要資訊,許多人製作大量新影片及海報,還有不少能輕鬆列印及散發的小圖片;也有人設計可透過簡訊及藍芽傳送和網路分享的簡易圖案,讓「藍芽抗爭訊息」能透過擁擠地鐵和公車散播。

[6]

25 Bahman海報

[7]

25 Bahman抗爭訴求,特別為藍芽和簡訊設計

伊朗僑民也積極建立電話名冊 [8],告知更多伊朗民眾抗爭消息,從2月7日至2月14日,Tor匿名程式使用量從3000增至6000以上,許多熟悉科技的網路運動人士都努力宣導網路匿名與安全性。

[9]

2月7日至14日,伊朗Tor程式使用人數

綠色運動也常使用塗鴉等方式,在現實世界和街頭散播訊息,也在網路上轉載照片,呼籲民眾上街加入抗爭。

[10]

有關25 Bahman抗爭的塗鴉

網路運動份子不分晝夜地努力,籌畫近一年來首次抗爭,積極程度為2009年以來首見,尤其是人們在實體與數位世界之中,都激盪出無限創意,製作新象 徵與意義,不僅可供未來抗爭活動使用,亦表達他們的合理訴求。抗爭活動後來遭遇軍警子彈及棍棒攻擊,抗爭者則秉持無限勇氣,也拿著手機鏡頭拍攝,無數影片 [11]及照片都記錄抗議民眾遊行及高喊口號。

政府意識到抗爭群眾擅用網路,故同時發動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針對綠色運動網站及伊朗熱門分享網站Balatarin,讓後者 癱瘓將近24小時,雖然這些攻擊常在活動前72小時出現,但此次是2009年總統選舉以來規模最大的攻擊,且攻擊此次是五天前開始,而非三天前。

[12]

Balatarin在25 Bahman抗爭前所遭受的攻擊來源位置,圖片來自blog.balatarin.com

相較於埃及與突尼西亞,伊朗在國際上更顯孤立,政府也心知肚明,世界各地民眾先前能透過半島電視台的鏡頭,即時看見埃及塔里爾廣場(Tahrir) 上的群眾現況;但伊朗卻無類似媒體待遇,多數媒體若要取得有關伊朗的消息、圖片及影片,都必須透過形同國內獨立媒體的在野陣營網站及部落格。政府不斷攻擊 這些重要網站,自2月14日起攻佔多個綠色運動主機,也自2月7日封鎖特定虛擬私人網絡(VPN)。政府若仿效綠色運動的塗鴉藝術家,影響力更會倍增,但 政府選擇癱瘓在野網站,讓反對人士認清自己在網路仍然脆弱,也延遲或阻擋資訊外流的速度;可是此舉讓伊朗不像在聲援受迫害者,反而就像個迫害者。

抗爭活動結束後,在野領袖先後失蹤 [13],民眾於是再發起新一波抗爭,支持遭囚禁的領導人,同樣有人成立Facebook頁面 [14],例如流亡在外的領袖成立「綠色希望路途 [15]」 頁面,在穆沙維與卡魯比兩人失蹤期間,與其他在野網站持續提供新聞與消息。Facebook與獨立網站分進合擊,散播更多資訊,這一點很重要,代表綠色運 動不再只依賴商業空間(Facebook)為外界唯一溝通管道,也借重架設在非商業單位的獨立網站及新聞組織,持續在網路上傳遞訊息。無論媒體或熱衷網路 者怎麼說,Facebook與Twitter都只是在野網路廣泛策略的一部分。

有些國家的掌權者總害怕他人說出心聲,只要該國有人吐露心意,就會有更多勇敢年輕人遭政府指派的暴民殺害,Sane Jaleh [16]Mohammad Mokhtari [17]即為範例,後者在2月14日抗爭前留下的最後話語,意志便相當堅定:

上天,我寧願因捍衛社會而死,也不要在迫害之下度過一生。

在網路上,遺忘並不容易,任何言論、任何怪異照片,都可能永遠儲存在某處,事件發生後多年,Google搜尋功能仍可挖出年輕人當時犯下的錯誤;勇 敢話語縱然一時間淹沒在名人或熱門話題之中,在風潮退燒之後,人們還是會記得那些言論。儘管我們不知殉難者最終遺言為何,他最後在Facebook留下的 字句,仍充滿反抗政權的精神,也提醒我們,網路不僅是嶄新未來的一部分,也是人們對過往英勇事蹟記憶的基礎。

伊朗政府在2009年歷經Neda遭謀殺事件後,此次趁著Sane Jaleh之死,指稱他是暴力民兵部隊Basiji的一員,他的朋友 [18]相關Facebook頁面 [16]都 挺身而出,駁斥這項說法,不讓政府在他死後幾個小時,便開始操弄媒體報導。網路運動份子除了聯絡西方媒體,也發表文章、海報和影片,說明他的一生,佐證他 並非民兵,亦未曾支持政府。由於欠缺媒體平衡報導,網路再度成為爭論之地,但此次論辯之事卻是某個人的一生,故在野陣營網站抵擋政府攻擊後,便成為紀念空 間,讓有關他的事實能夠記錄下來,讓他不會留下恐嚇他人的形象。在野網站之所以能發揮功能,供民眾默默紀念這位罹難者,完全是憑藉有關這個人的真相。

伊朗政府之後再度開始寄發大量釣魚郵件給在野陣營與網站,這並非新手法,筆者先前即曾論及 [1], 但又隨著新一波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再起,針對特定社運人士與網站,重要人物也會同時遭到逮捕,在嚴刑逼問之下,交出其他社運人士的電子郵件和聯絡資訊。這 似乎是政府面對網路在野勢力時,會採用的標準模式,迫壓力道不時有高有低,也運用不同途徑維持壓力,讓社運人士先冒險行動,再一舉掃除。另一方面,伊朗網 軍也再度動員,竄改「美國之聲」網站 [19],在首頁刊載針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訊息:

[20]

「美國之聲」網站遭伊朗網軍駭客入侵後的圖像

針對希拉蕊這一點很值得玩味,她也在駭客入侵前不久,發表有關網路自由 [21]的演說,或許網軍也是要藉此回應,美國透過網路自由概念與媒體大幅報導的Stuxnet [22]事件,介入伊朗內政,但對於美國及其他國家企圖闖入伊朗網路疆界,伊朗也多次反擊。

最近有位攻擊者自Comodo的相關單位,取得Google、Skype、Yahoo等知名網站的偽造數位憑證 [23],據信此人與伊朗政府有關;此事讓他能發動「中間人攻擊」(man-in-the-middle attack),也能偽造這些網站,此事也突顯憑證核發制度多麼不堪一擊。

攻擊者曾多次 [24]留言與說明,也接受Errata Security [25]訪 問,提供更多資訊,本文不會鑽研太多技術細節,而是分析此事與伊朗現況有何關聯,基於他的言談模式與用字遣詞,不少人懷疑他的國籍,以及他是否真住在伊朗 境內,也有人懷疑伊朗政府是否在幕後暗助,這些質疑固然重要,卻讓人忽視一項事實,這位人士自稱發動攻擊,他的作為有利於伊朗執政者,故外界應以此做為瞭 解事件原委的基礎。

Stuxnet與Comodo事件陸續發生後,政府與真實/想像敵人的網路衝突也進入新階段,因為上述偽造數位憑證事件不僅手法精密,涵蓋 範圍也很廣,伊朗政府試圖吸引各國領袖及國際媒體注意,也藉此向國內社會證明,伊朗政府自詡為美國主要敵人,確實是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也確實擁有國際力 量。雖然政府高層聘雇駭客偽造數位憑證時,很可能並不清楚詳細內容,但就媒體報導看來,此事的確很重大,媒體關注程度似乎超越Sane Jaleh與Mohammad Mokhtari之死,也超越政府鎮壓2月14日抗爭的消息;攻擊行動成功吸引媒體目光,肯定會鼓勵更多類似行為出現,伊朗未來會繼續在世界各地透過網路 製造恐懼,一方面威嚇國內網路運動人士,另一方面提高支持者的信心。伊朗政府正試圖呈現他們眼中的網路世界 [26],網路衝突既廉價、有效,對於政權也幾乎毫無風險,也讓政府成為眾人焦點,藉以展現區域、全球力量與先進技術,從而暫時消除自身不安。

除此之外,政府、產業、非政府組織及媒體屢屢強調「網路自由」,讓網路迅速憑添政治色彩,人們或許認為,網路是個供交流及論辯的自由開放空間,但若反覆強調網路是「民主工具」,反倒會產生反效果,令高壓政權以懷疑眼光看待民眾一舉一動,認為網路活動受到Facebook、Twitter [27]Google [28]、美國國務院網路安全部門等「敵人」圍堵而受限。伊朗政府也許認為,唯有「升高戰場」,才能維持國內執政基礎及國際尊重,政府既然覺得網路活動皆充滿敵意且經過動員,自然會想要先發制人,避免外界得寸進尺,藉由對抗威脅確保自身安全。

國內外政治事件加上在野陣營和其他國家的網路行動,令伊朗政權身處在這個網路政治脈絡之中,當政治與網路空間產生交集,就必須有所反應,筆 者在本文試圖強調,若要瞭解朝野雙方的網路政治行為,就必須認識這種脈絡,而政府也是在其中運作的政治單位。伊朗早就從懷疑角度看待美國政府,網路只是其 中一項元素;透過官方聲明及媒體,網路已成為政治空間,要實現(不論真假的)民主理想,讓恐懼各種動機的國家也決定採取政治行動,伊朗網路運動人士基於親 身體驗,深切明白這個道理,但媒體、專家和非政府組織卻常視而不見。外界常將每一事件視為獨立個案,忽略背後始終存在的政治脈絡;網路攻擊事件並非隨機而 起,而是出自於於種種背景,將來也會成為下一波攻擊事件的基礎。伊朗政府近期作為仍是政治活動,只是恰好以網路為形式,故必須探究國內外政府及社運人士的 網路政治脈絡,才能明白背後動機、歸納統整、預測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