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若收看俄羅斯新聞節目,觀眾可能會以為,5月9日在烏克蘭利沃夫(Lvov)舉行的德國納粹戰敗紀念日中,遭到大批烏克蘭新納粹民族主義者挾持,因為在電視畫面中,戴頭巾的烏克蘭年輕人攻擊二次世界大戰老兵、行納粹軍禮、高呼民族主義口號,更動手扯下人們衣服繫上的聖喬治絲帶,這些年輕人似乎已遺忘,蘇聯當年擊潰德國時究竟犧牲多少。
在前蘇聯諸國之中,鮮少有其他問題能比二戰更令民眾激動,縱然只是保守估計,戰爭造成的損失也難以想像,死亡人數超過2000萬;俄國將5月9日定為「勝戰日」,紀念在「衛國戰爭」中,為擊敗德國而付出的種種代價,且在許多俄國人心目中,這些犧牲也代表邪不勝正。
但對於當時受困於德蘇之間地區的人民,5月9日所代表的意涵卻不僅如此,例如烏克蘭即是懷念戰時的無數損失,當時烏國民族主義者也曾企圖趁著戰亂之際,讓國家能夠獨立。
自從蘇聯解體,許多國家紛紛獨立,但俄羅斯政府及俄裔民眾仍努力捍衛蘇聯歷史價值,對抗他們眼中並不公允的蘇聯帝國主義歷史記錄;民族主義者則力圖鞏固國家獨立的地位,對抗他們眼中的新蘇聯帝國野心。
這種緊繃關係曾於2007年在愛沙尼亞首都浮上檯面,愛沙尼亞政府宣布,將遷移名為「青銅兵」的二次歷史雕像,引起俄羅斯公開反對,之後俄國出現史無前例的網路攻擊事件,癱瘓愛沙尼亞政府。
5月9日在烏克蘭爆發的衝突似乎亦為一例,俄國媒體依據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攻擊二戰老兵的照片,將烏國民眾形容為法西斯主義者,企圖摧毀俄國在護國戰爭裡犧牲慘重的記錄,例如Russia Today網站的相關報導指出:
並非人人覺得「勝戰日」值得慶祝,烏克蘭西部民族主義政黨成員以暴力破壞紀念活動,阻止退役軍人向戰時罹難者致敬…相較於多數後蘇聯時代地區,利沃夫這座城市出現新納粹主義,數千名激進民族主義政黨成員封銷「紅軍士兵墓園」入口,不讓二戰老兵進入致敬。
這場衝突也在Oleg Kozyrev的部落格引起諸多論辯,他轉載俄國電視台詳述事件始末的報導後,吸引數百則留言,人們對衝突意涵各有不同見解,此事是否代表烏克蘭法西斯、新納粹運動逐漸高漲?抑或這只是少數激進民族主義者的愚行?
在這場辯論之中,與Egor Kustov一篇文章有關的內容特別值得注意,這位現居利沃夫的俄語自由廣告文案作家寫下目擊記錄後,讓人看到更完整的事件面貌:
我對政治沒興趣,但我覺得應該寫下親身見聞,抱歉我沒帶相機,當時走在街上,看到一大群人手持布條與標語,還有許多紅旗及俄羅斯 旗,先前我已聽過,親俄國的團體Russian Unity可能會在利沃夫舉辦集會活動,[…]但報導不夠詳細。當時我想,原來他們決定要辦活動,[…]但群眾突然開始高呼口號、污辱居民,這些 口號無關政治,只是國罵與髒話,我記得的內容包括「烏克蘭人不值一唾」、「我們的勝利!」、「加利西亞去死!」。結果不到一分鐘,人們便扭打成一團,這些挑釁者當然寡不敵眾,因此開始逃竄,槍聲於是響起[…]。
俄方原本都將自己描繪為受害者,但上述記錄卻使事態更加複雜,這位部落客後來又發表另一篇文章,否認為錢撰寫目擊記錄,強調只想捍衛利沃夫的形象:
[…]衝突雙方都訴諸暴力,讓此類事件在任何城市都可能偽造,莫斯科地區的衝突導火線通常是大批光頭黨人(戴著面罩、手持布條等),但媒體不會因此立刻認為,整座城市都是法西斯主義者吧。[…]
在他眼中,整起事件純粹是媒體操作的茶壺內風暴,是雙方極端主義人士一手造成,且衝突尚無平息跡象,事發後兩天,俄羅斯國會發出一紙聲明,呼籲烏克蘭政府懲處幕後的烏國民族主義者,讓這位部落客在文末寫道:
在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都有些政治人物(我不記得是誰)曾表示,「美蘇兩地農民根本沒有彼此對抗的動機,所以雙方不會開戰,只有政治人物需要戰爭」。
而這或許是衝突背後最不為人知的故事:無論是在俄羅斯或烏克蘭利沃夫,沉默的多數民眾都與這場政治大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