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全世界的網民聯合起來,展開大規模的互聯網黑屏行動,用以抗議美國的《保護知識產權法案》(SOPA, the Stop Online Piracy Act )和《禁止網絡盜版法案》(PIPA, the Protect IP Act)。雖然這兩項法案旨在加強在線知識產權,一旦通過,卻會帶來種種不良影響,比如網絡運營商和平台將被要求監視及審查用戶活動,否則有在美國被屏蔽或者懲罰的風險,它們也有可能削弱網絡域名系統。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以及全球之聲倡議網站(Global Voices Advocacy)與七千多家網站一起參加了抗議活動,其中包括Mozilla、Wikipedia、Reddit、Flickr、TwitPic、Boing Boing。包括公共知識與出版自由(Public Knowledge and Free Press)在內的倡議團體將首頁塗黑,並刊登信息,指導網民如何加入抗議這兩項提案的抗議活動。
許多抗議網站尋根溯源,挖出這些法案的幕後推手,從而向前台的國會代表施壓,逼迫他們收回對法案的支持。最終,SOPA發起人、國會議員拉馬爾‧斯密斯(Lamar Smith)收回法案,並承諾除非「問題解釋清楚」,此項法案不會進入投票程序。受到美國抗議者的啟發,全球網民也採取行動,維護自己的數字權益,其中也不乏中國人士。Ars Technica概述了這一立法程序在美國之外的影響。
為SOPA和PIPA善後
現在看來SOPA和PIPA已被消滅。但是評論家指出,只要有人對非法文件共享耿耿於懷,就會讓這兩個死去的法案化身轉世,以相似的面貌復出。芝士漢堡網站CEO本‧許認為,為了維護互聯網自由和保證網民運動的引擎不致熄火,我們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他的觀點回應了之前阿萊克斯‧霍華德(Alex Howard)在歐瑞利雷達網站上(O'Reilly Radar)發表的一篇文章,論述了網民應該團結起來,起草能夠取代SOPA的提案。網絡及政治專家米卡‧賽福瑞(Micah Sifry)以更寬闊的視野,討論了滋生這類法案的政治環境,並號召網絡公司和網民參與相關的政治改革。互聯網法律教授尤查‧班克勒(Yochai Benkler)總結了七個教訓,並擬劃了用以起步的四個提議。
網絡審查
實名註冊新浪微博將在中國幾大城市強制實施,這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和深圳。雖然這一新政遭到中國網民的普遍批評,其中還包括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但是中國政府我行我素,計劃在中國的其他地方推廣這一做法。
與此相反,在2007年實施網絡實名註冊之後,韓國已經逐步廢除這一政策。面對侵犯言論自由和遭致黑客攻擊等指責,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決定不再要求用戶提供身份號碼。與此同時,韓國通訊委員會也在計劃廢除實名註冊的要求。
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未能免俗,已經開始使用社交媒體為其總統競選造勢。但有報導稱,他只保留支持他的評論,而將反對聲音通通剔除。
一位印度記者起訴Google、Facebook以及其他網絡公司,原因是他們沒有刪除冒犯性言論。在跟《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這位記者聲稱,抵制印度教、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的言論有可能在印度引發全國性騷亂。他還表示,自己的行為是要提醒互聯網公司,運營之外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網絡監控
阿根廷政府正在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生物計量服務,名為聯邦生物計量身份系統(SIBIOS, the Federal System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這一系統集成了阿根廷公民的生物計量信息和來自其他數據庫的資料,將被用於執法目的。卡提扎‧羅德里格斯(Katitza Rodriguez)向全球之聲倡議網透露,SIBIOS系統將不僅收錄生物計量標示,還將包括「每個人的數碼照片、公民身份、血型及其關鍵的背景資料」。這個項目在權力失控的政府手中,會導致對人民的無度監控,因此已引起各方嚴切的關注。
美國電信運營商Sprint已經許諾,從旗下的移動電話中卸載CarrierIQ公司的追蹤軟件。Sprint之前曾答應用戶改善數據安全,因此這次清除行動營造了其言而有信的公眾形象。
美國地方法院決定拒不公開有關Twitter和Wikileaks的判令,昭顯了美國政府對網民個人信息的干預。因此,電子前線基金會(EFF,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和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上訴高級法院,要求重判。
一份由黑客發佈的文件披露,RIM(黑莓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和蘋果為印度政府提供了後門,祝其獲取用戶的通訊記錄,但這份文件可能系偽造。上述三家公司以及賽門鐵克(Symantec)辯解稱,這份文件漏洞百出,而且亦非出自印度軍事情報總局。
迫害
伊朗政府執意追蹤互聯網活動人士 Parastoo Dokouhaki、Marzieh Rasouli 和 Sahamoddin Bourghani,終於近期將他們逮捕,並被指控他們「散佈反政府言論」和「危害國家安全」。另外,伊朗最高法院已經確認判處一名網絡程序員死刑,因為他的程序被他人濫用,協助上載色情內容。
被羈押十個月之後,埃及博客邁克爾‧那比爾(Maikel Nabil)已出獄。他之前的罪名是「侮辱軍方」。
中國活動人士李鐵被判十年監禁,起因是撰寫文章呼籲民主改革。同遭牢獄之災的還有詩人朱虞夫,他在網上發表的詩歌被認定有意顛覆國家政權。
幾位埃塞俄比亞的記者和博客以恐怖主義被治罪,有可能面臨死刑。
緬甸政府實施了一項赦免政策,從監獄中釋放了幾名記者和博客,以及至少六百名異見人士。
網民行動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由於哥倫比亞的網絡媒體強調本地視角,並且融合了更多與讀者互動的元素,當地的媒體狀況正在由此改變,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佈了2011年度的《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指出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已達5.13億人,與Twitter的用戶數量相當,其中半數使用微博服務。
公民新聞是否正在中國興起?也許。隨著數碼相機、視頻和社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有新聞價值的事件記錄下來並上傳到各類網站。媒體專家預測這一趨勢有可能促進中國的社會變革。
駭客活動人士經常登上「網絡行動」的頭條,您想更多地瞭解有關他們的信息嗎?這段紀錄片對駭客活動團體匿名(Anonymous)進行了深入報導。
國家政策
歐盟最近披露了更多有關禁止向敘利亞出口監控技術的細節,探測電子郵件內容和竊聽手機短信的技術位列其中。
印度政府計劃打造一個「移動政府」框架,通過這一系統,民眾可以通過手機更便捷地訪問公共服務網站。
加拿大政府過去禁止在選舉尚未結束的地區公開他處選舉結果。去年,Twitter用戶違法在一次選舉期間公佈結果。1月17日,加拿大政府通過Twitter宣佈打算解除這條禁令。
瑞典的政府部門鼓勵瑞典人在國家的官方Twitter賬號上展現他們各異的生活方式,希望藉此讓全世界對瑞典多一些瞭解和興趣。
網絡管制
Twitter宣佈,網站有能力在不同地區限制顯示某些內容,這樣就可以既遵守當地法律,又避免在全球範圍內刪除這些內容。現在,一旦內容在某國被屏蔽,用戶會從寒蟬效應網站那裡得到通知。
另外,Twitter收購了一家創業公司,因為它研發了概述社交網絡內容的服務,可以藉此解決信息過載的問題。
Google宣佈對其隱私政策和服務條款進行「升級」,從而對用戶信息進行跨平台整合,其中包括搜索引擎、Gmail、YouTube以及其他57項服務。消息一經發出,便招致隱私團體和國會成員的批評。在這幾週之前,Google部署了一次名為「最好知道」的公關活動,教育公眾如何保證網絡安全。與此同時,Google也在調整它在中國的商業策略,把過去與中國政府有關審查的制度的恩怨放到一邊,下定決心對中國這個大市場不離不棄,按計劃引進更多的服務。
版權
美國的反SOPA、反PIPA浪潮也在歐洲激發了一輪抗議活動。現在,波蘭網民正在抵制《反偽造貿易協定》(ACTA, 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因為其中的某些條款要求互聯網公司監視其用戶的在線活動。惹怒波蘭網民的不僅是這一規定酷似審查制度,還有立法時密不外宣的談判過程。
在大規模的反SOPA活動之後,美國聯邦調查局在1月19日查封了文件共享網站Megaupload,並抓捕了七名網站相關人員,理由是他們的跨國企業從事網絡盜版活動。這七名歐洲人面臨著來自美國的起訴,他們的罪名包括:「有組織詐騙、有組織侵犯版權、有組織洗錢,以及兩項觸及刑法的規模龐大的侵權活動」。歐洲官員和數字權益倡導者正在抗議這一法律決定,因為美國正在為國際知識產權法的判決開啟惡劣的先例。
科研資源網站JSTOR計劃不久之後向公眾開放更多的免費資料。
盜版灣已經從種子(torrent)共享進化到磁鐵(magnet)共享,從而使網站的地下活動更加隱蔽。
美國法律對於之前已經進入公共領域、可供人自由取用的著作,仍授予版權保護。最高法院在一月十九日判決,該項法律並不違憲。(譯註:美國版權的年限比別人長,在別國,著作人都已經不能享有版權的作品,美國還適用自己的法律保護年限,加諸版權保護,結果不能讓美國人自由翻印利用。美國最高法院說這樣的法律沒有違憲。)
網絡安全
分別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團體在網絡空間裡找到了新戰場。來自兩方的黑客相互開火,以分佈式拒絕訪問服務攻擊(DDoS)導致對方網站癱瘓。
酷玩意兒
應該有更容易的方法,讓公眾瞭解晦澀的技術。對此,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的開放技術計劃(Open Technology Initiative)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其中包括用視覺語言向大眾解釋網狀無線網絡項目是怎麼回事。
作為人權的互聯網權
回應文頓•瑟夫(Vint Cerf)之前的言論,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tional)發表博客,重申互聯網權屬於人權範疇,並強調:「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到美國最貧窮的社區,失去互聯網就意味著對生命和生機造成直接威脅。」
來自進步通訊協會(APC, Association for Progressive Communications)的喬伊‧裡迪闊特(Joy Liddicoat)也回應了文頓‧瑟夫的文章,鼓勵技術專家和人權衛士增進討論和對話。美國民主、人權及勞工局助理部長邁克爾‧波斯納(Miachel H. Posner)在國家互聯網會議上發表演說,闡述了美國政府在「互聯網自由」上的立場,認為它是「21世紀人權議程的基石」,並對「阿拉伯之春」中的媒體角色發表了看法。
媒體與出版
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發佈了2011-2012年度的媒體自由排名,敘利亞、巴林、也門滑至歷史最低。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發佈了2012年度世界自由度排名,總體結果令人心寒。儘管阿拉伯之春爭取到了更多自由,但是「通觀2011年,自由狀況惡化的國家比改善的國家稍多」。這也是連續第六年自由形勢惡化的國家超過改善的國家。
由開放社會(Open Society)發佈的《數字媒體版圖》,彙集了數字化在世界上60個國家,對民主進程的影響。
中國互聯網專家胡泳回顧了2011年發生在中國互聯網界的各種新趨勢。
阿根廷巴勒莫大學的言論自由研究中心發佈了《為了沒有審查的互聯網:寫給拉丁美洲的提議》。參與提議的政策專家來自巴西、智利、哥倫比亞、波多黎各和美國。
維維可‧昆扎(Vivek Kundra)曾在2011年8月之前擔任白宮首席信息官,最近撰文《通過開放數據與網絡效應進行創新》。
根據Facebook的研究,社交網絡可以協助傳播多元觀點和新奇信息。Slate技術專欄作家法哈德‧曼祖(Farhad Manjoo)撰文回應了上述發現。
活動:如果您希望瞭解公民權利在數字時代的未來發展,請關注全球之聲的近期活動,詳情參見行事曆。
校對:Weiping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