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飛行中 日本該何去何從

不知何時,日本似乎已被形容成不抱著任何希望的社會了。

 

經濟成長率年年降低,在2010年的GDP排名已被中國超越,而從世界第二落到第三。就業環境惡化成為問題,同時貧富差距仍然持續擴大

 

不僅如此,也有人指出人們本應於家庭、地區、職場等環境中建立的關係,正逐漸變得薄弱。例如,2007年的國民生活白皮書便曾試圖提出人們於各種場域所產生的問題,及尋找其對策。社會上甚至出現的新的詞彙,來形容此孤獨的狀態,例如「無緣社會(無縁社会)」是形容社會上孤立生活的人逐漸增加,或稱因為自身缺少溝通能力,而導致人際關係薄弱之人為「溝障(コミュ障)」(溝通障礙/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障害的省略語)等。

 

除了未來變得更加看不透外,日本政府於2012年12月政黨輪替,預期2013年的日本將會有巨大的變化。以下為節錄Dr. Kei網誌的文章,文旨乃為提供一個發現希望的踏腳台,那就是無論誰都能夠擁有的「某種感覺」。全文請參照原出處

還活著就好──低空飛行的日本──

日本應該要朝什麼方向前進呢?日本人在哪裡、為了什麼而活下去呢?

我發現,去年這樣的問題不知被問了多少次。年末的選舉,也像是將正處於痛苦中的日本的各種狀況逐一播放出來般。其中特別被強調的,就是「取回強大的日本吧」這句話。

 

何謂「強大的日本」…

 

日本確實有過身為強大日本的時代,被全世界稱為「No. 1」,意氣風發的時代。日本曾經以技術立國,全世界都為「Made in Japan」著迷,「Walkman」橫行全球,並且為了開發「核能」此種新能源,而大幅運用核能發電。日本確實曾經很強大。

 

但是,日本人本來就很了解「不會一直贏下去」、「強者不可能一直是強者」。追求「強大」當然是一種自由,但在那根底深處,卻是萬事變幻無常、繁榮不會持續、萬物總是流轉變化的想法。有上述這種想法也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祇園精舎の鐘の声 諸行無常の響きあり 沙羅双樹の花の色

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わす おご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 ただ春の世の夢のごとし

たけき者も遂には滅びぬ 偏に風の前の塵に同じ

祇園精舍的鐘磬,敲出人生無常的響聲;娑羅雙樹的花色,顯示盛極必衰的道理。驕奢者不久長,猶似春夢;強梁者必消逝,恰如輕塵。

──典出日本文學《平家物語》,此處引用周作人版翻譯

イメージ画像「がんばれ」

照片來自:Flicker User FireWaterSun Media(CC BY-NC-SA 2.0)

 

 

我們非得要一直當世界上的「強國」不可嗎?

我們非得要一直以前進向上為目標不可嗎?

非得以核能發電先進國家的身分繼續發展不可嗎?

非得繼續「成長」不可嗎?

非得建造更多「公共建設」、開闢更多道路不可嗎?

非得追求比現在更好的生活不可嗎?

 

確實,「繼續向上!」的氣勢是必要的。我也是每天以想著「繼續向上!」而活著,我認為我們絕不能否定「向上!」的能量。再者,「想再變強」、「想再變富有」的自由也不應被任何人奪走。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都有變強、變富有的可能性,因此努力去追求也是自然的人性。

但是,綜觀現在日本的狀況,我認為無論是說不出「繼續向上!」的人,或是放棄「向上」的人,或是一開始就沒想過要向上的人,都會繼續增加,他們選擇「維持現狀」、或是「低空飛行」、又或是「沉沒」。已經沒有向上精神力的人們並不認為「雖然窮,但有一天一定會有回報所以繼續努力」,而是認為「很窮、也得不到回報,所以已經不行了」。

 

將「強大的日本」當做目標確實是一種自由,但看看住在日本的日本人,會認為日本人早已不再強大了吧。當然強人也存在,但是若從俯瞰的角度,就只能看到更多的日本人已變得疲弱了,困於涸轍,陣陣哀號著。

[中略]

……在此之後日本仍會持續陷於低潮吧,不論誰都會這麼覺得。在以強大的日本為目標的同時,現實中增加的只有「國債」而已,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應該無法脫離這個泥沼吧,因為我們將要迎接全世界史無前例的「超高齡社會」,一個恐怕誰也不曾經驗過的時代。

[中略]

在這之中,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所謂生存的根本,那並非「過度的豪華」,而是連要「一點點豪華」都很困難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有別於「奢侈」的價值觀。追根究柢,那應該就是「名為活著的現實」吧。還活著的話,那就好了。活著,眼前有食物,光是這樣就能得到滿足,不就是此時必要之物嗎。

イメージ画像 "Joy"

Joy的圖樣,照片來自:Flickr user ooberayhay.
 (CC BY-NC-ND 2.0)

有家人、身邊有著人、有喜歡的音樂、有食物可吃、有地方可住、有衣服可穿,這樣就能覺得幸福,這就是日常的生活。總之先去過每天的生活,去感受幸福的感性,幸福的人,不管是富裕也好貧困也好,一定是有這種感性的人。不幸的人,不管富裕也好貧困也好,都是感受不到活著的幸福的人(感覺到的是「不足」、「欠缺」和「劣等感」)。這種感性,學校教育是教不出來的,這是家庭課題,也是在你我身邊的課題。

 

這個世界,現在仍然存在。確實存在,還沒有死去。

在這裡我們找不到希望嗎?

 

原文得到Dr. Kei本人許可之節錄轉載

 

小註

1. [中略] 均同原文(原文為節錄)

2. 本文中連結原則上直接使用日文原文的連結,若有中文版網頁則改用中文版

 

譯者:ynw

校對:FenFen

 

1 則留言

取消

參與對話 -> 楊博丞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