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克蘭首都基輔,2014年12月6號。之前的示威運動中,引發警民衝突,造成部分民眾死亡,居民們於是前來向罹難者致意。人行道上的油燈排列形狀,是烏克蘭的象徵圖案(註1)。基輔居民夾道歡迎地區自衛軍第12大隊「基輔大隊」,他們剛從頓巴斯(Donbas)歸來,之前在和支持俄國的分離主義派進行戰鬥。軍人和居民向死去的人致意。(史塔斯 · 寇茲留客 攝影,迪莫提克斯[Demotix]公民記者網站版權所有)
網路上,有關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紛爭的影像和貼文,令全世界數百萬人感到震驚。全球之聲帶您來看看,這一年多以來的紛爭,如何對烏克蘭網路造成影響。
1. #EuroMaidan (即烏克蘭示威運動)
烏克蘭示威運動2013年,當地民眾站出來,抗議總統亞努科維奇,向俄羅斯靠攏的遊行。這項運動,在當時,不管是網路上,或者網路外,甚至到去年(2014年),都一直是烏克蘭人討論的焦點。2013年11月21號,政府忽然宣布,決定拒絕簽署和歐盟的雙邊協議,轉而投效俄羅斯,這個舉動引起人民不滿,首都基輔聚集了數千名群眾,展開抗議行動,表達他們支持歐盟的立場。抗議行動逐漸擴大為全國性的抗爭,最後演變成警民衝突,基輔數十位抗議群眾死在警方槍下。隨後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逃往俄羅斯。烏克蘭政府不再承認他是總統,國會也重新改選,烏克蘭政治上又重新向西方靠攏。
大眾媒體在烏克蘭示威運動的角色,或許被高估了,不過不可否認,網路科技和社群網站的力量,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初期的示威運動會興起,絕大部份要歸功於一位著名的記者在臉書的貼文(註4)。參與示威運動的人,一開始也用臉書,策畫活動進行。推特和Youtube,則是他們彼此之間的溝通管道,也是和外界聯絡的工具。即使到現在,這場運動依舊在進行,而且在網路上影響深遠。因為參與活動的人,會分享資訊,討論改革問題。就算烏克蘭已經不再由亞努科維奇掌權,他們還是會繼續監督新政府的施政。

烏克蘭首都基輔,2014年12月23日。針對國會議員們2015的新預算,抗議者在國會前為他們的速求發聲。抗議者們站上街頭,反對社會成本的削減、國產的私有化,同時表示銀行業的嚴苛。(那札 · 弗力克 攝影,迪莫提克斯[Demotix]公民記者網站版權所有)
網路上直播,讓國外民眾透過網路,目擊事發現場,是這場示威運動主要的工具之一。剛開始,是一位參與活動的人,偶然想到可以用網路直播,後來演變成有好幾十個網路頻道,負責24小時不間斷直播基輔幾個主要示威現場。
亞努科維奇政府在2014年二月垮台後,抗議人士後續還召開幾場重要會議,也舉辦公開討論,思索烏克蘭未來的路該怎麼走。這些活動,也有透過網路進行直播。
現在在Youtube上看到的「羅馬斯基電視台(Hromadske TV)」,是網友募款成立的一家獨立電視台。當初就是它全天候直播示威活動,聲名大噪,逐漸成為烏克蘭的主流媒體。連烏克蘭最大的國營電視台,也好幾次引用羅馬斯基的畫面。
3. 臉書上的「鍵盤政府」
2014年春天,亞努科維奇還沒下台,示威遊行中,又發生警民暴力衝突,於是烏克蘭民眾對公家機關的信任迅速瓦解,尤其是警察,更不受歡迎。在這樣的氣氛下,臉書成了烏克蘭國民討論政治議題最主要的平台。在這之後,過渡政府好幾個重要人物,也都透過臉書直接和民眾對談。
當中最受矚目的,是烏克蘭新任內政部長亞森 · 阿法科夫(Arsen Avakov)。他每天都在臉書貼文,公開自己動態。當時烏克蘭正處在動盪不安的時刻,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又暗中支援頓內次克州反抗軍,和政府軍對抗。這種情況下,民眾希望政府的資訊更公開透明,而阿法科夫定期更新的貼文,剛好符合大眾的期待。(當然也有部分人士質疑,一個部長不應該花太時間在網路上)

烏克蘭基輔,2014年12月2號。第八屆國會議會(注5)代表參加議會,宣布新政府成立。在第一階段會議結束後,議長法米爾 · 葛洛斯曼(Vladmir Groisman)宣布會議中止,國會宣布新政府成立。(歐雷格 · 裴瑞法賽夫 攝影 迪莫提克斯[Demotix]公民記者網站 版權所有)
4. 烏俄兩國的網路「資訊戰」
就在烏克蘭動盪時,俄羅斯併吞了克里米亞,又支援頓內次克和盧甘斯克(Luhansk)的反抗軍。俄羅斯的介入,讓烏克蘭東部的消息,在網路上越來越難找到可靠資訊。
事實上,只有戰亂地區的社群媒體,能提供可靠的第一手報導,當作即時新聞。有眼尖的網友在報導中發現,幾名俄羅斯士兵,在烏克蘭打卡,上傳自拍照,對照俄羅斯政府否認在烏克蘭部署軍隊的說法,顯得非常諷刺。網友發起活動,把公民記者,對反抗軍和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動向的報導,以群眾外包(註6)的方式,翻譯成英文、烏克蘭文還有俄文。
除此之外,對於馬航MH17,在烏克蘭反抗軍的領土,不幸被打落的意外,網友也透過社群媒體調查,發現重要證據,證明有可能是俄羅斯打落MH17,俄羅斯國營媒體,立刻以粗糙的手法,否認這項指控。
還有觀察員指出,網路上開始出現一種現象,就是以有組織的方式散佈錯誤資訊。散佈者是一群網路釣客,俄羅斯政府付錢,訓練他們,抹黑真相,同時,還以錯誤資訊,試圖合法化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和東烏克蘭的行動。為了抵制,有網友組成「真相調查獨立小組」,揭露部分媒體對烏克蘭的錯誤報導,還利用傳統媒體和社群網站,反擊俄羅斯的宣傳廣告。
5. 國軍online
2014年春天,俄羅斯支持的反抗軍,佔據了頓內次克和盧甘斯克大部分區域,烏克蘭政府出兵,兩方陷入軍事衝突。
這場衝突,對烏克蘭很不利。首先,烏克蘭兵力和俄羅斯軍隊相比,戰力明顯不足;其次,反抗軍勢力有可能擴張到其他區域;再來,俄羅斯軍隊在背後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全面入侵的威脅,使烏克蘭政府有如芒刺在背。在這樣背景下,示威運動自衛隊和政府的常備役成立一支營隊,準備迎接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第一場戰爭。他們不是真的打仗,而是和反抗軍一樣,在社群網路分享他們的經驗。
有些士兵,用幽默的語調,記述了戰爭嚴峻的一面;有些則是定期更新戰爭前線的最新動態,讓民眾明白,軍隊需要的幫助。

烏克蘭東部,位在頓內次克市南部50公里,沃爾諾瓦哈(Volnovakha),2014年12月28日。一名士兵,坐在吉普車裡。幾公里外,是反抗軍控制的領土。烏克蘭士兵在邊界附近,一面巡邏,一面察看。(歐雷山卓 · 拉圖許尼亞 攝影 迪莫提克斯[Demotix]公民記者網站 版權所有)
例如,距離頓內次市東部30公里的伊洛瓦伊斯克(Ilovaisk),是目前雙方交戰最慘烈的地方。過程中,軍隊成員利用社群媒體,施加壓力給基輔政府,甚至戳破謊言,表示政府說城鎮收復一事,全都是假的,並上傳戰鬥死亡數目,要求政府增援。種種做法,使政府忍無可忍,立刻調查軍隊管理是不是有所疏失,最後臨時接任的國防部長海勒提(Heletey),被迫請辭。
6. 為軍隊上網募款
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後,烏克蘭國民立刻意識到國家兵力的不足。國防部領導的陸軍,之後在頓內次克和盧甘斯克戰鬥,為了尋求支援,曾多次公開募集資金。
大部分的捐款來自網路,透過民眾成立的臉書社團,或是私人網路,或是自發性志工,號召大家捐款給軍隊,金額有時候超過85萬美金。
幾次重大募款,讓發起活動的民眾,獲得總統波洛申科(Poroshenko)親自獎勵,幾位重要的志工,還獲邀成為總統顧問,參與烏克蘭國防部的改革。
7. E世代改革論壇
去年,針對烏克蘭政治和社會改革問題,社群網路上討論的沸沸揚揚。10月26號,國會改選後,新政府組成,許多新任議員和政府官員,投身諸如臉書等社群媒體平台,聽取民眾意見,同時也利用這些平台,尋找人才,還有貼文公開自己動態。12月,還有官員成立網路平台,公開討論國會決定的立法草案。
註1:烏克蘭的象徵圖案
註2: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Yanukovych),原本希望與歐盟簽署協議,並加入俄國主導的歐亞聯盟,間接使烏克蘭成為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管道,但此舉遭歐盟拒絕,於是亞努科維奇,也決定不簽署歐盟的政治和自由貿易協定。
註3:因為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行為,歐美國家決定給予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盧布貶值,經濟受到威脅。
註4:穆斯塔法 · 馬希 · 奈楊(Mustafa Masi Nayyem),曾在烏克蘭電視台(Ukrayina)上,公開質問亞努科維奇,被官方盯上,短暫關起來。他在2014年11月21號,在臉書號召朋友和粉絲,在晚上十點半到獨立廣場抗議。
註5:1990年,烏克蘭蘇維埃第14屆議會宣布烏克蘭獨立,同時自稱他們是「第一屆烏克蘭議會」,一直到現在已經是第八屆。
註6:群眾外包(crowdsource),是網路盛行後,興起的外包方式。公司將問題,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請網友提供辦法,最後還要請網友票選最好的辦法,提供公司做參考。
校對:Timmy 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