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改變了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認知

Since the Copenhagen negotiations, the global population has passed 7 billion people. Photo by Flickr user James Cridland. CC-BY-NC-SA 2.0

在哥本哈根協議以後,全球人口已超越七十億人。照片取自Flickr用戶James Cridland。CC-BY-NC-SA 2.0

[英文原文刊登於2015年11月16日。]

於2015年11月30日召開的巴黎會談,是自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 (COP15) [即哥本哈根會議] 後最重要的一次談判,而這些年以來全球也經歷了顯著的改變。本系列文中的第一篇已檢視了科學上的關鍵發展及排放量趨勢,而此篇將討論過去六年來在政治及人們認知上所產生的改變。

系列文的第一及第二篇由 Fiona Harvey 所撰寫,本系列原發佈於 Ensia.com。Ensia.com 是一本著重關注全球環境問題解決之道的雜誌。

哥本哈根會議後,全球局勢在政治層面上有所進展。最明顯的跡象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在去年底[2014年]針對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發表聯合聲明及承諾;美國將會在2025年以前將排放量減少26至28個百分比,而中國則承諾於2030年以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峰。

這個進展和哥本哈根會議有個明顯的差異:中國願意和美國同臺,並提出碳排高峰年,這預示了朝達成協議邁向一大步。

在經濟上也是如此。我們已看到許多研究表示,處理氣候變遷對於經濟可以是有益的,而這些研究也指出在為了達成碳排放限制而進行改變的同時,人們該如何因應才能同時享受繁榮經濟的果實。由墨西哥前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 (Felipe Calderon) 帶領的新氣候經濟企劃 (New Climate Economy project) 已成為此論述的關鍵推手。氣候融資--由富裕國家對貧窮國家提供幫助來協助其減少排放量並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在開發銀行的帶領及其私營基金的槓桿操作下竄起。

各企業則在留心觀察;許多企業準備趕在巴黎會談以前發佈新的氣候提案。需考量長期風險的保險業即早已開始對此採取行動,最近歐洲六家主要的歐洲石油及天然氣公司在碳定價 (carbon price) 上發表聯合提議。然而同時,部分聲音認為,與其說是為窮人們在全球暖化的情況感到擔憂,這些大型企業可能別有動機,它們此舉將影響甚大。

公眾壓力逐漸增加

去年度,其它正面的跡象也包括了大型的集會活動,紐約的「人民氣候大遊行」即為一例;這些成長中的公民運動也促使了個人、機關團體及企業拋棄石化燃料。這類的行動將有可能會在巴黎會議前進一步發揮影響力。

著名的公眾人物也在這個議題上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今年[2015年]春天,教宗方濟各所發表的教宗通諭,這份通諭強調了處理氣候變遷議題在道德層面上的重要性。此舉為教宗帶來了正反兩極的評價,氣候變遷的懷疑論者對教宗加以譴責,表示其不應干涉科學議題。

此外,今年秋天,在巴黎會談開始之前,聯合國及各國政府已準備啟用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以接續今年即將到期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在永續發展目標中,因為氣候變遷對農業用水資產短缺、性別平等及移民等問題的廣泛影響,這個議題將不僅再是附加項目,而是核心議題。於永續發展目標所投注的努力被許多發展專家視為相當關鍵,而這也將會為反對氣候變遷議題的爭論帶來正面影響。

令人不安的氣候變遷論點

過去六年來的許多發展,對此次巴黎會談而言顯然都是好兆頭。然而同時,也有許多其它論點也漸漸發展,而這些觀點很可能會危及協議的建立、以及削弱我們處理氣候變遷的能力。

最關鍵的即是哥本哈根會議本身,儘管在會中有所進展,卻普遍地被大眾視為一個完全失敗的會議。這場會議從來沒有拋開它的負面形象,這也使得巴黎會談的風險居高不下;一旦這次第二十一屆締約方大會(COP21)失敗了,聯合國對此議題的處理將會顯得疲軟。

對於全球暖化暫停的論點則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這使得氣候變遷的懷疑論者能夠宣稱暖化其實不存在、或是暖化的速度不足以造成威脅,而現今這種說法已廣泛流傳。科學家們很清楚這個分析並不精確:地球氣溫仍然在升高,而且有充份的原因可以證明微幅的減緩趨勢只是暫時的,有可能只是因為海洋吸收了熱量所致。

碳的黑暗面

在所有幫助我們減少碳排放的機制中,碳交易曾經佔據最重要的地位。然而聯合國的清潔發展機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富裕國家透過資助在貧窮國家的太陽能及風能建設來抵消其碳排放量--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幾近崩毀之後,亦遭受一連串的打擊且已瀕臨垂死。如果這樣的抵消機制仍要繼續實施至2020年及更久以後,在這次巴黎會議中絕對需要為它注一劑強心針,否則,新的氣候基金 (climate funds) 交流管道則必須被證明能夠順利運作。

然而另一個和COP15及COP21不同的趨勢是近期日漸增加的煤炭消耗量。隨著價格的下跌以及用途的增加,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這個高碳燃料的崛起;一個能源交易員針對過去幾年來的現象表示:「煤炭的歡樂時期到了!」而這個現象的源頭,尤其是在貧困的國家,主要是因為興建了更多低效能且老舊的電廠。許多如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具領導地位的團體已對此提出警告,並表示在處理氣候變遷的議題上,這個問題可能會是最嚴重的威脅,而且可能無法在巴黎會談中獲得解決。一旦有新的燃煤電廠被建起,這些電廠很有可能會持續運作長達半個世紀,並使得全球繼續被框限於高排碳量的困境裡。

協議有可能會達成嗎?

在哥本哈根會議的兩年以後,地球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世界人口總數已突破七十億人。而在貧窮人口隨著總人口數增加的同時,如何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充裕的糧食、擁有像樣的生活條件及生命機會絕對有其複雜性;許多科學家表示,在不超出氣候(變遷)門檻的情況下這仍是有可能達成目標的,但這將會是一場硬仗。

在巴黎會談的引導之下,各國政府願意對此困境所做的協議將會是最可貴的商品。在哥本哈根會議以後情形是否確實改變則有待觀察。許多跡象已指出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向,然而是否要聽從科學家、公民及企業們的聲音,最終決定權仍握在各國的領袖們的手中。

Fiona Harvey為一名獲獎的環境新聞工作者,她在為英國衛報工作以前曾為金融時報工作逾十年。她曾為每個重大的環境議題進行報導,範圍廣至北極與亞馬遜問題;曾受她訪問的對象包括潘基文、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艾爾·高爾(Al Gore)以及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她的推特帳號為 @fionaharvey 。
譯者:FangLing
校對:Stella Peng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