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用古老的方法作為拯救蜜蜂的新策略

類別: 南亞, 拉丁美洲,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 India 印度, Mexico 墨西哥, Tanzania 坦尚尼亞, Environment 環境, 公民媒體
Photo by Flickr user Danny Perez Photography. CC-BY-NC-SA 2.0

照片:Flickr 用戶Danny Perez (CC-BY-NC-SA 2.0)

本文由Christina Selby撰寫,原刊載於cEnsia.om [1],這是一個致力讓大家看見世界各地為解決環境問題所做的努力的線上雜誌。本文依據內容分享協議在本站刊出。

在印度西北,喜馬拉雅山脈自松樹與香柏樹林裡聳立而出。庫爾盧谷(Kullu Valley)的山麓丘陵覆蓋在一片初綻的蘋果樹花海裡。這是一個涼爽的春季早晨,納舍拉(Nashala)村的農民里哈‧拉姆(Lihat Ram)把他架在屋邊上的原木蜂箱開了個小縫給我看。黑黃相間、圓圓胖胖的原生種印度蜜蜂(Apis cerana)在那裡飛進飛出。

數百年來,蜂箱都是這些山區人家住屋的一部分,鑲建在房子厚重的外牆裡。一直以來,野生蜂群都會自行找到這些蜂箱,或著是農民會從周圍的林子裡帶回一塊嵌著蜂巢的木材,好讓棲居其中的蜜蜂在村裡建立據點,為照看它們的人類採蜜。

然而近幾年,這片谷地的野生蜂群越來越罕見了,這裡有90%的農夫都是自耕小農。現代的農耕技術取代了自然森林和自給自足所需的多樣性作物,大家幾乎只種植在市場上賣得較好的一個蘋果種類:「皇家美味(royal delicious)」。生產此市場需求量大的水果改善了庫爾盧谷農民的生計,卻也造成了讓授粉動物難以涉足的環境。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單一作物、氣候變遷、疾病、土地使用方式的改變、殺蟲劑的使用、森林開伐、棲居地消失、人口爆炸式增長……這些綜合因素讓這片谷地的天然資源備受剝奪,造成了原生蜜蜂數量下降。因為蜂群減少的緣故,果樹的收成掉了有50%之多。

為了彌補授粉不足,有能力負擔的農夫開始雇用鄰近較溫暖區域旁遮普邦(Punjabi)的養蜂人。這些雇工在蘋果樹花季把整頓好的蜂箱帶來,裡面養的是歐洲種蜜蜂(Apis melifera)。「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貧困的農民現在得為了生態體系自有的服務付費,但這在以前是不用錢的。」普拉迪‧梅塔(Pradeep Mehta)說。他是地球觀察組織(Earthwatch Institute)印度分部的研究與計畫主任。不只如此,引進外來種蜜蜂也會帶來疾病還有對蜜源的競爭,使得某些原生蜂群減少的情況更形惡化,剝奪了對生態系來說十分重要的多樣性。

如今為了恢復自然環境,科學家正努力不懈。喜馬拉雅生態系研究計畫(Himalayan Ecosystems Research Project)正在調查這個區域的授粉情況,並實際應用他們在田間習得的知識。這個生態研究計畫是科學家、納舍拉村民,還有像我這樣由地球觀察引介 [2]的各國志工大家一起合作。我們這群人在去年開始重新導入傳統授粉動物的功用,例如透過養蜂訓練、提供亞洲原生蜂種蜂箱,同時也引進改良作法,使用抽取器而不是敲碎蜂箱來收集蜂蜜,這可以提高蜜蜂在現今環境中的生存能力。

為了在生長季供養這些亞洲種蜜蜂,納舍拉村的農民已重新開始讓田裡的作物多樣化。大蒜、洋蔥、花椰菜,還有各種經實地研究證明為傳粉動物所偏好的野花品種,現在都在蘋果樹花季過後在樹下生長著。這種錯開各類植物花季的策略,可以讓蜜蜂在蘋果樹短暫的花期裡專心為果樹授粉,然後在生長季其他時候仍提供各種蜜源讓蜜蜂繼續採集。

復興傳統  方興未艾

在世界各地,用傳統養蜂法來養育原生蜂種並與蜜蜂同工的作法,正迅速成為現代生活的間接受害者。工業的農耕方式僅採用少數授粉物種來自我支持,其中大部分是效率超高的蜜蜂和黃蜂。只要某時某地有需要了,人們就把這些蜜蜂從一片農地運到另一片農地來授粉。

「外來種蜜蜂就好像沃爾瑪超市(Walmart),原生種蜜蜂則像是巷口雜貨店。當你想買某種特產商品的時候,要是不能在沃爾瑪買到,雜貨店又關門大吉,你就慘了。」

移入特意安排的外來蜂群,已證實有風險存在:外來種可以對原生種傳播疾病,降低原生蜂群數量,從而降低整個授粉體系的抗壓性。就像美國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研究原生蜜蜂的科學家凱倫‧萊特(Karen Wright)說的:「外來種蜜蜂就好像沃爾瑪超市,原生種蜜蜂則像是巷口雜貨店。當你想買某種特產商品的時候,要是不能在沃爾瑪買到,雜貨店又關門大吉,你就慘了。」

如今傳統復甦方興未艾,世界各地醒悟到讓原生種蜜蜂來滋養物種生存的價值。就像在庫爾盧谷這裡,農民開始體認到原生授粉動物是他們事業寶貴的工作夥伴,所以又開始積極地餵養蜜蜂了。藉由恢復養蜂習慣,農民提高了原生蜜蜂的數量。

「重現這些傳統作法可以協助保育授粉動物,也能讓這個地區的農業永續下去,」梅塔表示。

墨西哥的無刺蜂

根據文化紀錄,墨西哥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的居民飼養無刺蜂已經有千年歷史了。馬雅民族的傳統做法是讓養蜂人去森林裡收集「xunan kab(皇家貴婦)」的蜜蜂。他們砍下樹木、把裡面有蜂窩的樹幹帶回家。這些蜜蜂每年生產出一到兩公升(0.3到0.5加侖)的少量蜂蜜會作為醫療用途,女王蜂則會用在慶典儀式裡。

昔日的馬雅老人會把養蜂知識傳授給有心學習的親戚,但由於現代化席捲了這個文化,此作法已經過時了。「孩子對傳統的東西不感興趣,」史密森尼熱帶研究中心(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大衛‧羅畢克(David Roubik)說。羅畢克和亞利桑納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昆蟲學家史蒂芬‧布赫曼(Stephen Buchmann)、墨西哥南方邊境學院(El Colegio de la Frontera Sur)的科研人員羅凱‧維拉努艾瓦─古提耶瑞茲(Rogel Villanueva-Gutiérrez)自1980年代就開始研究馬雅養蜂法,還有馬雅保留區(Zona Maya)的原生種無刺蜂(Melipona)。馬雅保留區是墨西哥政府在猶加敦畫分出來的區域,馬雅人在這裡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新一代養蜂人大多是為了賺錢,也因此轉向商業用的蜜蜂,也就是一種歐洲和非洲蜜蜂雜交出來的蜂種,每一個蜂群每年可以製造出100磅(40到50公斤)的蜂蜜。

這種改變使得原生蜜蜂喪失它們在當地生態系裡扮演的重要角色。「無刺蜂會優先飛往原生森林的穹頂並為這些樹木授粉,不像那些人為引進的歐洲種蜜蜂(Apis mellifera),這些蜜蜂偏好為長在地面的外來草本類植物授粉」布赫曼表示。「對於保育原生樹種和馬雅保留區的其他植物來說,這些無刺蜂是不可或缺的。」

猶加敦半島東部仍有大片完好無缺的原生林地。想要恢復原生蜜蜂功能的科學家在這裡與馬雅農民合作,重拾傳統的養蜂方式。從學者對蜂群的長期研究還有對偏遠馬雅村落養蜂人的調查看得出來,傳統作法已經不在家族裡薪火相傳了。由於他們認為馬雅養蜂法對防止無刺蜂在當地絕跡至為關鍵,為了協助延續這個傳統,布赫曼、羅畢克、維拉努艾瓦─古提耶瑞茲與猶加敦大學的其他同事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工作坊,來訓練新一代養蜂人。

「我們和馬雅族技師一起受訓和工作,舉辦照管、保護無刺蜂的課程和工作坊。我們提供蜂群給那些剛開始造蜂箱的人。這些蜂箱叫做無刺蜂房(meliponairies),它們和馬雅人傳統的無刺蜂房有著完全一樣的特點。」維拉努艾瓦─古提耶瑞茲說。布赫曼等人也用西班牙文和馬雅文印製了養育無刺蜂的指導手冊,還錄製了馬雅養蜂技術的影片。這麼做是希望訓練有素的養蜂人能把蜂群分別飼養來增加蜜蜂的數量。

「我們讓大家體認到蜜蜂對森林保育來說有多重要,而森林對蜜蜂的存續來說也很重要。」

在馬雅人的村子裡,傳統上是由男人來照顧蜜蜂的,不過由於近來的努力嘗試,女性養蜂族群 [3]也開始湧現。這些天性溫和的蜜蜂對位於自家後院的田地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附加成員。無刺蜂蜂蜜的醫療價值很出名,再加上誘人的包裝,使得這些蜂蜜比商用蜜蜂所產的蜜每公升能賣到更多錢。對某些母親來說,足以支付孩子的教育費了。

這些工作坊還幫助養蜂人認識到,蜂蜜只不過是養蜂的好處之一。「我們讓大家體認到蜜蜂對於森林保育來說有多重要,而森林對蜜蜂的存續來說也很重要。」維拉努艾瓦─古提耶瑞茲說。

透過這種方式,無刺蜂藉由蜂蜜販售所得來支持馬雅養蜂人,而馬雅養蜂人不止幫助無刺蜂生存,也使得猶加敦半島生態系能夠健全地存續下去。

天性好鬥  焉知非福

在坦尚尼亞,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動物學家挪亞‧穆龐加(Noah Mpunga)表示,這裡傳統的做法主要是採集野生蜂蜜,而不是設置人造蜂箱。農民在森林裡搜尋蜂窩,然後在採蜜之前點燃草束,薰走那些兇猛的非洲蜜蜂。有時候火星掉到地上引發森林火災,也摧毀了棲息地和蜂窩。

生物學家露西‧金(Lucy King)創設的新計畫「大象與蜜蜂 [4]」(Elephants and Bees Project)致力於用銷售蜂蜜的收入來資助小農,並利用非洲蜜蜂的好鬥天性來減少人類與大象的生存衝突。

使用傳統的原木蜂巢或是現代的上掛式蜂箱(top-bar hive)可以讓農民在採收蜜汁時不去傷害到蜂群。這個計畫也協助小農在農場四周設立蜂巢構成的圍欄。當四處遊走的大象看準這些小農地上的綠色鮮蔬而來的時候,會撞上連接著蜂箱的金屬線、催動蜜蜂。光是蜜蜂嗡嗡叫的聲音就足以嚇得大象落荒而逃了。

小農不只可以保護作物免遭大象光顧,還可以得到蜜蜂授粉的附加服務,外加採收大量蜂蜜。當地的生態多樣性也因此得益,這個計畫鼓勵養蜂人為原生蜜蜂創造蜜源、保護蜜源;農民在作物間種植野花,也保育鄰近的原生森林。

研究顯示,像這樣主動參與保育工作的策略,能夠在非洲各地維持有益原生蜜蜂的生存環境,也能維持蜂群數量。這種作法正在傳播到其他為象群所苦的地區。

在地問題  在地解決

場景回到印度,我跟著里哈拉姆走過納舍拉村的小徑。有幾面牆和原木蜂房正因為亞洲蜜蜂活躍的蜂群而嗡嗡作響。我們經過了身著鮮艷服飾、在院子裡種菜的女人。在果園裡,野花開始在蘋果樹下綻放。蜜蜂、原生的獨居蜂(solitary bee)、蒼蠅、蝴蝶輕快地在蘋果花簇間飛舞、為果樹授粉。

不論是品嘗庫盧爾谷的新種蘋果、用馬雅保留區的皇家貴婦蜂蜜來做乳液、看非洲象在山丘上衝鋒,或是在世界其他角落上演的其他情節,原生授粉動物都能為人類和在地生態系帶來很多好處。把傳統養蜂法納入我們為保育蜜蜂所做的努力之中,可能正是人類為了保全農業體系、保育森林,以及讓農民欣欣向榮之所需。

編輯註:克莉絲汀娜瑟畢在去年四月參加了地球觀察位於印度的志工方案,並以Ensia督導計畫一員的身分撰寫了這篇專題報導。她的督導是希拉蕊羅斯納(Hillary Rosner)

克莉絲汀娜瑟畢是科學與環境領域的自由撰稿人,她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Santa Fe),書寫主題包括保育科學、生物多樣性、授粉媒介動物、永續發展等。她的作品已發表在洛斯托夫特誌(Lowestoft Chronicle)、綠金月刊(Green Money Journal)、大地之母生活誌(Mother Earth Living)與其他媒體。她的Twitter帳號是@christinaselby

譯者:林凱雄
校對: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