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委內瑞拉人心中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該留或該走?

類別: 拉丁美洲, Venezuela 委內瑞拉, Migration & Immigration, 公民媒體
gimme-shelter [1]

「心碎都不足以形容我的感受。我住在柏林,但我的國家所面臨的局勢,卻擾動了我在這已開發國家裡舒適的小圈圈。」(圖片來自委內瑞拉平面藝術家 Leonardo González,經許可使用)

在長期的食品及藥物短缺之外,委內瑞拉現在還面臨到世界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 [2]。當政府與反對派仍因經濟危殆而不斷相互指責,旅外的委內瑞拉人已透過社群媒體與國內的同胞接觸,告訴他們,在充滿危機的委內瑞拉之外,還另有天地。

過去幾年中,持續惡化的危機已經成為委內瑞拉在國際媒體上的國家形象。這場危機也讓種種令人擔憂的人權侵犯行為 [3]有機可乘,相關消息傳遍國內 [4]

因此,越來越多的委內瑞拉人在考慮,應該留在國內,或是到海外尋求機會。獨立網路媒體 Efecto Cocuyo 曾發布過一些相關的統計數字 [5],以及委內瑞拉的研究專家對其背後意涵的解釋:

[…] Los momentos de migración en Venezuela en los últimos 15 años pueden ser divididos en tres períodos. En el primero, fue la élite venezolana la que emigró entre 1999 y 2003 debido a los cambios de carácter político que trajo la llegada del presidente Hugo Chávez […] En el segundo, comprendido entre 2004 y 2009, fueron los talentos y saberes los que abandonaron el país. Ahora, desde 2010 hasta la actualidad, los jóvenes y la clase media son quienes se despiden en [el aeropuerto internacional de] Maiquetía [debido a] las condiciones políticas, sociales y económicas de Venezuela.

委內瑞拉的人口流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菁英的流動──他們在 1999 至 2003 年間,因為查維茲(Hugo Chavez)總統上臺,政治氣氛改變而離開[⋯⋯]。第二個時期(2004 至 2009 年間)是高級知識分子[的流動]。 2010 年至今,[因為]國內的社會與政經狀況,而在邁克蒂亞的國際機場( Maiquetía “Simón Bolívar” International Airport )揮別[委內瑞拉]的,則是年輕的一代與中產階級。

挑戰

旅外委內瑞拉人在社群媒體上的聲音相當不容忽視,這些聲音也道出了他們在外移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各種挑戰。社會接受度 [6]、文化衝突及[個人]與國內政治危機的聯繫,都是網路對話及親身經歷分享中常見的[主題]。在集體部落格 Caracas Chronicles 中 #TheCrisisAndMe(危機與我) [7]的標題之下,有一些相關分享:

人在智利的 Juan Cristóbal Nagel 就寫出了,與[身邊]看似平靜無波的生活相較,委內瑞拉的衝突如何刺痛了他的心:

我的心情沈重,像是灌滿了鉛,因為我無法將委內瑞拉置諸腦後。

每一天,這樣的場景總要反覆上演五、六次。 無論是在工作會議上、學生巷議間或友人通話中,大家總是問著相同的問題:「真是可怕,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有天我和一個乞丐聊了起來,他問我從哪裡來。「委內瑞拉? 天哪,那裡可是糟到不行。」他同情地看著我。

我的反應相同:一談起這個,我的情緒總要波動上半小時有餘。

我很感謝大家的關心,但我無法不感到有點嫉妒。他們可以如常生活,不必在每次去超市[購物]時感到內疚,不必花上數十萬比索買藥給家鄉的親人,也不必在遠離家人的地方,用上大把時間,書寫關於委內瑞拉危機的種種。

我們是幸運的,不必親身經歷這場危機;但從一種微妙的角度看來,我們也身處其中。

在另一篇文章中,Alejandro Machado 則講述了 [8]他對利用線上科技與家人保持聯繫的感觸;對他而言,這樣實在是不夠親密:

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無法真正感同身受;我們娛樂彼此,但無法真正感到滿足。我的家人現在散居各大陸,只能靠群組聊天與視訊通話來維繫感情。我覺得[今日]數位科技所提供的這些橋樑(雖脆弱但還是)很好,可是曾擁有過真實的家庭生活,它們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我們離開,因為情勢變得過於危殆;機會在別處湧現,而我們抓住機會。我們何其有幸,能生在這樣親密的家庭裡,而沒像[其他]委內瑞拉人一樣,成為尋常悲劇中的受害者。

唉,這場危機把我的家庭變成了一個虛擬的家庭,真令人難過。

「很多時候,不是國家成就了我們;而是,無論來自何處,我們仍然有所成就。」

很多經驗分享裡不但充滿了憤怒,也充滿了對「家與國」及「國族與認同」的質疑。Hector 在 Medium[譯註:部落格發布平台]上分享的 [9]一篇文章就是一例──該文中,Hector 解釋了他離開家鄉的理由,以及他對制度與政治紛爭的憤怒:

Pienso que hay que desechar esa tontería de sentirse orgulloso del país en donde uno nació sólo por eso. O sentir orgullo por los logros de connacionales excepcionales que se destacan alrededor del mundo en las distintas disciplinas. Si más bien dichos logros es porque se desprendieron de esa prisión moral y social que es atarse a una nacionalidad y actuar acorde a ella y a sus expectativas. No es casualidad que los grandes escritores o pensadores venezolanos cargaran sus obras con tanta crítica social hacia la identidad nacional, porque muchas veces los logros no son por el gentilicio sino a pesar de él.

我認為,我們應該揚棄「以母國為傲只因為我們生在那裡」,或「為傑出的同胞在世界上各領域的輝煌成就而感到自豪」的想法。他們能有那些成就,是因為他們掙脫了「人必須附隨於特定國籍,並表現出符合其國籍及大眾期待的行為舉止」那種社會、精神上的牢籠。委內瑞拉偉大的作家或思想家的作品中,充斥了這麼多對國族認同的社會批判並不是巧合。很多時候,不是國家成就了我們;而是,無論來自何處,我們仍然有所成就。

委內瑞拉人的海外生存指南

另有很多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不僅談論己身經驗、分享懷鄉故事,還為其他可能也想移居海外的人提供建議。對許多人來說,委內瑞拉人正在經歷的,是二十世紀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許多社群也必須經歷的,而這樣的衝擊同時引致了同理與批判[的聲音]。不令人意外地,就如我們在 YouTube 頻道 Diáspora Venezolana(委內瑞拉的人口流動)上所見,各色各樣的故事都有:

Uno siempre piensa que su país es el mejor, que su cultura es la mejor, la verdad es que todas las culturas son muy bonitas. No somos de ninguna parte, sino que somos del mundo. La gente tiene que atreverse, a viajar. Yo pienso que la vida es conocer, ir a otros lados, conocer otras personas, conocer otras culturas. Ver el mundo.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國家最好、自己的文化最棒,但事實是,所有的文化都是美麗的。我們並非來自一處,而是來自這世界。人必須敢闖、去旅行。我認為生活就是要求知、遊歷、接觸人群、遇見不同的文化、遍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