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影子下:台灣的大學是否會出賣學術自由?

大學教授范雲在告示牌上寫著:「我是台灣大學范雲,學術自由不出售」。照片來源:范雲從《破土New Bloom》雜誌擷取。

這篇文章是由Brian Hioe所撰寫,並且於 3月7日時發表於《破土New Bloom》雜誌。全球之聲經內容合作協議編輯後在此重新發布。

台灣157所大學中,至少有80所與中國簽署協議,承諾不會在課堂上討論統一以及獨立的問題或是「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議題,這件事在過去一週震撼了台灣社會。

這些大學中有台灣領先的教育機構,包括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以及其他公立和私立機構。

但學校認為,簽署協議並不意味著他們同意「一中政策」,也就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於初等教育課程和教科書都要經過教育部的批准,統獨議題一直都是高中教育的政治競爭舞台。先前的執政黨國民黨曾試圖修改明朝以來的歷史,在高中課堂上把台灣和中國視為同一個政治實體,這造成教育部在2015年8月被抗議者佔領。

然而,由於教師和教授可以自由設計課程,各界普遍認為台灣的大學享有言論自由。因此,大學同意中國的協議一事才會令人很吃驚。

台灣大學教授──像是社會民主黨成員,也同時身為前世新大學校長的賴廷明先生──便組織請願,用以譴責大學的協議。

包括台灣大學學生會和畢聯會在內的大學學會,則聯合發表聲明來譴責這些秘密交易。

此外,線上也發起活動呼籲大學生和教授們舉著告示牌拍照。而告示牌上有寫著他們的名字,從哪裡來,以及「學術自由不出售」的字樣。

但是考慮到台灣高等教育的現狀,這個協議其實並不讓人意外。

大學行政部門一般傾向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是為了吸引在某些大學裡中為數不少的中國交換學生。

台灣出生率下降,大學行政部門必須確保有足夠的學生入學來維持學校的運作。正如同協議所言,學術自由,似乎成了吸引中國學生來保持學校運作的代價。

對於追求高利潤的台灣大學來說,更多的大陸學生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因為在一些學校裡,陸生要支付的學費比台灣學生的學費高出將近一倍

因此,同意學術自由的協議跟出售台灣媒體公司給中國是一樣的道理。新聞自由和學術自由都有他們的價碼。

與此同時,中國學生和其他在台灣留學的國際學生一直積極參與太陽花運動和其他傾向獨立的社會運動,使得中國人對年輕一代過度接觸新思想和政治活動這件事感到焦慮。

為此,北京當局有理由必須保持警惕。最近,一些在台留學的中國學生參加了台灣的同志運動,有的還批評了中國的國家政策。大學協議可以視為是個防止大陸學生獨立思想的手段。

為了回應公眾對於大學與北京秘密協議的關切,教育部強調,必須要確保中國交換生可以繼續留在台灣,以保障學術自由。

不過,仍有許多台灣人不安地覺得他們自己像是被賣了一樣。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