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餐車出沒 但並非人人皆引頸期盼

Hong Kong secretary of commerce, Gregory So visiting a food truck in Australia last August. Photo from Gregory So's Facebook via HKFP.

香港商務部長蘇錦樑在去年八月在澳洲拜訪一家美食餐車。照片出處:蘇錦樑臉書,經香港自由新聞(HKFP)取得。

(原文刊登於2016年8月8日)

在世界各地,人們對於香港美食的多元化與國際化讚嘆不已。去年,米其林甚至首次將香港街頭小吃列入專門介紹當地美食的香港米其林指南。美食餐車的出現,雖然為香港多樣化的美食特色增添色彩,當地人卻對這個外來文化不太適應。

引進美食餐車的想法首次出現在2015-2016年預算案演辭(Budget Speech 2015-2016)中的旅遊方案。經過一年的審議,美食餐車先導計畫在2016年3月30號終於推出。

為此先導計畫,政府公開徵求企劃書並發放16個許可證,其競爭非常激烈,共有192個申請者,只有16個商家能獲得營業執照。申請者必須提交書面企畫書及港幣600,000元(約美金77,400元)的籌備費,以便經營符合嚴格衛生標準的廚房。入圍者接著會進去廚藝大賽,展示他們的餐點給各美食專家、旅遊業代表、美食餐車營運場所代表與政府官員等人做評估。

不出所料,因為大型食品企業子公司擁有速食業經驗的優勢,超過一半的營業執照都由這些單位所取得。

然而,很多人認為美食餐車計畫設計不善又不公平。其中,當地建築師肯尼斯‧葉(Kenneth Ip)就批評此許可程序削弱一般民眾的參與度。他在香港自由新聞(Hong Kong Free Press)發表的一篇文章寫道:

those wanting to try their luck at operating a food truck in Hong Kong need to prepare a proposal outlining the type of food they would be offering, the design of their truck and their financial soundness. The entire process reads like a case of over-management and a complete contradiction to the grassroots spirit that gave rise to food truck culture.

那些碰碰運氣希望能在香港經營美食餐車的人,需要準備企劃書,列出他們所提供的食物種類、卡車設計和財務能力。整個過程像是一個控管過度的案件,使民眾對於美食餐車的文化產生矛盾。

事實上,即使當地微型企業家在證照的審核過程中得到了10分,但因為政府要求嚴格的衛生標準,使得籌備費用和廚房管理成本非常高。

肯尼斯也表明,美食餐車的設計與當地的城市景觀不符: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rise of the gourmet food truck came from Los Angeles, a city well known for its automobile culture. Los Angeles is a city built around the car, with ampl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parking, allowing for food trucks to thrive. Inversely, Hong Kong is a city more known for its lack of space and traffic congestion. It is hard to not see the government’s initiative for food trucks as a mere superimposition of foreign culture into Hong Kong, taken hugely out of context without considering whether such introductions are suitable for the city.

美食餐車的崛起,來自於以汽車文化出名的拉斯維加斯,這不是巧合。身為汽車重鎮的拉斯維加斯,擁有充足的基礎設施,像是停車場,讓美食餐車得以興盛。相反地,香港缺乏足夠空間,交通阻塞也是一大問題。政府對於美食餐車提案顯然只是將國外文化帶入香港,而不考慮這樣的引進是否適合香港。

據說獲獎的美食展示了香港的東西合併文化,當地人抱怨這使香港美食變得不那麼道地,與當地美食真正的口味有所落差。在一篇美食餐車比賽的新聞中,讀者在評論裡表達了憤怒:

絕大部份入圍者都不是香港本地特色便宜小食…也無燒賣…魚蛋…牛雜…煎釀三寶……之類的街頭小食。單純看食品的名稱和相片去堆測用料和製法不太快捷及簡單…那到時候的定價是關鍵。如還是30蚊以上一份的話…除了那8個指定位置能獨市(賺位置)經營的優勢外…賣點和競爭力何在?

>到底明唔明咩叫香港街頭小食?

甄選小組是否知道什麼是香港街頭小吃?

就算當地人對商家與街頭食品餐車的融合有著懷舊之情又如何呢?這種復興最大的障礙,就是政府在健康與安全上的方針。國家官員沒有在運作管理上執行更嚴密的檢查與制定更嚴厲的法規,僅是發放少量的營業許可證給商家。

為了挽救當地街頭飲食文化,一些民間團體提出食品餐車計畫,要求政府重新發放「小販牌照」給基層街頭攤販。他們提出的計劃只需要約1,000美元的籌備費用,並提出一種符合香港城市景觀的推車,由自行車改裝而成。

美食車的營運地點不應止於小量旅遊景點,而應善於社區不同公共的土地及閒置土地,如公園、荒地、天橋底等,使到美食車能服務一般香港市民。

政府的方案只是遊客的美食車方案,最終只有集團或企業得益,平民美食車方案,能同時做到推廣多元美食文化,便利普羅市民品嘗美食,創造就業機會,善用社區閒置空間,是一個多贏方案。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