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蘇聯時代國家主義在保存東正教文化遺產上扮演何種角色

類別: 中東歐, Belarus 白俄羅斯, Russia 俄羅斯, Ukraine 烏克蘭, Censorship, Freedom of Speech 言論自由, History 歷史, 公民媒體, 藝術與文化

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1]中,安德烈.盧布耶夫(Andrei Rublev) 以及但尼耶(Daniil)所創作的兩幅以復活節為主題的畫作:耶穌降臨地獄以及耶穌升天(Harrowing of Hell and [2]Ascension [3])(1408-10)。圖片取自維基百科的公眾使用圖片。

共產統治對東正教相關藝術來說並非總是不利的,日前在網路上找到新生命的3幅大師傑作就是證言。

西方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在20世紀後半由共產黨所統治的國家中,當局會強迫所有人民擁抱無神論。實際上的情況則更為複雜;事實上,只要它們並不挑戰統治黨的主權,共產黨政權並非總是反對宗教機構存在。

舉例來說,雖然東歐地區的共產黨推廣的是世俗主義,並將教會財產國有化,它們通常只要求黨員,也就是能擁有特權及機會成為統治菁英階級的一群人,身為無神論者。

因為視宗教機構為被推翻的俄羅斯帝國不可或缺的元素,蘇聯 [4]曾經推動建立一個無神論國家的計畫。但在1941年,當時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終止了從1926年開始的反宗教對抗活動 [5],目的是要取得俄羅斯東正教會的支持,以教會為盟友,喚醒俄羅斯境內對抗納粹侵略的愛國主義。這導致了俄羅斯東正教會宗教生活的復興,也對教會有所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大多數中歐及東歐地區的共產政權讓國家級東正教教堂歸順於政府,常以特工滲透這些修士集團中。這類政權也培養出了更溫和的國家主義形式,認可教會中歷史人物於建國過程中的地位。

(其中一個例外是在獨裁者恩維爾.霍察(Enver Hoxha)(1946-1992年)極權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 [6],霍察領導了激烈行動去消除宗教生活,關閉了所有可以進行崇拜的地方,創造出了「全世界第一個無神論國家」。)

重新為宗教藝術找到意義並在其基礎上進行建設

美學價值甚高的宗教藝術作品也被某種程度的國族主義化,像是會被認可為國家級別寶藏,直接由政府所管理。這包含了把教堂以及清真寺改為博物館,並重新將宗教音樂詮釋為某種傳統文化遺產。

舉例來說,蘇聯文化部室內合唱團(活躍於1971到1991年間)在1986年所錄製的 [7]柴可夫斯基《天使詩歌》(Hymn of the Cherubim)唱片就在YouTube [8]上吸引了超過3百萬次觀賞,並在2018年東正教復活節之前於網路上廣為散播。

而比起任何其他於宗教脈絡下所創作的藝術成就,教堂建築及視覺藝術可以被是為是大多數共產黨政權中愛國尊嚴的最佳範例。

這啟發了新的藝術作品被創作出來,像是電影傑作《安德烈.盧布耶夫》(Andrei Rublev [9],俄文片名: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這部1966年的歷史電影由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執導,並由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共同進行劇本創作;這部電影基本上是以15世紀俄羅斯聖像畫家安德烈.盧布耶夫(Andrei Rublev [10])為靈感。

除了這名畫家的生平之外,該片還處理了統治階級貪腐以及叛國等議題,將之與一起外國侵略事件中普通老百姓的頑強抵抗進行對比。據說因為影片中對暴力的描述,包括在鏡頭前殘忍虐待動物以及實際殺戮馬匹,該片在審查後被禁。當該片贏得數個國際大獎之後,蘇聯當局延遲該片的國內放映長達數年。塔可夫斯基聲稱 [11],他最後剪接的版本是根據自己的意志所進行,減少了「沒有太大意義」的過長場景,將片長縮減為3小時15分鐘。

2011年,俄羅斯電影工作室Mosfilm將該片上傳到YouTube,成為YouTube免費典藏電影之一 [12]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在YouTube上分為兩部分可供觀賞,字幕語言有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以及土耳其語:

第三個例子則是採用了新舊融合的方式。1971年由伊萬.伊萬諾夫-瓦諾(Ivan Ivanov-Vano)及尤里.諾里斯金(Yuriy Norshteyn)所執導的動畫影片《克爾傑內茲血戰》(The Bloody Battle of Kerzhenets [15],俄文片名為Се́ча при Ке́рженце)採用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6])所創作的音樂,並於片中使用了14到16世紀的俄羅斯溼壁畫以及油畫。這些教堂牆上的影像透過2D定格動畫被動畫化。

該片也反映了生存以及抵抗外侮(從佩切涅格人Pechenegs [17]到拿破崙Napoleon [18]再到希特勒)的愛國主題。在這個例子中,提到了13世紀的蒙古韃靼人入侵 [19](他們在當地統治了300年),以及隱形城市基特(City of Kitezh [20])的傳說,這座城市在遭到軍隊屠殺之後,神秘地藏到了水底。

在電影中,宗教圖像用於激發愛國情感。舉例來說,聖母瑪莉亞懷抱耶穌寶寶的形象與俄國守城人並排出現。在1971年及1972年,這部動畫贏得了許多影展獎項,主要是在中歐及東歐地區的影展上。

值得探索的歷史模式

認為在共產統治下完全禁絕宗教的這個誤解不僅限於出自西方。1980年代晚期,在共產主義瓦解之後,這個概念成為大多數後共產國家右翼主流敘事的一部分。在這些社會中興起的教士政治勢力影響力讓認為在之前的政權之下,國家及宗教機構相互勾結的謠傳成為大多數歷史學者以及記者的禁忌話題。

共產政權確實推廣的是一種在不同程度下壓制宗教自由的意識形態,但其確切執行則缺乏一致性。實際操作基於衡量宗教是否能幫助政權穩定的理性計算。

今日全世界各地危害民主的民粹主義者使用了同樣的方式,當中有許多並未以推廣教堂的藝術成就為重點。

在強調黑白對立的「壓迫者vs殉道者」的圖像之外,重要的是要檢驗共產國家以及教會之間的複雜關係,才能更好地了解極權主義的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