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香港大學研究計畫 WeChatscope的Marcus Wang和Stella Fan共同撰寫,為該計畫與全球之聲夥伴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今日的中國,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幾乎已離不開微信。從類似於WhatsApp或臉書Messenger的交談app開始,微信已經發展到可以應付平日各種活動的主要工具,像是交談、簡單的購物和繳費。
在各個中國國內社群媒體中,微信擁有最多用戶,其服務涵蓋範也最廣。根據微信發佈的數據顯示,該公司有10億8,250萬個人用戶,並有超過2,000萬個公眾號用戶。
除了一般民眾使用微信個人帳號,幾乎所有政府部門、國營企業、私人企業和社區機構均在微信公眾平台上註冊了「服務號」,類似於臉書的粉絲專頁,可以讓公眾討論各種準公共議題,像是生活雜事、朋友問題、體育、科技和新聞號外等等。個人用戶可在服務號提供的訊息中留言或者轉發給其他的群組。
2018年粗估,微信每日有將近50萬個活躍帳號,有50億訪問人次。由於app的方便性,以及中國國內急劇上升的假鈔流通問題,微信的支付系統已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付費方式。
微信的龐大用戶及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已成為中國嚴格審查制度的主要部分。2017年,香港大學的團隊建立了網路資料爬梳系統,用於研究針對微信公開帖子的審查制度。整個2018年,該團隊保留了審查後被刪除的帖子,並儲存於數據庫供大眾索取,該數據庫被稱之為WeChatScope。
這個團隊追蹤超過4,000個提供每日新聞的服務號,其電腦程式(經常性地)造訪這些服務號發佈的文章後,把資料儲存下來。一但系統發現該文消失,便會記錄成已受到審查。該文章會儲存於數據庫內以供大眾索取。
截至2018年底,已經有超過104萬篇文章存於數劇庫內。其中約有1萬1,000篇文章遭到審查制度的刪除。
這個方式有助於我們偵測哪些文章在發佈之後遭到刪除,然而它無法偵測到哪些文章在發佈之前便胎死腹中。中國主要的社交平台都有關鍵字過濾功能,能自動攔截敏感信息不讓其發佈出去。關鍵字的清單由國家審查機構建立與更新,之後再下放到各大平台的操作員手上。這也就能解釋一些政治敏感話題,例如「新疆再教育營」甚少出現在我們的數據當中。
縱然被關鍵字過濾阻擋的數量龐大,光是分析既有的內容資料,就足以讓這個計畫的數據庫作為中國審查社群平台的指標。
微信審查的四大官方原因
一旦作者的帖子在微信上遭到刪除,該公司會發送一通知信告作者與讀者。通常是四種理由的其中一種:
一、該內容已被發佈者刪除(8,092筆)
這則訊息顯示作者移除自己的帖子。自我審查是中國網民習慣中的常見行為,這可為自己避掉不必要的麻煩。轉發來源不詳的訊息,且之後又被轉發超過 500 次,很容易被指控散播謠言。一旦用戶收到資深同事或上司的警告,均會把他們自己的帖子刪除。
二、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2,950筆)
這訊息顯示相關審查當局或公司內部審查小組已查到並刪除違規內容。
三、此帳號已被屏蔽(406筆)
如果用戶多次違規,其帳號會被暫時停用或永久停權。審查官員也可要求平台操作員直接屏蔽該帳號。
四、此內容被投訴且經審核涉嫌侵權,無法查看(206筆)
內容若觸犯平台之規定,會被其他用戶檢舉並遭到刪除。
2018年度十大敏感話題
詳查2018年的數據可發現,微信審查內容範圍,已從國內政治和社會動盪,擴展到較不敏感的政治話題,以求塑造成中國在國際間的「強國」。2018年最敏感的話題包括:
- 中美貿易戰
- 美國封殺中興
-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於加拿大被補
- 企業家葉簡明因經濟犯罪案接受調查
- 鴻毛藥酒醜聞
- #Metoo的主題標籤和一位北京大學教授遭指控性侵的案件
- 重慶乘客與公車司機打鬥
- 世界第一個基因編輯嬰兒
- 長生疫苗醜聞
- 范冰冰漏稅事件
在之後的系列文章內,我們會針對2018年十大敏感話題,逐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