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緬甸「88起義」民主運動

 

 

2019年8月8日是緬甸「88前民主起義」31週年紀念日,仰光市中心聚集了不少曾參與此運動的學生領袖、仰光政府人員及公眾,到場悼念當年在鎮壓中喪生的犧牲者。圖片及圖說來源:The Irrawaddy出版集團的Aung Kyaw Htet。

本文由緬甸獨立新聞網站The Irrawaddy的記者Wei Yan Aung撰寫,全球之聲係依內容共享協議,將原文轉載於此。文章簡述緬甸從軍事獨裁過渡至民主政府的歷史進程以及今日民主政府所面對的挑戰。

自1962年起,獨裁領導人奈溫(Ne Win)以鐵腕治國。1988年8月8日,緬甸民眾走上街頭抗爭,試圖推翻高壓社會主義的獨裁政府。

這場名為「88起義」的民主運動,雖然致使極權瓦解,卻以軍方血腥鎮壓收場。

1987年,奈溫將軍政府在毫無預兆及補償機制下廢除25、35及75緬元的幣值, 並於隔年3月及8月無情打壓民主學運,為日後的血腥鎮壓埋下伏線。

自從軍政府1962年發動政變後,奈溫的親信--緬甸總統盛倫(U Sein Lwin)持續鎮壓和平示威,最後宣布實施宵禁、下令暴力鎮壓示威者。政府報章表示有超過300人死亡,然而獨立資料估計死亡人數超逾10倍。

1990年普選前,軍人在奈溫的指令下,再次發動政變、重新奪權,然而選舉後,軍人並沒有下放權力給勝選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全民盟」或「民盟」)。其後20年,緬甸再次受軍人統治,並發展出專權的憲政體制。

緬甸於2010年再度舉行大選,軍人仍利用其代表方「聯邦鞏固及發展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盡擁大權。因「88起義」而誕生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2015年的大選、成為執政黨,不過依然擺脫不了軍方的掣肘。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