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族群成為2020臺灣選戰關鍵

總統蔡英文與臺灣Youtuber志祺七七和魚乾共同拍攝影片,展示她出國外交時的行李箱。螢幕截圖自〈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YouTube頻道

2020總統大選出爐,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以817萬0,231票成績,打敗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的552萬2,119票,再度連任第15屆中華民國總統,也是歷屆總統大選史上最高得票數,打破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大選創造的765萬9,014票紀錄。同時,民進黨拿下了61位國會席次,超過半數以上的席次成為國會最大黨,國民黨則取得38位居次,特別的是,在國民黨、民進黨夾殺之下,柯文哲甫於2019年8月創立的「台灣民眾黨」獲得了5個席次,成為國會第三大黨。

相較於2016年總統大選歷屆最低的投票率66.27%,這屆投票率提高至74.90%。根據中選會數據顯示,20歲至23歲的首投族占了6.14%,20歲至39歲投票人口占全投票人口的34.53%首投族與年輕選民成了勝選的關鍵群體,民進黨從選戰開始積極鎖定年輕族群,在新媒體與年輕人對話、號召年輕人返鄉投票的宣傳,以及提名新人投入地方立委。這不僅提高首投族的投票意願,也破壞了長期地方派系的結構。

年輕人逐漸成左右選情的關鍵群體

臺灣在二次大戰後,1945年到1965年開始了「戰後嬰兒潮」時期,因此,1996年首次舉辦總統直選以來,這些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中老年人,一直是各候選人欲拉攏的主要群體,大部分年輕人仍對政治保持冷漠,僅有零星學生運動,但未影響選票結構,造成年輕人長期受到忽視,中老年族群投票率都高於年輕族群投票率。

直到2012年,901反媒體壟斷運動引起許多大專院校學生參與,超過30個學生團體在線上與線下抗爭。2013年爆發洪仲丘事件發生,網友在社群媒體自主發起「國防布」運動,以及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發起「白衫軍運動」,諷刺軍方掩蓋真相和軍事審判長期的漏洞,約莫11萬至25萬人參加,約半數成員都是年輕人。2014年,為了抗議當時執政黨國民黨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學生佔領行政院抗爭,開始進行長達23日的「太陽花學運」,參與人數多達50萬人,成為198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公民抗爭,甚至影響香港「雨傘革命」和後續幾年的學生運動、性別運動和勞工運動等,以及第三勢力的政黨成立,如時代力量社民黨。在這些社運現場,也都會看見民進黨支持的身影。

然而,2012年總統大選投票日期適逢學生期末考期間,降低學生族群投票意願,中老年族群成勝敗因素,由於國民黨長期在中老年族群耕耘,所以當年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仍得到中老族群支持,成為當屆總統。

後來2014年縣市長選舉,根據資料顯示,許多年輕族群在這次大選參與投票,過去認為是國民黨大票倉的基隆市、桃園市、台中市、新竹市,最後翻牌由民進黨取得縣市長位置,連當時以無黨籍身份當選臺北市長柯文哲,也是原先在網路上得到年輕人的支持,才逐漸受到矚目。

2016年總統大選開始,首投族與年輕選票成為各黨總統候選人爭相奪取的對象,各黨利用Facebook、網路媒體與年輕人互動,或是宣傳選舉理念,選前民調顯示,年輕選民將近一半願意投給民進黨,另一半則是給親民黨,國民黨仍受到中老年群體青睞,當年大選結果是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獲得勝利。

2020年總統大選前,除了香港反送中運動、同性婚姻法案通過等激起年輕人支持民進黨之外,蔡英文也與YouTuber合作拍攝影片展示政績或宣傳理念來提高聲量,藉此吸引參與政治程度較低的年輕人關注進而支持。其中,蔡英文與網紅「波特王」合作拍攝的「撩總統」影片,因為影片中稱呼蔡英文為「台灣總統」,引起他們在中國的新媒體合作廠商憤怒,要求刪除影片並解約,這起事件再度激起了反中情緒,更凸顯民進黨不斷強調民主與自由的重要性,讓蔡英文聲量又再度升高。

另一方面,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在2018年縣市長選舉也利用網紅炒起知名度,更將他捧上了高雄市長的位置,甚至進一步參選總統。由於韓國瑜的支持群眾仍依賴國民黨長期鎖定軍公教退休族群、保守派的中老年人或中產階級,他在競選策略方面多數討好這群支持者,包括批評蔡英文粗暴執行年金改革維護傳統家庭教育、執行中英雙語教育等。

然而,因韓國瑜在先前選高雄市長時承諾各項政策跳票,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另一方面,韓國瑜認為蔡英文為選票討好年輕人外,還安排網軍抹黑他的形象,讓他不受年輕人歡迎。除此之外,他的支持群眾「韓粉」也經常在網路謾罵年輕人無知被民進黨洗腦言語羞辱情緒勒索,與年輕族群造成對立,幾乎失去了年輕人的選票,韓國瑜在接受臺視專訪表示:

如果看我的政策,我是最關切臺灣年輕人的未來與前途。第二,如果整個1450網軍,這麼大量的抹黑,網軍帶風向,我自己看自己,我都可能不喜歡我自己,但年輕朋友需要了解這些負面的訊息,是不是被拿錢養的網軍帶動。”

天然獨與臺灣認同的形成

從太陽花學運後,臺灣社會開始出現「天然獨」概念。這個概念起源於2014年,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討論是否凍結「台獨黨綱」議題時提出,意指1980年後出生的人天生認為,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身份認同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反對統一等概念。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認同調查顯示,自認是臺灣人的認同從1992年17.6%在2019年升高至56.9%;自認是中國人的認同從1992年25.5%在2019年下降至3.6%。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2019年7月發布臺灣認同調查顯示,認同自身是臺灣人比例逐年升高。圖片來源: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在2019年12月發佈的社會意向調查指出,40歲以下支持蔡英文有72%,支持韓國瑜有15%,支持宋楚瑜有13%。另外,根據網路媒體Readr在11月調查也表示,參加蔡英文造勢場合的人大部分是在20歲至39歲之間,且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臺灣人。

過去,雖然這年輕族群認為臺灣是獨立的國家,多數仍希望維持現狀發展,但隨著中共不斷對臺灣文攻武嚇,以及香港反送中抗爭事件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人反對「一國兩制」,開始希望朝向獨立建國。根據中央研究院在2019年一項民調顯示,20歲至34歲的群體有60%支持臺灣獨立,與2018年相比多出10%。

臺灣認同不僅是受外在因素影響,同時也受到獨派的李登輝陳水扁於任職總統期間內,在中小學課綱內容逐漸「去中國化」而形成。1999年(民國88年)李登輝任職總統期間,教育部實施「88課程標準」中,首次把臺灣史在中國史下獨立成一章,之後在國中階段分別在地理、歷史與社會推出「認識臺灣」教材,成為單一課程。

2014年馬英九政府公布「104課綱」,雖受統派團體與中共官方媒體支持,但遭臺灣社會聲音批評充滿漢人中心史觀,忽略臺灣原住民的地位和大中國思想。這項課綱也被民間團體認為,通過程序草率、資訊不透明。民進黨表示抗議這套課綱是「去臺灣化」,並拒絕使用此課綱編寫的教科書,甚至串聯其他教師團體和公民團體的響應。

不僅如此,2015年5月,臺灣各地學生組「反課綱學生聯盟」至教育部前抗議,甚至佔領教育部。其中,一名叫林冠華的學生在生日當天用輕生方式來抗議,這起抗爭直到2016年蔡英文政府執政時,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將廢止此課綱才因此落幕。

李登輝與民進黨教育政策不僅讓年輕族群逐漸塑成一個「天然獨」,這些「天然獨」的年輕族群也透過其性格自發性地發起行動,持續地啟蒙下個世代的「臺獨」思維,來支持民進黨的理念。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表示

確實媒體原本對「天然獨」的說法太簡單,淡化這群反課綱高中生的行動性跟主體性,後天的想法並沒有「天然」的,都是經過學習而來,通過教育過程也好、社會化過程也好,年輕世代才發展出自己的國族意識。

「返鄉投票」凝聚年輕族群對民進黨的認同

返鄉投票」是2020總統大選期間最常聽見的口號,呼籲在外遊子不要放棄自己公民權,除了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外,也暗示年輕人不投票的結果是,保持高投票率的保守派中老年族群決定年輕人的未來,即是親中的國民黨希望九二共識下的臺灣,所以民進黨透過這口號,凝聚年輕人的認同,來維護臺灣的主權。

2012年總統選舉開始,各大專院校的社團或學生會在選前一個月自主發起「返鄉投票」運動,讓沒有買到或是沒有經費買車票的學生,可以搭乘免費或是優惠的巴士回家鄉行使投票權,這些學生通常都來自學校異議性社團或學運社團。在2016年選舉大選,同樣有12所大專院校發起返鄉投票運動,並強調「投票或許不能改變什麼,但不投票卻什麼也不能改變!」期待可以改變選舉的結果,當時兩屆總統都是國民黨籍的馬英九擔任。

2020年總統大選前,臺灣一群知名Youtuber在網路拍攝了一支2020.01.11 記得喔!》的影片,來呼籲年輕人返鄉投票,雖然影片裡面沒有直接說明支持特定候選人,但影片裡面提到的理念「民主」、「自由」和「平權」,而且使用「台灣總統」而非「中華民國總統」來稱呼,也間接表達支持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的政治理念。後來,蔡英文競選辦公室也用「返鄉投票」概念,拍攝了一部名為《二次返鄉》廣告,其中一句台詞「一次為了國家 下一次才能真正回到我們的家」。同樣地,在大選前一週,臺灣59所大專院校共同發起「民主返鄉列車」,以及臺大、臺科大與臺師大三所學校聯合發起「返鄉投票列車」,超過4,000名學生搭乘返鄉投票,「返鄉投票」召喚了年輕族群認同民進黨理念的口號。

由臺灣知名Youtuber阿滴發起拍攝影片,呼籲年輕人回家投票。螢幕截圖自〈阿滴英文〉 YouTube頻道

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拍攝《二次返鄉》廣告,同樣呼籲年輕人返鄉投票,來守護自由。

在線上與線下共同宣傳與行動下,民進黨打「青年返鄉投票」的競選策略發揮了效應,確實催出了青年高投票率,不僅讓蔡英文繼續連任,保住總統的位置,也影響各區域立委的結果,許多新秀立委打敗了政治前輩,成為了新進立委。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