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Voices 繁體中文 - https://zht.globalvoices.org -

巴西駐中國記者的匱乏如何影響兩國的相互印象?

類別: Brazil 巴西, China 中國, Freedom of Speech 言論自由,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國際關係, Media & Journalism, 公民媒體, Civic Media Observatory

記者們警告,有關中國的論述觀點既「單一」又「奇異化」。圖像出處:Giovana Fleck/Global Voices

記者尼尼奧(Marcelo Ninio)說:「不去中國就沒法了解中國」。他是唯一 [1]被派駐中國的巴西記者。事實上,也是唯一的南美記者。

「還有一位駐中國古巴記者,整個拉丁美洲只有我們兩個。」

但為什麼駐華記者這麼少?中國是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 [2],而這個國家是如此龐大和多元,向巴西人多報道這個國家的情況,理應合情合理吧?

「你想要簡短答案還是長盡的答案呢?」,尼尼奧在與全球之聲的通話中問道。

簡短的答案完全不出預料:就是錢。他強調,派駐外國記者的成本很高,而許多新聞媒體缺乏資源,這意味着國際新聞總是最先被削減預算 [3]的部門。

關於這個問題還有更多更複雜的因素。對尼尼奧來說,這包括文化,還有在中國這個對記者諸多限制 [4]的國家裡工作所面對困難。「我們需要更多關於中國的信息和良好的分析,否則,虛假信息和恐華症會繼續在巴西增長,這將令巴西人沒法了解世界。」他說。

充滿刻板印象

「巴西看到的關於亞洲的信息往往千篇一律;在巴西經常聽到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都是一樣的之類的說話。」記者馮清和(費爾南德斯 Talita Fernandes)與全球之聲的訪問中說。

擔任巴西主流報紙《聖保羅報》記者三年多后,馮清和決定搬到北京,學習中文。她說:「在新聞圈子裡,中國的形象也非常刻板;比如媒體會常用『惡龍』的比喻去形容中國。」

《聖保羅頁報》的專欄作家普拉澤斯(Tatiana Prazeres)也注意到 [5]這些陳詞濫調,她是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的高級研究員。普拉澤斯在2021年2月發表專欄說,在巴西存在「對中國有熱情、有立場和有確定的觀點」,但卻缺乏信息和分析。

普拉澤斯的專欄刊登後,馮清和也在Twitter上貼出 [6]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目前關於中國的報導非常短缺:

From here and now I see how ignorant we are in Brazil about the diversity that is China: culturally, socially, economically. We see China as a monolithic block and that’s not what I’ve seen here so far.

- Talita Fernandes 冯清和 (@talitafernandes) February 19, 2021 [6]

此時此刻,我們看到巴西人對中國在文化上、社會或經濟方面的多元性是多麼無知。我們把中國看成是鐵板一塊,而這並不是我在這裡所看到的。

為了不那麼遠離新聞實踐,她決定擔起編輯《書面通訊》 [7]的工作,這份電子報由志願者協作經營,旨在建立中國和拉美國家之間相互溝通和理解的橋樑。志願者組織,也是一種保護措施,馮清和解釋說:「如果我們有報酬,那我們的報道會屬非法活動,因為自由撰稿人在中國是不存在的。」

馮清和說,她在執行編輯工作時會試圖擺脫巴西媒體的慣常敘述方式。

「新聞機構非常依賴通訊社稿或全球新聞稿,這意味着報道失去了神髓,有時會變得膚淺或無法吸引巴西讀者。或者,即使記者想深入一些,最後他總是跟讀者重複一些既有的論調,這些論調要麼太批判性,要麼太天真。」

尼尼奧說,駐中國的國際記者團體是團結的:「我們都經歷過同樣的困難,我們也創建了一個相互支持的網絡,儘可能地互相幫助。」

對他來說,同行們的報導反映西方民主國家的價值,但缺失一些對巴西人來說核心的想法:「我在這裡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使報道跳脫出西方和中國這種對抗的關係。有些衝突與巴中的關係,並不相關,反之亦然。」

尼尼奧還說,對他而言,最主要的是分析具體的環境,了解中國人自己的觀點,而不居高臨下地認為他們應該如何如何。

中國人如何看待人權就是一個例子。對巴西人來說,人權的概念通常與言論自由有關,而中國人所談論的人權更多是關於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知道,但我需要為巴西的觀眾去解釋。」

尼尼奧已第二次擔任派駐中國記者。第一次是2013年至2015年,也是為《聖保羅頁報》撰稿。作為一名曾在美國、歐洲和衝突地區報導經驗的國際記者,尼尼奧決定向《巴西環球報》建議開設針對巴西讀者的專欄 [8],重點介紹中國觀點。

「2020年10月,我抵達中國,除了面對新冠疫情,很明顯地,獲取信息的難度更大了。」 尼尼奧說。

他把這種困難歸因於去年中國與特朗普政府日益加劇的衝突 [9]。尼尼奧解釋說,從政府獲取官方消息來源幾乎不可能,而現在的中國公民也更不願意表達意見。除此之外,語言也是一個障礙,在採訪中他不得不依靠翻譯來幫忙。他說:「這些障礙迫使我們建立起一套機制來應對。」

因為獲得消息來源和官方數據的途徑非常有限,尼尼奧採用研究和現場報導相結合的方式去報導中國。「直到今天,我還聽到巴西人說,中國應該為新冠疫情負責,中國想要控制經濟……巴西需要更多記者去報導中國以對應信息上的空缺。」

「無名英雄」

在中國,採訪報導的限制不止阻礙巴西記者。馮清和說,在派駐中國的國際媒體中擔任新聞助理 [10]的中國公民們,才是「無名英雄」。他們擁有在地的知識和消息來源,但被僱用時卻沒有「記者」頭銜,因為中國不允許中國公民在中國境內為外國媒體機構擔任記者,他們自己的報道也不能署名。

即使這樣,也未能阻止彭博新聞社的新聞助理范若伊(Haze Fan)在2020年被逮捕 [11]。她被指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目前仍被拘留,但北京國家安全局並沒有明確解釋 [12]被捕的原因。

2021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因為報導新疆維吾爾族 [13]的狀況而受到威脅,決定將他們駐北京記者調到台北 [14]。在中國的外國記者俱樂部(FCC) [15],自2020年以來,至少有20名外國派中國記者被迫離開中國。

1/有關記者離開的聲明:中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就英國廣播公司駐華記者沙磊 (John Sudworth)的離開表達關注和遺憾。沙磊駐華九年,並屢獲新聞獎,他因自己和家人安全的考慮下,於在三月廿三日傖促離開中國。

專家們認為,這種敵意破壞中國的全球形象。為了填補信息鴻溝,除了《書面通訊 [7]》外,一些獨立的新聞項目和機構,比如中參館 [17]財新國際 [18]對話中國 [19](或其英文版本China Dialogue [20])等,都在試圖搭建有助中國和西方彼此了解的橋樑。

馮清和說:「要避如在巴西非常流行的『中國病毒』的說法,我們需要更多元的報導和更多競爭。」


本文是「公民媒體觀察 [21]」項目就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論述調查的成果。是項調查主要探討各社會和社區對中國主導發展的潛在利益和害處的不同觀點。若希望了解更多關於此項目及其方法,請點擊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