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 Deena Prichep 和 Daniel Estrin,原於 2015 年五月七日發表於 PRI.org(國際公共電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全球之聲係依內容共享協議轉載於此──英文版本發表於同年五月十一日。
走趟波特蘭的墨西哥超市,你肯定能看到塗滿辣椒、洋蔥的豬肉掛在直立烤架上慢慢旋轉,肉汁四溢、香氣十足。切下一些碎肉、包進玉米餅,一份墨西哥經典小吃──醃豬肉塔可餅──馬上到手。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幾乎一模一樣的場景,也是耶路撒冷的街頭日常──在名為 Al Waary 的小攤上,以香醋醃製的牛肉正在直立的烤架上慢慢旋轉、慢慢烤著;切下一些牛肉、包進皮塔餅,這就成了中東的招牌小吃──沙威瑪。
如果你覺得,這兩種廣受喜愛的小吃可能有點親戚關係,那你可真猜對了。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它的足跡,以耶路撒冷為起點、好好地來搞清楚其中的淵源吧!
「沙威瑪是個非常、非常有趣的東西。」在這個名喚 Al Waary 的路邊小攤上,巴勒斯坦的人類學家 Ali Qleibo 這樣告訴我們。而說到「沙威瑪」這個詞呢,它原本是來自於土耳其語的 çevirme,意思就是「轉動」。
而在鄂圖曼帝國所曾統治過的中東地區,你不管走到哪裡,一定可以找到某種看起來像是沙威瑪的東西。
「土耳其人把它叫做 döner kebab;到了希臘,人們則管它叫 gyro;而到了伊拉克,它又成了 kas。」人類學家 Ali Qleibo 接著說道:「這告訴我們,鄂圖曼帝國的影響是無所不在;只要你是帝國的子民,你一定吃過沙威瑪,不管你把它叫做什麼。」
當然了,帝國的子民也是會搬家的──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這些帝國子民之中,大約就有 36,000 人遷往了墨西哥。
對於從中東到墨西哥的人口外移,索諾馬州立大學的歷史教授 Theresa Alfaro-Velcamp 有點研究:「在這些移民之中,我們最遠可以追溯到埃及;也有一些人是從伊拉克移出的。但這些移民主要還是來自當時的 Levant 一帶,也就是現在的黎巴嫩和敘利亞。」
人口外移之所以會發生,不外乎是出於幾個原因:工作機會、躲避徵召以及宗派暴力;而中東移民來到〔墨西哥〕,也帶來了他們的食物。《塔可星球》一書的作者──歷史學家 Jeffrey Pilcher──告訴我們:「早在三〇年代,就已經有供應沙威瑪的餐廳了。」
而〔隨著時間過去〕這些食物也慢慢地開始變了。根據 Pilcher 的說法,在「六〇年代,這些在墨西哥出生的黎巴嫩孩子⋯⋯開始開設自己的餐館,也創造出了一種揉合兩地特色的新式美食。」
「他們在黎巴嫩餐館長大,用了自己從小看到大的直立旋轉架來做烤肉,不過他們換掉了羊肉、改用豬肉。」Pilcher 細細說道:「因為他們用紅辣椒來做醃料,所以這個烤肉會有那種特別的顏色。他們把肉烤了、賣給客人,然後介紹說:這個是醃豬肉塔可餅。」
「醃豬肉塔可餅」在西班牙文中叫做 taco al pastor,也就是「牧羊人式的塔可餅」──從這個名字看來,這多少也算是對它的原始版本(中東羊肉版)的一種致敬。
二戰之後,隨著墨西哥的經濟起飛,這道醃豬肉塔可餅也從小鎮進入了大城、最終傳進美國。
我們的塔可餅歷史學家 Pilcher 還補充說,雖然這道中東經典美食傳入墨西哥的時間確實較晚,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它作為墨西哥經典小吃的地位。他強調:「不是只有能夠追溯到阿茲提克人或馬雅人身上的東西才叫做道地。一代一代的墨西哥人,都不斷地在為『墨西哥』賦予嶄新的意義。」
但話說回來,無論裡頭包的是羊肉還是豬肉,外面用的是玉米餅或皮塔餅,你又是在耶路撒冷或波特蘭遇上這道美食,它的基本要素是不會變的:脂肪和火、一把香料、一頓快餐,還有──傳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