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十年回顧──數位威權與公民運動

Myanmar Flash Mob

不滿軍政府統治的年輕人發起快閃抗議(照片來自 Yangon Revolution Force,經許可使用)

在過去的十年之中,從 2014 年泰國政變、2016 年杜特蒂勝選到 2021 年緬甸軍政府重掌政權,我們都不難窺見東南亞地區專制政權的崛起。面對來自政府的壓迫,人們紛紛起而反抗;而其中最為激勵人心的,莫過於看到年輕的一代如何靈活運用線上、線下各種資源來對抗暴政體制和數位監控。

我們可以說,泰國和緬甸的嚴密審查制度是軍政府治下的產物;但綜觀整個東南亞地區,各國的言論自由在政府強勢法規的打壓之下,也同樣遭到限縮。殖民時期的過時法令(如馬來西亞的煽動法令、印尼的誹謗罪)被用來打壓異見;政府也常在通過網路犯罪防治法案之後,以「網路協助散播不實訊息」為由,來為自己倉促進行假新聞相關立法(如新加坡反假新聞法)的行徑加以辯護。

疫情期間,多國政府都頒布了「禁止大規模集會」的緊急命令,許多城市也受到了軍事封鎖。為了妥善分配〔醫療〕資源和疫苗,人們被要求安裝各種應用程式;這不但有侵犯隱私之虞,也讓政府監控成為常態。面對各方質疑,許多政府會利用現行法規來箝制媒體以強調這些作為的正當性;甚至會以維護公共衛生及社會安全的名義制定新的規範,試圖打壓合理的批評。泰國、柬埔寨的冒犯君主罪重又死灰復燃,只要民眾持有不同的意見──就算只是抱怨政府面對疫情的處理方式──都有可能受到針對。

疫情結束了,但這些來自政府的嚴厲控管卻並未隨之結束;許多政府反倒變本加厲地利用各種法規,來達到控制網路言論、壓制抗議活動的目的。以越南等集權國家來說,所謂的「緊急狀態」即便在疫情之後也仍然持續,警察的權力得到擴張,可以任意針對勇於批評的部落客、學者以及非政府組織採取行動。在柬埔寨,洪森政府也將處理疫情的鐵腕手段拿來對付政治對手,以「勾結外部勢力」為由,強行解散敵對政黨。

延伸閱讀我們該如何應對東南亞的數位威權主義?

面對重重挑戰,東南亞的人們還是願意站出來對抗暴政,希望能在政府的嚴密管控之下找回屬於自己的空間。像是在緬甸和泰國,軍事獨裁政權的暴虐統治便反而讓人們更加勇於對抗強權,抗爭的手段也越加靈活。

在緬甸,軍政府所發動的政變迅速引爆了「春天革命」。人們紛紛走上街頭,以「公民抗命」的方式展現自己反抗軍政府的決心──都市裡,有人以游擊的方式進行示威抗議;少數族裔聚居的地方,也爆發了武裝衝突。為了要在當局的新聞審查之下維持正常運作,獨立媒體不得不紛紛轉移陣地,撤往偏鄉甚至海外等較為安全的地區,同時更依賴公民記者來為他們提供第一手的報導。有趣的是,社群媒體在「無聲罷工」的行動之中也發揮了作用──民眾被鼓勵待在家中進行罷工,讓軍政府沒有逮補他們的機會;參與行動的人們透過各種傳訊工具來互通聲息,而市區街道空無一人的照片也遍布社群平台。

延伸閱讀緬甸的「春天革命」與「公民抗命」運動

在泰國,青年學生也發起了民主運動,決心不讓軍方繼續干政。回顧 2023 年在野陣營所取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年輕人願意挺身而出,持續呼籲政府恢復公開選舉、重回民主法治;他們不但透過網路組織街頭抗議,也透過網路來放大要求改革的聲量。泰國政府仗著有軍方撐腰,打壓起批評的聲音是毫不手軟,但由年輕人所主導的反抗運動也並未因此停歇。

Mong Palatino

2022 年二月,作者在一場於柬埔寨所舉行的和平會議中發表演說(照片來自 Karlos Manlupig,經許可使用)

疫情期間,網路在偏執而無能的當權者手中成了壓迫人民的工具;但與此同時,一般民眾卻透過網路傳遞善意,向迫切需要幫助的鄰里伸出了援手──比方說,透過網路的傳播,馬尼拉「社區食品儲藏室」的概念就讓其他地方的人們受到啟發,紛紛在自己的社區中仿效了這樣的做法。社群媒體也起到了「大聲公」的作用,讓民眾在沒完沒了的封城之下,還能夠找到供應免費食物及生活必需品的流動商店。這個現象所傳達出的訊息雖然簡單,卻帶有極大的政治意涵──這顯示:政府沒有能力為受到隔離的人們提供他們所需的物資。

這樣的事情並不僅僅發生在菲律賓。在印尼,人們用了#wargabantuwarga(公民互助)這個主題標籤來強調:網路在緊急時刻可以發揮到很大的作用;馬來西亞的白旗運動也提倡社區互助,鼓勵大家看到有人將白旗或布條掛在門窗上時主動伸出援手。這些社區自發的行動,不但激起了民眾的服務精神,對於專制政權「散布特定網路內容恐將危害社會和諧及國家安全」等論調,也成了最好的反駁。

而放眼亞洲,在這之中最能體現跨境合作的例子,也許要算是「奶茶聯盟」這個由追尋民主的年輕人所發起的非正式同盟了。從緬甸、泰國、台灣到香港,「奶茶聯盟」蔚為風潮,不但衍生出了許多迷因,也催生了實質的政治行動,宣示大家不分國界、共同抵禦數位威權的決心。

延伸閱讀奶茶聯盟為民主而戰

過去十年以來,東南亞地區經歷了不少動盪。長期身處戰爭和衝突之下的人們,只能自己起來捍衛自己想要的自由、和平、正義和民主。隨著網路的普及,它已成了推動公民運動不可或缺的工具──人們利用網路來對抗強權、揭發不義,也透過網路來為自己發聲;而當權者對此的反制,則是加強網路控管。不過民意難違,封網越頻繁、民情便越激憤。雖然在東南亞,政府的壓迫仍然隨處可見,但人們的反抗也未曾停歇。

譯者:Alex Wu, Jackson Wu, Rick Chen, Sam Wu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