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國的太陽能板在巴西佔據主導地位。2022年,巴西購買的太陽能板中約99%是從中國進口的。中國是全球領先的太陽能設備製造商,這意味著只有1%是在巴西本地生產。現在,由於政府決定取消自2020年以來一直實施的、意在降低進口太陽能設備成本的稅收豁免,上述情況可能會開始改變。
巴西廣泛採用中國產品的原因有許多方面。部分原因是稅收原因: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從2020年開始免徵進口稅,使其比巴西本土產品便宜50%。另一個原因是本地太陽能板產業不成熟,缺乏政府主導的獎勵計劃和支持政策,未能自主發展。
中國太陽能板不僅僅是在巴西具有價格優勢。根據歐盟委員會的估計,中國太陽能板製造成本比歐洲低35%,比美國低20%,比印度低10%。即使最近幾年,中國的製造價格也在持續下降。據太陽能資訊機構Info Link稱,2023年中國太陽能板平均價格約為每瓦0.25歐元。一年多後,2024年3月初,這一價格已降至每瓦0.1歐元以下。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的顯著優勢得益於其成熟的工業鏈,這是15多年來的投資技術開發的結果。中國的太陽能產業發展最初遵循由下而上的模式,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首先,到2009年,在地方政府出口導向的製造業政策支持下,太陽能產業獲得發展;其次,中國中央政府透過開創國內太陽能市場來支持太陽能產業。第三,自2015年起,中央政府調整之前並不成功的政策,開始取消國內補貼,重新專注於技術效率、生產成本和太陽能產業和電網的整合。
從中國進口低廉的太陽能板使得像巴西這樣的國家能夠啟動綠色能源轉型。目前,巴西18.2%的能源通過太陽能獲得。但現在,由於巴西政府決定對中國太陽能板徵收關稅,上述的能源布局可能受到威脅。這可能導致該產業的重組,且不一定是正面的。
作為最潔淨的能源之一,太陽能處於環境正義的領導地位。確保設備成本保持低廉,意味著公眾可以負擔得起購買和安裝設備,進而使太陽能的使用民主化。這也減少了對其他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賴。
從2024年1月起,巴西政府宣布將對中國太陽能板重新徵收10.8%的進口稅。巴西副總統兼發展、工業、商業和服務業部長Geraldo Alckmin在政府發佈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太陽能設備的生產對國家來說是戰略性的,它有助於我們的能源安全,並與低碳經濟的生態轉型計劃一致。」
巴西太陽能協會(Absolar)反對任何新的進口稅。Absolar總裁Rodrigo Sauiaia表示:「提高當前使用的設備稅收只會使技術對消費者來說更加昂貴,阻礙技術的普及,還會破壞巴西現有的綠能就業崗位。」目前,巴西太陽能行業大約創造了120萬個工作崗位。
Sauiaia補充說,增加進口稅的市場會發生技術發展減緩和綠色能源轉型延遲,因為這使得最終消費者更難獲取技術。
如何支持巴西國內太陽能產業?
巴西和中國的專家在電話和線上採訪中告訴全球之聲,有其他潛在措施可以支持國家產業,而不是實施稅收。北京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繼江告訴全球之聲,巴西政府可以支持「下游產業」的本土化,例如生產支架和配件的工廠、培訓組裝人員以及建立大規模的本地太陽能發電站。這些措施也可以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何繼江補充道。
Absolar的Sauiaia表示,巴西政府採取的第一步措施之一應該是建立國家工業政策,為本土製造商提供一系列獎勵措施,包括降低太陽能模組原材料的稅收。第二個措施是讓政府購買巴西製造的太陽能設備,以安裝在政府建築中,作為政府住房計劃的一部分,甚至在極端氣候事件(如巴西南部的里約格蘭德州)引發的緊急情況中使用。Sauiaia說:
The government aims to decarbonize the Amazon, to replace the diesel-based generators that are expensive and polluting. These could be replaced with battery-powered renewable systems, like solar and eolic. Why not utilize Brazilian-made equipment in this program?
「政府旨在實現亞馬遜地區的脫碳,取代昂貴且污染嚴重的柴油發電機。這些可以用電池驅動的可再生系統(如太陽能和風能)取代。為什麼不在這個計劃中使用巴西製造的設備?」
但即使是這樣的措施也可能不足以對抗中國的價格。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太陽能分析師譚佑儒認為,太陽能供應鏈價格的持續下降可能會阻礙許多地區發展本土製造業的雄心。譚佑儒表示,儘管政府努力推動本土製造計劃,但太陽能板價格下降的壓力將挑戰本土工廠的獲利能力。
何繼江認為,最佳路徑是全球化的分工協作,各國發展不同的產業,作為中國在太陽能核心產業優勢的補充。他說,如果巴西參與上游產業將需要多年時間和大量資本投資,這將不可避免地延遲綠色能源轉型並增加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