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談霸凌

圖片來源:Canva Pro

編按:千里達及托巴哥新任總理多年前疑似涉及(校園)霸凌的黑歷史,在本月初重又浮上檯面。在該國大選將屆的此時,許多人只把這件事情當作可以拿來操作的政治議題,罔顧現實之中的霸凌問題有多麼亟待正視;而校園之中的霸凌事件,又經常是如何遭到草率對待。為了促進對話,讓大家能夠把政治放在一旁、更有建設性地來談談「霸凌」這個社會議題,我們決定將以下這篇文章呈現給我們的讀者──本文作者已從事教育工作逾 25 年,教育對象橫跨不同年齡層,從孩童到成人都有;他也積極推動「美德計畫」,希望能將品德教育落實到學校、家庭及各種不同的情境之中。

撰文:Salma Pantin-Redhead

一個「惡霸」到底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老是搶人玩具的三歲孩童,算不算是個「惡霸」?偷捏別人的五歲孩子?搧人耳光的六歲小孩?惡語傷人的九歲孩童?還是要等他們成了中學生,等到「捉弄」升級成了「攻擊」,這樣才能真正算是「惡霸」?但是到底,一個「惡霸」是如何煉成的?

如果,我們把重點擺在「行為」而不是「人」的身上,不把打倒惡霸當成第一要務的話,那又會怎麼樣呢?對,霸凌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而這種「榜樣」無處不在。

在北美的 Cherokee 原住民之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中有個祖父,正在為他的孫兒講解人生的要義。他告訴孫兒,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兩匹狼,永遠爭鬥不休── 一匹憤怒、貪婪、滿是怨念;另一匹仁慈、和藹 、充滿愛心。孫兒問:「那哪隻狼會贏呢?」祖父回答他:「你餵養的那隻。」就這麼簡單明瞭,不是嗎?

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會不會有人就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養成惡霸,或者積極鼓勵欺凌他人的行為;但事實上,在這個社會之中,這樣的行為已是如此根深柢固,以至於我們有時候對於自己〔的行為〕到底傳達出了什麼樣的訊息,都毫無所覺。要知道,小孩子不用人教〔也可以學會很多事情〕;他們有眼睛,只要照著他們看到的依樣畫葫蘆,就可以了。那他們到底都看到了些什麼?在家裡,只要犯了錯,一個耳光、一頓好打都是司空見慣──比起老一輩還會被罰「跪算盤」,類似的處罰已經是文明很多了;而這在一個還在努力修復殖民傷痕的國家來說,好像也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許多父母會體罰孩子,並不是因為不愛自己的子女;但教養孩子確實並不容易,所以當父母覺得自己已經累壞了的時候,就很容易不假思索地祭出這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來管教孩子。畢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還有其他的教養方式;我們只是照著我們所學到的方式在過日子。

有些人會試著讓你相信,我們覺得管教學生很難,是因為孩子「不打不成器」,而我們早已經「把他們給寵壞了」──對於這樣的論調,恕我無法苟同。一直到今天,只要想到學校,我們好像就會連帶想起籐條和戒尺;就連小孩子在扮家家、假裝自己是老師的時候,也經常拿那些不幸的娃娃、玩偶甚至寵物充作學生,然後揮舞著手中的長尺,花上許多的時間對著他們大吼大叫,而不是好好教導他們。棍棒教育實際上只是教會孩子:有人不聽話,把他打到聽話就是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可以打人;即便沒有什麼原因就是想打人,也是可以的。當然了,許多校園裡面都有紀律問題,但這遠遠不是個可以輕易用「老法子」來解決的簡單問題。

當孩子們天天看到衣冠楚楚的大人仗勢欺人、穿著制服的警官執法過當──對著相對沒有權勢的人任意辱罵、肆意毆打;當大家都覺得在社群媒體上公開羞辱別人再正常不過,當他們看到:只要躲在鍵盤後面,不管怎樣欺負別人好像都可以不用負責;他們當然會覺得不擇手段地為自己取得優勢很值得稱頌,而彬彬有禮的和平主義則純屬軟弱無能之舉。

所以我們的社會正在餵養的,到底是哪一匹狼?任它自生自滅的,又是哪匹?在所有〔關於霸凌的〕討論之中,我們往往把目光都擺在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身上,卻忘了那些「旁觀者」在這中間所扮演的角色也同樣不容忽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旁觀霸凌也等於參與了霸凌,因為僅僅只是「擁有觀眾」就可能會讓那些惡霸更加得意洋洋,進而強化了他們「使用蠻力來博取關注」的動機;更別提那些在旁鼓噪、報以噓聲或者煽風點火的旁觀者了。我們很容易忽略掉這些「路人」,因為他們要不很快會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事情,要不也就真的只是「路過」,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或許他們是不想被貼上「搬弄是非」的標籤,也或許他們純粹只是為求自保不想多管閒事

從小孩子的遊戲場所到成年人的政治場域,霸凌無所不在,也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如果我們都願意承認「霸凌是種後天習得的行為」,那就表示:(一)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的;以及(二)我們有責任要慎始,從一開始就不要養成這樣的行為模式。

所以我們具體該做些什麼?容我先說,不是「工作坊」那類的事情;或者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地說,只有「工作坊」是遠遠不夠的。參加工作坊、參與相關課程、舉辦各種活動⋯⋯雖然這些或多或少都能起到一些宣導的作用,但它們並不見得能在行為的層次上造成改變。當然我也不是什麼都知道,但還是可以給大家一點有用的建議;只要三個小小的步驟,就可以幫助我們打破一些早前學習到的、或者不知不覺複製下來的行為模式。壞消息是,要能確實執行這幾個步驟,會需要一點自律喔。那,我們就開始吧⋯⋯

每當遇上讓我們忍不住會想要掌控一切、搶佔上風、或者傷害別人的狀況:
(1)先為自己喊個暫停──內心強大的人有能力控制衝動,三思而後行;
(2)自我克制──有意識地打破原先的行為反射,避免不加思索地說出傷人的話、做出傷人的事;
(3)重新選擇──要以「如何才能促進理解」、而非「如何才能造成傷害」為前提,來選擇一個更好的應對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要不要檢視自己的行為、要不要承認自己的過失、要不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也都可以選擇要不要身體力行地去擁抱良善,而不像多數人一樣只是嘴上說說。想讓「善狼」勝出?這才是正確的餵養之道。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