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語數位工作者呂仲安/Pasang Teru──小而持續的努力才會累積成改變

泰雅族語工作者 Pasang Teru(照片提供:Pasang Teru;經同意使用)

不知道各位是否已經報名參加我們這次「臺灣原住民語言的數位推動」分享活動了呢?這是我們首次在臺灣舉辦類似的活動,目的在促進臺灣族語數位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連結。我們希望能夠藉著這樣的活動,讓大家有機會從彼此的經驗得到新的觸發,進而看見族語工作的更多可能。

作為活動的暖身,全球之聲的發聲計畫特別邀請到本次活動的幾位講者來為我們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希望讓大家透過他們的回覆,能夠對他們的語言工作稍有認識、也了解到這些工作的重要之處。在本篇訪談中,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泰雅族的講者呂仲安/Pasang Teru──這位講者目前擔任族語老師;在教學之外,也透過平面、網路、廣播等各種方式推廣族語。我們非常期待他的分享。

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分布最廣的族群,主要的分布範圍在中北部山區一帶的不同鄉鎮、遍及七個縣市;目前的人口總數約在 100,904 人左右。

發聲計畫(RV):是否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以及你在語言方面的相關工作呢?

Pasang Teru(PT):lokah cimu qabax, lalu mu ga Pasang Teru. 大家好,我是呂仲安,來自泰雅族,目前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與教學研究所,專注於族語教學與推廣。我目前在新北市、基隆市及新竹市擔任原住民學生的族語老師,協助學生學習族語,也參與多項語言教材的編輯與翻譯工作──例如:泰雅族語維基百科、四季泰雅語參考語法書及原民繪本的翻譯等。此外,我也在原民廣播電台主持教育文化類節目,將語言與大眾媒介結合,期待讓更多人聽見族語、認識族語。

泰雅語的維基百科歷經六年編修,終於在 2021 年正式上線(Wikibitia na Tayal 網站截圖/合理使用)

RV:目前你所關注的原住民語言,在網路世界與現實生活之中的狀況各是如何?

PT:在現實生活中,我觀察到族語的使用場域逐漸縮減,多數長者仍能流利表達,但年輕世代多半只能聽懂部分詞彙,實際使用的機會不多;而在網路世界,雖然開始有族語教學影片、社群分享與資料庫建置,但數量仍遠遠不足,且使用者多為語言推廣者本身。換言之,網路雖具潛力,但目前族語在數位空間中仍屬於弱勢語言,需要更多內容、平台與互動機制來支持其可見度與活化使用。

RV:你之所以選擇投入這些語言的數位復振,初衷為何呢?

PT:我選擇投入數位語言復振的初衷,其實很單純,就是「不想讓語言消失」。從小耳濡目染族語,但真正能使用的機會不多;直到進入語言與文化的〔專業〕領域後,我才發現這些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與價值觀。我希望透過自己擅長的領域,讓族語在網路與媒體上被更多人看見與使用,特別是讓年輕人也能在熟悉的環境中接觸並重新學會說族語。

RV: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在這些數位工作中所遇過的挑戰和寶貴的心得嗎?

PT:最大的挑戰是資源的匱乏與使用者斷層。數位內容的製作需要時間、人力與語言專業,而族語工作者往往一人身兼多職,難以長期維運;此外,用戶回饋少、缺乏鼓勵機制,也常讓推動者感到挫折。不過,我從中學到「小而持續的努力才會累積成改變」,像是每一次的族語節目、每一則族語詞條更新,都可能成為下一位使用者的起點。讓語言活在當下,需要的是長期耕耘與彼此串聯。

RV:你認為還有哪些具體的方式,可以鼓勵年輕人在數位世界中多多使用族語呢?

PT:我認為可以從「語言+興趣」的結合開始做起,像是開設以族語為主的 YouTube 頻道、製作 TikTok 短片或 Podcast 節目等等,將語言與音樂、遊戲、美食或校園生活結合到一起,〔可以幫助〕降低學習門檻、提升參與意願。此外,也可以設計具有遊戲化元素的族語學習 app,鼓勵日常打卡、詞彙闖關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覺得使用族語是一件「酷的事」,而不是單純的學習義務。讓語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真正延續下去。

我們會對本次的活動進行錄影;有興趣對這個主題進行了解卻錯過報名的朋友們,都可以到這裡自由觀看。(影片連結請待後補)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