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語數位工作者藍若水/Sayun Pihaw──要探討如何打開視角、擴大理解

來自臺中的賽德克族語工作者 Sayun Pihaw(照片提供:Sayun Pihaw;經同意使用)

不知道各位是否已經報名參加我們這次「臺灣原住民語言的數位推動」分享活動了呢?這是我們首次在臺灣舉辦類似的活動,目的在促進臺灣族語數位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連結。我們希望能夠藉著這樣的活動,讓大家有機會從彼此的經驗得到新的觸發,進而看見族語工作的更多可能。作為活動的暖身,全球之聲的發聲計畫特別邀請到本次活動的幾位講者來為我們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希望讓大家透過他們的回覆,能夠對他們的語言工作稍有認識、也了解到這些工作的重要之處。在本篇訪談中,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臺中的泰雅族講者藍若水/Sayun Pihaw──這位講者從事原住民媒體工作,經常接觸到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議題,也在成為賽德克媳婦之後,投入了賽德克語的推廣工作。我們非常期待他的分享,能為我們打開更為多元的視角。

賽德克族是由 Seediq Tgdaya、Sediq Toda 與 Sejiq Truku 等三個語群所組成的原住民族群,主要分布在臺灣的中部及東部;目前的總人口數約在 11,743 人左右。賽德克族與泰雅族同樣擁有文面的傳統,曾被歸為泰雅族的分支;後來在 2008 年獲得正名。

以下是一部紀錄短片,講述臺灣原住民族的文面傳統與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發聲計畫(RV):是否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以及你在語言方面的相關工作呢?

Sayun Pihaw(SP):我是藍若水,泰雅族名是 Sayun Pihaw,是臺中市和平區雙崎部落北勢群泰雅族人,也是賽德克族松林部落德路固語群媳婦。我長期沉浸在原住民媒體工作中,經常接觸到不同部落的文化、議題;在企劃節目上,會需要在內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族語使用。另外,就是加入賽德克族維基百科擔任編輯手了。

RV:目前你所關注的原住民語言,在網路世界與現實生活之中的狀況各是如何?

SP:現在網路上有越來越多語言推廣的社群、自媒體,通常推動者是中生代或年輕人。我〔在社群媒體上接觸到的則〕主要有泰雅族、賽德克族的朋友,少數有布農、排灣;很意外在社群媒體上,會看到有些族人用族語發文、用族語評論回覆。

而在現實生活中,除了較為年長的耆老或是住在部落的中生代,卻較少看到年輕一代的族人會用族語〔進行〕超過十分鐘的對話。

RV:你之所以選擇投入這些語言的數位復振,初衷為何呢?

SP:以賽德克族維基百科為例,因為結婚對象是賽德克族人,婚後開始認識賽德克族文化;雖然同屬泛文面族群,但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後來有賽德克族的朋友邀請加入,想說挺有趣,也保持著多了解其他語言文化的想法就加入了。

RV: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在這些數位工作中所遇過的挑戰和寶貴的心得嗎?

SP:在參加賽德克族維基百科的活動裡,有不同的方式讓各個年齡層參與:中生代老師用書寫的方式,將族語呈現;年長的耆老用自己的生活記憶,將不同世代的用法說出;年輕一代則用謙虛學習的方式,將以上的紀錄下來。

我認為困難的點是:年輕人對於族語的程度較為不足,在學習上很容易害怕,或是躲避不想去學。

RV:你認為還有哪些具體的方式,可以鼓勵年輕人在數位世界中多多使用族語呢?

SP:賽德克族維基百科借鑑了排灣族的排灣經典採用短影片的方式剪輯〔進行〕族語字詞教學。

錄影很簡單,但剪輯卻很困難,因為我們的文化是很容易讓自己族人理解,但我們要如何用第三視角讓其他族群的人們可以理解?這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點。

我們會對本次的活動進行錄影;有興趣對這個主題進行了解卻錯過報名的朋友們,都可以到這裡自由觀看。(影片連結請待後補)

展開對話

作者請 登入 »

須知

  • 留言請互相尊重. 內含仇恨、猥褻與人身攻擊之言論恕無法留言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