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 · 一月, 2007

最新文章 Leonard 來自 一月, 2007

哈薩克的罪與罰

  29 一月 2007

原文: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Kazakhstan作者: Leila Tanayeva譯者: Leonard校對: Portnoy 部落客遭審判 記者托古巴耶夫(Kazis Toguzbayev)常將文章張貼於群體部落格KUB,他在1月22日在哈薩克首都遭起訴開庭審判。他在文章中指出總統企圖遮掩在野人士的謀殺命案,結果被以利用媒體污辱總統尊嚴與名譽,遭到違反刑法規定的指控,最後判處兩年緩刑。 托古巴耶夫將審判所有資料與判決內容公布在KUB,引發眾人激烈論辯此案。 Iwann寫道(RUS): 別人若對你有懼,你就毋需對他們感到害怕!…雖然他未入獄實在很可惜,他若身陷大牢,反而就能成為國內追求民主的標的。 Aziat回應(RUS): 你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只要在網路上張貼一些憤怒的情緒性言詞,然後等著,等他們找上門來,你再大吼「謀殺者!獨裁者!」,你就會被丟入大牢,屆時你自然能成為榮耀的民主先驅。 M.Heidegger(RUS): 我不會稱此案為一項勝利,不過托古巴耶夫確實為哈薩克言論自由貢獻良多。 秘密審判醫師 哈薩克南部醫院先前傳出,87名嬰兒遭感染HIV病毒,Shymkent地方法院後來於1月19日開庭審理21名被告,其中18人為醫療工 作者,自本案成案以來已有8名孩童死亡,一名由美國人收養,但大眾與媒體均不得旁聽審判,被告與受害者姓名亦未公布,哈薩克政治社群的romanil表示:「民主,再見!」 Neweurasia的Mira Baktyhova則懷疑,被告最後根本不會遭判刑確定,因為其中部分為高層官員,她認為:「政府告誡媒體不得就此議題打擾法官,法官也不得透過電話等方式批評此事,若有記者對法官提出任何問題,形同媒體對法院施壓。」 國會議員之子即有免責權? 1月19日,國會議員阿亞謝夫(Onalsyn Ayashev)之子瑟利克(Serik Ayashev)於Astana高級住宅區槍殺警衛,gulimeo指出 (RUS),案發當天警方並未逮捕凶手,讓他趁機逃逸,阿亞謝夫則強調其子將會自首,但結果並不然,警方於事發九天後才逮捕他。

利比亞: 歸或不歸?

  29 一月 2007

原文: Libya: To Return or not to Return?作者: Fozia Mohamed譯者: Leonard 過去幾週利比亞部落圈關注話題眾多,當地學校正值期末考,Khadijateri提供數篇相關報導。 另一方面,部落客Nura,在Ly-Hub上掀起一陣熱烈討論,許多利比亞部落客與「對利比亞有興趣者」都會聚集在此交流,Nura提出以下這個話題,許多海外人士都很感同身受: 「我想問各位利比亞兄弟姐妹,是否偶爾會有衝動想回利比亞看看呢?因為我從未在利比亞生活,我常與這個國家感到疏離,覺得該回去重新強化彼此關係,因為這種情感聯結已經愈來愈微弱。」 Anglo Libyan接續這個問題,張貼文章問道「歸或不歸?」,似乎也困擾著許多海外利比亞人。 各位可在這裡看到人們的想法,Anglo Libyan提到 「重點是,利比亞會歡迎我們回去嗎?當地民眾會否接納我們?還是會瞧不起我們,視我們為移民?問題很多,但答案很少。」 Rose Bud是位居住於美國德州的利比亞人,他覺得當利比亞人離開國家後,就會忘卻所有不好的事,只記得利比亞的好,也同意應該有人回去看看,讓我們回想起當初為何對利比亞不滿。更多想法見此 我最近還認識另一個有趣的部落客名叫OnLibya,他的部落格Survey關注利比亞社會的現況,例如婚姻、健康、批評等。 他在文章中會先拋出一項議題,再陳述他的疑惑,這是種很不錯的方式,各位在他的實地報導中應該可以學到不少。 各位可以發現,利比亞部落圈所關心的面向非常多樣,所以我們從不會感到無聊,歡迎各位前往探索。

烏克蘭:尤申科上任屆滿兩年

  25 一月 2007

原文: Ukraine: Two Years of Yushchenko's Presidency 作者: Veronica Khokhlova 譯者: Leonard 兩年前的1月23日,數十萬民眾湧入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聆聽總統尤申科(Victor Yushchenko)的就職演說,撰寫部落格「橘色烏克蘭」的Dan Mcminn和Lesya McMinn也在人群之中,他們和許多人一樣,都得跨越重重阻礙才能得窺活動片刻,他們拍攝有關群眾的相片,也寫下了圖說,例如: …所有人都得繞著廣場打轉,因為人實在太多,我們在大街上步行,根本無法靠近清楚看見什麼東西。 …我們一度爬上廢墟的冰坡,為了歷史重要時刻,什麼才算是冒險? …最驚人的是有這麼多人在後街徘徊,廣場各個方向的入口都被人群堵住,光是看到周邊道路有這麼多人,就可以想像主幹道上更是人山人海。 本週二尤申科上任屆滿兩年,但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焦點集中在權力鬥爭與希望破滅,基輔的記者兼部落客Abdymok在一篇簡短文章裡,稱尤申科是位「失敗的總統」。 時光倒回2006年8月,didaio指出,烏克蘭部落圈現在不再視尤申科為國家「英雄」,而是「反英雄」,今年1月23日時,他也是烏克蘭少數部落客還願意思索[UKR]週年紀念的意義,以及為何尤申科無法符合人民期待: 兩年前,我站在獨立廣場上,身上穿著橘紅色雨衣、綁滿橘紅色絲帶,因為眼前景象而滿懷驕傲與愉悅,身旁數萬名烏克蘭人與我心有同感,當時我們看著一位人民總統就職,每個人都希望烏克蘭能擁有新生命、新生活水準等等。 我現在無意分析過去兩年發生的每一件事,反正還有很多人會寫,尤申科的總統職權即將隨新法生效而縮小,可能迫使他花費很多時間,努力想擺脫「烏克蘭人民傻瓜」的封號。 因此我比較想談談,兩年前與我並肩的群眾到了今日有何態度與反應。 上週我恰好聽到兩個人說了同一句話:「從前人們有那麼多希望…」,其中一位女士在總統大選時投票給前總理亞努科維奇(Victor Yanukovych),過去支持烏克蘭第二任總統庫奇馬(Leonid Kuchma),她畢生都是公務員;另一位青年在總統大選支持尤申科,也長期支持橘色革命,但在去年國會選舉時,他卻倒戈支持反尤申科陣營,並四處宣傳反尤申科理念。兩人背景相去甚遠,但卻一前一後不約而同說出:「從前人們有那麼多希望…」。 由此可見,無論選民是對尤申科由支持轉而失望,或是未曾支持他,都對尤申科有所期待,現在也都責怪他背離人民希望,我想就不用多做評論了… 總而言之,我認為讓橘色革命失敗的人不是尤申科,而是我們自己,所有推翻庫奇馬、力助尤申科上台的人都有責任,因為我們以為革命已然成功,便只關心私人事務;因為我們只看見尤申科與前總理提莫申科擁有六成民意支持度,卻忽視了社會長期危機。如果我們現在只埋首於私人生活,想盡辦法遠離政治,我們就會一敗塗地。 我已寫過許多次類似的話,但我還要再次重申,…讓烏克蘭民眾了解,我們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要為我們的祖國命運負責,一切都操之在我們手中。

薩爾瓦多部落客在說些什麼–和平協約簽署十五週年

  23 一月 2007

原文: What Salvadoran bloggers are saying – on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peace accords 作者: Tim Muth 譯者: Leonard 薩爾瓦多衝突雙方於1992年1月16日簽署查普特佩和約,結束長達12年的內戰,至今年正好滿15週年,當天有官方慶祝活動和研討會,也有抗議與示威遊行,薩國部落客對這段歷史與國家進步有許多感想,多數人認為政府的承諾尚未實現。 Hunnapuh的Jimar表示,他不希望人們低估和約的重要性,並認為和約為薩爾瓦多當代史上最重要民主政治改革[ES]立下基礎,和約敲開民主發展大門、確保人們政治權力、讓FMLN游擊隊有機會轉型為政黨,政府也設置人權視察官職位,但在社會經濟方面,和約內卻顯有不足,薩爾瓦多社會的歷史結構特殊,致使當年發生武裝衝突,但和約卻未改變社會結構。 Ixquic則感到意外,在薩爾瓦多這個小國內,對於同一件事實卻有如此分歧的意見,她一方面肯定和約終結社會對立與敵意,另一方面卻未能鞏固一套新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制度。 在許多人眼中,和約對政府軍與游擊隊的處理顯有缺失,記者德頓(Juan Jose Dalton)透過曼希瓦(Bernardo Menjivar)的故事[ES] 反省和約內容,曼希瓦11歲時,政府軍侵入Chalatenango省分山區他所住的村落,屠殺他的母姐叔姪等大批民眾,自此之後,曼希瓦成為FMLN游擊隊的信差,在各地之間傳遞訊息;16歲時,曼希瓦因誤觸地雷而失去雙腿,不過他還算幸運,接受國際紅十字會的治療,之後更前往古巴接受手術與復健,並在 當地接受教育與訓練。 與其他肢障的政府軍或游擊隊成員相比,曼希瓦認為自己相當幸運,和約雖承諾給予訓練、醫療與支持,讓他們能夠重返社會,但曼希瓦與德頓均認為並未實踐。 看過1月16日的紀念活動後,Jjmar覺得薩爾瓦多社會在戰後尚未和解[ES],包括現任總統、三名前總統及其他右翼執政黨「ARENA」成員群集於廣場,一同向執政黨創建者與內戰右派敢死隊贊助者敖布松(Roberto D’Aubuisson)致敬,他們唱著古老的讚美歌,歌詞裡寫到,「薩爾瓦多將與紅軍共生共死」。總統薩卡(Tony Saca)在讚美歌後不久參與全國慶祝活動時,呼籲全國團結,但Beka Luna稱之為虛偽[ES]。 Ixquic走過慶祝活動地點時,發現周圍全都環繞著有刺鐵絲網,也部署眾多鎮暴警察,她也張貼她所攝的照片,其中一張看來格外諷刺,許多抗議者在鎮暴警察面前高舉標語寫著「真正的和平」(la verdadera paz)。 Jjmar認為這些活動不過是2009年大選的序幕[ES],他感嘆對無數薩爾瓦多人民而言,和約簽署與否太過遙遠難解,人們只希望安返家園不受攻擊,只希望不用擔心下一餐在哪裡,只希望月底不必四處籌錢交租。 許多有關內戰時期的訪談與報導亦隨紀念活動出現,其中一則讓El Visitador怒不可遏,線上期刊《El Faro》刊出與西班牙前總理岡薩雷斯(Felipe González Márquez)的訪談[ES],岡薩雷斯透露,卡斯楚(Fidel Castro)於1989年11月率軍攻擊聖薩爾瓦多市的FMLN游擊隊前,曾詳細向他做事前簡報,El Visitador批評早知薩爾瓦多將遭受攻擊,岡薩雷斯竟然保持緘默[ES],簡直就像事前得知911攻擊計畫卻匿情不報一樣惡劣。

世界,見見非洲!報導這塊大陸的新方式

  21 一月 2007

原文: World, meet Africa! A new way of reporting the continent 作者: Rachel Rawlins 譯者: Leonard 校對: Portnoy 閱讀主流媒體對非洲的報導時,許多人常感到沮喪,其中有兩項原因,一是媒體認為值得報導之事通常令人沮喪;二是非洲其實極為複雜活潑多元,主流媒體卻極少涉獵,只用最簡化的刻板印象切入報導。 因此今日路透社啟用「非洲路透社」新網站,著實令人興奮,更讓人驚喜的是,網站內每個國家頁面裡都加入了部落格報導。 例如以下這張截自烏干達的網頁畫面中,在地圖右邊即有標誌著「部落格」的區域,其中列出最近全球之聲內關於烏干達的報導,非洲其他五十餘國內在這個網站裡均有相同版塊設計。 路透社為全球之聲主要資助者,故十分高興見到路透社如此運用其中報導,這也反映出新聞媒體愈來愈重視在地真實聲音,以提供報導內容的觀點、背景與脈絡,路透社聲明中指出: 啟用這個新網站,路透社希望能以更詳細、更全面的角度報導非洲事務,在議題與脈絡提供更寬廣的視野,也深入挖掘各國內部文化,「非洲路透社」網站不僅服務非洲居民,也服務全球關注非洲發展、投資與新聞的讀者… 路透社持續將各界觀點與評論加入新聞內容,故本站也將透過全球之聲的國際部落客網絡,加入各國部落格內容於網站之中。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但之後還有漫漫長路,例如奈及利亞和肯亞等國的部落格社群較廣大、較活躍,有些地區的報導則比較稀少,而衣索比亞和辛巴威等國政府則仍嚴格限縮網路表意空間。 我們希望讓部落客參與這些計畫後,不僅能讓許多被遺忘的人們擁有發聲平台,更可鼓勵他人參加對話,並代替無法自由發聲者向當局施壓。

智利部落客關注玻利維亞動盪

  18 一月 2007

原文: Chilean Bloggers on Bolivia's Chaos作者: Rosario Lizana譯者: Leonard校對: Portnoy 智利部落客很關心玻利維亞目前情勢,部落客Tomás Bradanovic[ES]認為: 玻利維亞如今情況如此可怕,是因為朝野雙方誤解甚深,無法了解對方思考模式,使決策與行為錯誤頻頻,國家也一直都像個坐在金山上的乞丐,總統莫拉列斯心智像個孩童,沒發現自己的行為每天都在助長敵人氣勢,因為政治走向兩極對在野黨最有利。 Libardo Buitrago[ES]則從政治經濟角度出發,談論玻利維亞在貿易組織南錐共同體內關心的議題: 第卅屆南錐共同體元首高峰會將於週四、週五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討論焦點必然集中在是否讓玻國加入,以及經費補助烏拉圭與巴拉圭,以平衡組織內不平衡現象。 Libardo Buitrago後來提及,玻利維亞一方面希望加入南錐共同體,另一方面又想維持在安地斯共同體的會籍。 El Morrocotudo[ES]的Elena Cáceres則記錄將孩子送往玻國大學念書的智利家庭: 我們與Pereda的家長訪談,他們已將孩子送往玻利維亞攻讀心理學學位四年,他們說「這種例子又不是第一次發生,幾年前也曾有 類似情況,道路遭封鎖數日,讓我們無法得知孩子任何消息」,家長確實會很擔心,雖然孩子與朋友同學在一起,但家長仍舊害怕因為某些無關的政治與社會因素,卻要由孩子付出代價。

伊朗: 總統訪問拉丁美洲

  18 一月 2007

原文: Ahmadinejad Goes to Latin America作者: Hamid Tehrani 譯者: Leonard 校對: Portnoy 伊朗部落客最近討論的重點,聚焦於總統阿曼尼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訪問拉丁美洲,以及國內政局問題日增。 知名漫畫家與部落客Nikahang用畫作表達對總統核能政策的看法。 Rozmaregi[Fa]對於阿曼尼內賈德訪問拉丁美洲時,竟然會與共產主義領袖為友感到驚訝,他認為過去何梅尼與切.格瓦拉可能想都沒想過會發生這種事情。他指出: 阿曼尼內賈德與拉美左派領袖都是民粹主義者,所以願意用盡方法吸引群眾,在他們眼中,美國和資本主義體系是共同敵人,所以雙方遺忘了意識型態歧異,從而團結在一起。 Blue Future[Fa]表示,和奧蒂嘉或查維茲等拉美左派領袖相比,阿曼尼內賈德的意識型態相去甚遠,他也覺得伊朗政府政策讓國內貧民不減反增: 阿曼尼內賈德過去曾表示,與其佔領美國大使館,不如攻佔蘇聯大使館,可見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才是問題所在,伊朗宗教人士理應與資本主義較易往來,而不是社會主義。 Molla Hasani語帶諷刺地說,伊朗可能會與古巴達成重要商務協議,比如說出口糖果到古巴之類[Fa]。 Jomhour提及阿曼尼內賈德的個人風潮在伊朗已經告終,就連宗教領袖都批評政管理不當和通貨膨脹嚴重,他也指出,保守派期刊《伊斯蘭共和》也呼籲總統在核子議題上不再發言[Fa]。

西非掃描:什麼是NOSPETCO? 援助無用、多貢建築、與觀光治療

  17 一月 2007

原文: West Africa: What is NOSPETCO?, Aid Does Not Work, Dogon Architecture and Tourism As A Therapy 作者: David Ajao 譯者: Leonard 校對: Portnoy 以下介紹本週西非部落圈的動態,第一站是奈及利亞,當地部落客都注意到NOSPETCO,但什麼是NOSPETCO?根據Deolu Akinyemi的說法: 如果各位沒聽過NOSPETCO的話,這是一種投資商品,如果人們投入45萬奈拉(奈及利亞幣),每個月能夠獲利4萬奈拉,這種 商品採取合資企業模式,讓投資者與企業所有人共享獲利,這種方式非常適合虔誠的穆斯林,因為根據伊斯蘭教信仰,他們不能用錢滾錢,只能投資與他人共享獲 利。 他後來又寫了篇文章題為「NOSPETCO還能撐多久!」: 人們得要有智慧,才懂得問對的問題、才知道何時進場、才知道何時出脫,如果問問現在45歲到60歲的民眾,他們肯定記得七零和八零年代的金融公司經驗,也記得有多少百萬富翁一夕之間變成乞丐,若不懂得回顧歷史經驗,一定會讓歷史重演! 他的深入分析也值得一讀: NOSPETCO是高風險產品,若要投資就得張大眼睛、保持警覺,有個叫Ade的人在有個部落格(註)上留言,他就運用策略得當,但今日要再模仿他可能沒這麼簡單,我以前也曾經捧著大把鈔票在市場殺進殺出,不過最近有些現象發生,依我的淺見並不適宜投資。 另一位部落客Timbaland則問:「NOSPETCO該脫手了嗎?」: 我後來注意到,這項投資產品的進場門檻從30萬奈拉增至45萬奈拉,我和幾個朋友原本打算籌措一筆私募基金加入投資,但後來因為某些因素而停擺了,門檻提高也是其中一項原因。 後來我及時在部落格上找到Deolu Akinyemi 寫的文章,得知這個發財夢可能很快就會結束,如果他所言屬實,NOSPETCO可能很快就會消失於市場上。 在這個商業與財務的世界裡,Emmanuel Oluwatosin問的是:需要商業導師嗎? 各位正打算做生意嗎?還是已經開業了?情況是否與各位計劃相?這時就該尋找一位導師,讓他為各位指點迷津、從旁指導,讓各位更聰明、更有效率,如果站在導師的肩上看世界,就能避免重蹈覆轍,還可以更早成功。 這些人其實就在各位身邊,但首先各位得先想清楚,到底希望從導師身上學到什麼? 他之後在文中提出關於潛在商業導師的建議。 非洲援助事業與喀麥隆的平權反歧視行動 接下來的話題仍與錢有關,但地點移至喀麥隆,部落格Enanga’s Pov重新整理了「非洲報告」組織所發表的報告內容:外援:這種「幫忙」根本沒幫上忙 非洲援助事業總值高達數十億美元,但大多數都以失敗收場,出問題的不只是援助事業內部,許多非政府組織亦然,不過他們當然不願承 認失敗,不願承擔成效甚微的責任,這些組織結構封閉,無論是聯合國發展計畫或雙邊機構都一樣,永遠都說:「只要給我們更多錢,我們就能完成工作…」 他們常說這句話,對吧?但其實真相並非如此,近年來有關於非洲的非政府組織數目快速增加,讓他們掌握龐大權力,但這些組織順應責任調整的動作卻很緩慢。 Home...

阿富汗: 鬥雞/寒冬/邊界管理

  17 一月 2007

原文: Afghan Whispers: Cock Fighting, Winter, and Insecure Borders作者: Hamid Tehrani譯者: Leonard校對: Portnoy Afghan Lord提及阿富汗出現鬥雞的新運動,各位可以在他的部落格裡看到鬥雞過程片段,他表示: 鬥雞(Morgh Janngi)是種傳統冬季運動,就像鬥犬、鬥駱駝、賽驢一樣,阿富汗各地男性會帶著他們最棒的公雞前往喀布爾,這項活動也只准男性參加。鬥雞規則複雜, 過程野蠻殘忍,也可能牽涉大額賭注,許多參賽者背後都有非正式的後援團體,不僅參與賭注,也時常爭辯勝負結果。鬥雞過程中若見血,主人會將雞隻抓出比賽場地,含一口水噴在鬥雞臉上,一方面幫雞隻療傷,另一方面也讓牠們恢復活力。鬥雞除了比賽勝負,通常也與金錢輸贏有關,有時一場比賽賭注達2000至 4000美元,甚至某些場次競爭較為激烈,賭注更超過5000美元。 在此有鬥雞照片供各位點閱。 Onne Parl是位阿富汗自由作家與部落客,她認為對許多阿富汗及各國民眾而言,寒冬才是主要問題: 我們一同歷經酷寒,阿富汗似乎沒有雙層玻璃窗戶這種東西,所以人們使用塑膠布蓋住窗戶,這在當地非常普遍。 最近阿富汗政府與聯合國拒絕巴基斯坦的計畫,該國與阿富汗交界長達2400公里,原本打算在「特定地區」邊界處築起圍牆及埋下地雷,「西方筆記」部落格支持巴基斯坦政府作法,強調有些邊界地區部落專門從事偷渡商品與毒品,各位在部落格裡可見到部分圖片。

孟加拉: 緊急狀態下,部落客取代媒體

  15 一月 2007

原文: Bangladesh: State of emergency, bloggers as information source作者: Rezwan譯者: Leonard校對: Portnoy 孟加拉最近歷經巨變,上週四晚間,總統阿梅德(Iajuddin Ahmed)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同時辭去過渡政府領導人職務,這也是在野聯盟最主要的抗爭訴求;除此之外,阿梅德也將1月22日的大選延後舉行,據說這項決定背後充滿各方勢力斧鑿痕跡,Drishtipat Blog快速整理了緊急狀態宣佈前的各項事件。 軍隊占領街頭,並在晚上十一時至清晨五時實施宵禁,禁止孟加拉十多家民營電視頻道報導新聞,官方也建議平面媒體,不要刊登任何批評政府行動的言論,由於孟加拉網路普及率不到1%,全國陷入資訊真空狀態,人們不斷希望透過各種管道得知國內局勢。 部落客則負起收集資訊的任務,並發表對於相關事件的看法,英國《衛報》新聞部落格認為,孟加拉部落客是這場政治黑夜中的明燈,讓世界透過網路了解當地情況。 隔天政府解除宵禁與媒體禁令,先前宣布禁令的總統顧問因引發爭議也丟了官位,政府逮捕涉嫌貪污的前任與現任官員,廣受民眾讚揚。 有些人認為,如果不是這麼臨時與意外,孟加拉民眾可能反而會歡迎政府宣布緊急狀態,因為這至少能使罷工與交通封鎖情況暫時消失,不過現在人們最擔心的是,這紙命令剝奪民眾所有基本權力,並讓行政機關地位高於法律,政府可藉此控制、干擾與阻擋新聞訊息,使資訊無法透過郵政、廣播、電訊、電報、傳真、網路與電話傳遞,且任何人在緊急狀態期間若批評政府,都可能面臨嚴重刑罰,甚至遭判處死刑。 有些部落客開玩笑說,他們現在只能寫寫性生活或三餐內容,以免談論政治會惹來麻煩,不過其實部落客並未因此停下批評時政之筆。 Serious Golmal的Sid想問: 究竟是孟加拉的民主制度失敗?還是政治人物使孟加拉民主潰敗? 總統已指派新過渡政府領導人與五名顧問,並獲得在野勢力與一般大眾背書,人們則期待很快能舉行公平、公開、公正的選舉。 還有些人在論辯:政府是否以緊急狀態之名,行戒嚴之實?而總統是否無法完全掌控軍隊,縱然此事為真,有了泰國無血腥政變的前例,孟加拉人民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並不反對由軍方穩定局勢,這可能也是孟加拉能在選後回歸民主的唯一機會。

孟加拉:部落客論辯海珊與布希孰惡

  12 一月 2007

原文: Bangla blogs debate: Saddam or Bush – who is more guilty?作者: Aparna Ray譯者: Leonard校對: Portnoy 2006年以伊拉克前總統海珊絞死的大新聞告終,行刑畫面透過網路流出,讓許多人不滿海珊死前遭到羞辱,孟加拉部落圈也是批評砲聲隆隆,許多部落客感到憤怒,竟然選擇在重要的伊斯蘭宰牲節第一天行刑,影片更是火上添油,儘管死刑是由伊拉克政府執行,眾多部落客依然指控美國參與其中,並譴責絞刑不該存在。 Ali除了評論行刑影片,也表示人民的怒火蔓延到伊拉克街道上,他更認為美國總統對伊拉克政策失敗,才造成無可計數的傷亡。 Anrinya與Abu Saleh表示,與其說海珊是在公平審判下受死,不如說這是一場謀殺,Saleh也覺得美國決定的處決日期對穆斯林整體是項警訊,他在文章中抨擊美國進攻伊拉克,呼籲穆斯林團結抵抗外侮。 Fajle Ilahi亦懷疑行刑日期背後有陰謀,他也藉機反思伊拉克在後海珊時代的動亂情況,怪罪美英聯軍為安撫猶太裔與反伊斯蘭游說團體,便出兵毀了一個伊斯蘭國家,他也反問,若海珊理應為殺害148個人而死,布希與布萊爾致使更多人民死難與伊拉克動盪,又該受到什麼懲罰?Ilahi亦呼籲穆斯林團體對抗西方攻擊。 還有些部落客承認海珊確有犯行,但在絞刑畫面流出後,也對海珊有些同情,無論是影片內容或是行刑日期,都似乎要將他塑造為窮凶惡極之人,隨著網路討論日增,有些人甚至開始稱海珊為烈士,因此Alvi建議大家反省,強調在批判布希的同時,人們也不該美化海珊,畢竟他仍是個殘暴的獨裁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處決畫面也讓人們開始討論死刑該不該廢止,Trivial Bytes引用印度數項前例,質疑死刑究竟能否有效嚇阻民眾,又或者該重新思考其意義。

菲律賓的自由媒體屢遭攻擊

  10 一月 2007

原文: Philippine free press under attack作者: Mong Palatino 譯者: Leonard校對: Portnoy 自馬可仕獨裁政權於1986年傾覆後,外界都認為菲律賓的媒體自由在全球名列前茅,但近年來不少團體都注意到,該國媒體屢屢遭到攻擊,許多地方記者遭殺害,政府去年也強制關閉報社近一週,第一家庭更頻頻騷擾記者,上法院控告媒體記者誹謗。 Pinoy Press引述記者的聯合聲明,指控第一先生濫用誹謗訴訟: 「我們深切憂心第一先生麥克.艾洛優提出誹謗告訴的用意,並不是為了獲得合理賠償,而是利用誹謗罪污辱菲律賓媒體,我們都知道, 誹謗罪是否成立,取決於犯行者是否存有惡意,但艾洛優先生卻蔑視該項基本原則,濫用誹謗官司恫嚇媒體、使媒體噤聲。艾洛優先生試圖讓媒體相信,任何批判第一先生或不利其活動的報導皆屬誹謗,但他實則阻斷民眾對公共事務知的權利。」 Freedom Watch詳述記者如何反擊: 「第一先生總共控告45名編輯、專欄作家、編輯與發行人誹謗,其中逾半數被告決定聯合起來,集體反控第一先生,這是菲律賓史上首例,這是一場民事訴訟,原告指控司法過程對他們所造成精神與物質損失,並要求第一先生賠償,他們指陳誹謗官司不僅讓自己夜夜難以成眠,更造成媒體界的寒蟬效應。」 Southeast Asian press alliance另報導,律師接受記者委託控告第一先生後,接到了死亡威脅。 一群記者發動連署,要求誹謗除罪化: 艾洛優先生提出的訴訟案件數創下歷史新高,也反映出菲律賓權貴人士如何濫用誹謗法,阻止媒體運用其民主權力,妨礙媒體挖掘公共事務背後的真相、保障人民知的權利。我們應趁此絕佳機會,將如此過時法律除罪化,因為該法無力保護無辜民眾,反而替有罪者遮掩犯行,我們要求國會立即著手廢止誹謗法,並將誹謗除罪化,才能強化我國搖搖欲墜、坐困愁城的民主制度。 Bryanton Post論及國際間有報導指出,2006年是「過去十多年來,媒體處境最艱困的一年」,Inside PCIJ也提供有關菲律賓媒體境遇報導的超連結: 「去年菲律賓有13名記者死亡,自總統艾洛優(Gloria Macapagal-Arroyo)於2001年上台以來,已有49名媒體從業人員遭殺害,比馬可仕時代(1965-1986)還多,亦使菲律賓成為全球第二危險的採訪地區,僅次於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