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 · 五月, 2007

最新文章 Leonard 來自 五月, 2007

伊朗:美伊談判、中國經濟模式、驅逐阿富汗人

  28 五月 2007

作者:Hamid Tehrani 校對:Justin 伊朗接受美國上週四的提議,就伊拉克情況進行直接談判,由於自1979年伊朗挾持美國外交人員事件,兩國於1980年斷交之後,這是伊朗首度同意展開雙邊談判,故可稱為歷史重大時刻,再加上伊朗官員指控美國為「大撒旦」,美國也將伊朗列入所謂的邪惡軸心,使兩國會談更值得關注。 數名部落客都對此事提出評論,也有人提及伊朗基本教義派學生對此十分震驚。 與大野狼往來 Shafieyan指出[Fa],對於政府竟然與「大撒旦」美國就伊拉克議題談判,基本教義派學生感到不可置信,他認為此事大大撼動學生對美伊關係的想法。 Shafieyan相信談判是好事一椿,但一切必須透明公開,才能弭平外界對談判內容的疑慮,他還提到基本教基派學生至總統府與國會大廈前抗議,一名學生質疑,伊朗與美國斷絕對話28年後重啟談判之門,要怎麼向受壓迫的人民解釋? Shafieyan也表示,伊朗領導人哈米尼(Ali Khamenei)針對談判發表的聲明內容前後矛盾,無法說服自己相信此事有益,聲明中一方面寫著「我們怎能與美國談判?」,另一方面卻又宣布政府已接受與美國談判,以提醒美國對伊拉克仍有責任。 Jomhour提醒[Fa],伊朗國父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曾將美伊關係形容為狼與羊,哈米尼亦呼應此項說法,而Jomhour認為在過去八年的改革派政府期間,基本教義派便阻擋任何改善美伊互動的機會。 Jomhour亦提及基本教義派學生聚集總統府與國會大廈,高呼反伊朗政府口號,並抨擊總統阿曼尼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其中口號包括「外交部無恥」與「伊拉克之子,我們很丟臉」。 中國模式與脆弱經濟 許多人認為伊朗經濟體質虛弱,需要外資才能存活,除非與美國發展正常化關係,否則無法吸引投資人前來,數名部落客於是檢視國內經濟及其問題。 部落客「能源消息」(Energynews)表示[Fa],伊朗政府近日宣布開放外籍銀行進入,幾年來許多評論員都主張依循中國模式,一方面壓抑政治異議,另一方面強化國家經濟。 這名部落客則認為政府行動太慢,尤其國內貪腐猖獗,光是更換口號無法吸引外資。 改革派政治人物Ali Mazroi指出[Fa],政府總說要以消弭貧困與歧視為首務,但如今仍一事無成,經濟貪污情況年年每下愈況。 「伊朗觀點」論及政府企圖減少國內汽油用量,伊朗身為石油出口國,每年卻進口160億美元的汽油。 每輛車未來都有張配額卡,所以擁有愈多車輛,就能獲得愈多燃料補助,這項計畫很糟,無助於節能,只是繼續圖利富人與狡猾的人,富人有愈多車,開車花費就愈少,而狡猾的人買下高耗油的老爺車,就能獲得更多廉價汽油。 伊朗確實需要油價改革,配額只會帶來災難,油價應調高、合約應重議、薪水也應上調。油價上揚會帶動所有物價提高,但若什麼都不做,每年付出的代價也將愈來愈高。 我無法相信配額卡政策今年就要生效,國會內也仍爭論不休,人們也恐懼經濟將再度受損。 阿富汗人問題 據媒體報導,伊朗政府自4月中起將數萬名阿富汗人驅逐出境,官員計畫於2008年3月要求百萬未登記的難民離開,政府宣稱阿富汗人離開後,許多失業伊朗民眾便能找到工作,多名部落客反對此項政策。 例如Elnaz抗議[Fa]政府決定驅逐阿富汗移民出境,他說因為各種歧視,許多阿富汗民眾在伊朗受苦,孩子無法就學,民眾工作環境差、薪資低,亦無醫療保險。 部落格「Kanone Zanan」裡寫道[Fa],超過240名社運與政運人士聯名寫信抗議,他們批評政府趕走難民以增加本地民眾就業率的政策錯誤,也同時抗議社會歧視阿富汗人。

馬爾地夫:警察遭控侵害媒體自由

  28 五月 2007

作者:Nihan Zafar 校對:Justin 「無國界記者組織」最近指稱,馬爾地夫警方的菁英「星辰部隊」戕害媒體自由,幾週以前,一具浮屍沖上首都馬列海邊,讓警察成為眾矢之的,該國警員的虐囚技倆幾乎已成暴政範本,死者Hussain Salah雖已入土,但先前屍體解剖與否也曾引發許多爭議,相關抗議事件中,警員也曾逮捕記者,更突顯警察漠視媒體自由。 然而馬爾地夫政府卻大肆宣傳2007年世界媒體自由日,相較於政府素行不良顯得格外諷刺,當天政府舉辦研討會,但結果卻尷尬收場,例如總統加堯姆(Maumoon Abdul Gayoom)發表演說時,支持在野陣營的記者退席以示抗議,場外亦有一小群女性運動人士抗爭遭警方制止,不僅奪走民眾的標語看板,並揚言逮捕以威脅群眾離去。 多次抗議期間,記者不斷遭警方騷擾與逮捕,除此之外,司法體系亦迫害媒體自由,當地最受歡迎的在野媒體日報中,便有編輯面臨起訴,可能遭判刑入獄;另一名記者Fahala Saeed則因持有毒品罪名,遭判處無期徒刑,目前已在獄中,當時Saeed為另一起案件前往警局時,警員趁他不在場搜查衣物,據說找到毒品在其中,但顯然是遭構陷。 漫畫家Ahmed Abbas先前在《小卡車日報》(Minivan Daily,或譯《獨立日報》)上陳述自己的看法,政府指控其言論煽動暴力,遭判刑六個月,最近才服刑期滿出獄。 多個團體於本月訪問馬爾地夫,包括「第19條」(ARTICLE 19)、國際記者協會、無國界記者組織、南亞媒體委員會、國際媒體支持團體等,他們聯名於今年世界媒體自由日發表公開信,關切馬爾地夫媒體自由現況。

突尼西亞:部落客串連北非計畫

  24 五月 2007

作者:Samsoum 校對:Justin 大陷阱男孩是突尼西亞部落格圈的名人,向來以客觀而又擅於挖苦他人的文章聞名,近來提到北非聯盟的構想,以及該組織對區域全體人民有何利益,他進而呼籲突尼西亞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與利比亞的部落客,將6月1日訂為北非聯盟部落格日。 我完全支持他的想法與論述,他認為若領導人不重視結盟機會,我們北非人民就要團結起來,讓政府明白我們的渴望,而這也是我們在經濟上與歐盟競爭的機會。 以下為文章節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5000萬人死亡,歐盟經過50年的整合,忘卻過往敵我之間的戰爭與仇恨,而我們北非諸國過去5000萬年都互 為友邦,我們擁有5萬年的共同歷史、文明與文化,我們有500億種該團結的理由,但今日我們各自獨立已近50年,卻還是沒有共同鐡路運輸網絡、沒有相連的 高速公路、沒有一致的能源政策,我們甚至未曾共同舉辦賽車賽,老天爺呀,為什麼?為什麼? 根據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國家銀行的研究,由於北非各國經濟未整合,造成各國經濟成長損失1%至2%(其實是3%),例如突尼西亞今日的經濟成長率為5%,但原本應該是6%或7%,再加上1%的經濟成長等於創造10000個工作機會,顯然我們不能再忽視這個現象。 這讓我想到一項計畫,如果各位讀者與部落客能夠接受,將會帶來很大利益,我們何不從突尼西亞部落格圈發起一項行動,呼籲其他北非 民眾加入我們,透過部落格要求北非各國政府認真思索如何建立聯盟,並且揚棄無數阻礙結盟的愚蠢歧見與非理性念頭,至少讓掌權者知道,北非各國內人民已形成 如此共識,既然政壇人物只會說場面話,或許第一步就該從部落客開始。 「大陷阱男孩」也說,6月1日他將發表有關北非聯盟的文章。

智利:天然氣危機與生質燃料

  20 五月 2007

作者:Rosario Lizana 校對:Justin 低溫造成本週阿根廷出口至智利的天然氣減少,雖然阿根廷政府承諾智利供應無虞,智利民眾仍積極尋找其他確保能源供給的方式,故經濟、能源、農業暨稅務部本週決定,將給予生質能源免稅優惠以鼓勵社會採用。 Ecoperiodico[ES]指出,由於汽柴油仍需課稅,未來一公升的生質乙醇與生質柴油價格將是一公升汽油的三分之一。 因為阿根廷近來天然氣供應量下滑,而阿根廷又是智利天然氣唯一來源,智利於週三決定免除生質能源的稅賦,並維持汽柴油稅率不變,希望更多人採用生質能源。 文中亦指出,智利燃料幾乎悉數仰賴進口,新政策將減少汽油價格與天然氣供應波動,北部地區受此決策影響甚深,內政部亦推動相關計畫,內政部長在其部落格[ES]發文表示,政府已與Tarapacá達成協議種植1500公頃的「日日櫻」(Jatropha),包括歐洲與中東均利用這種植物製造生質燃料。 其他無關能源危機的生質燃料方面,部落格Atinabiotec[ES] 專門刊登與生物科技有關的新聞,其中發表The Insurance Society Co-op的研究成果,警告使用生質燃料可能造成的環境危機,人們說使用生物燃料能減緩溫室效應,但另一方面,卻會增加改種生質燃料的農地面積,致使飢荒 國家的農業可耕地面積更加不足。 本地報紙與電視指出,國內天然氣使用不會受到影響,不過最嚴重的問題是,企業該如何尋找其他燃料來維持營運。

智利:國家發展與原住民權的衝突

  19 五月 2007

原文:Chilean Ethnic Groups: Development Against Native Rights? 作者:Rosario Lizana 譯者:Leonard 校對:scchiang 早在西班牙前來殖民之前,原住民族群便已居住於智利,他們長期在國內各地捍衛自身權力,今日他們則為已居住數百年的土地而奮鬥,因為國家發展計畫可能危及他們既有的生活模式。 公共政策與原住民權中心的Victor Toledo[ES] 描述目前整個情況發展,有17個馬普切(Mapuche)原住民家庭居住於Lleu-Lleu地區,政府若決定在當地開闢礦場,將會影響他們的生活,現在 計畫正進行環境評估,他認為政府並未尊重原住民權,原住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都無法安穩過活,對他們的保護亦不足。Toledo也記得法律規定要保護原住民族 群,但關鍵在於政府的角色為何: 智利南部Lleu-Lleu湖地區的馬普切族群抱怨政府打算開闢礦場,突顯出公共議題本身的衝突:政府一方面有責任保護原住民的地地,另一方面關於礦業立法與規範又不夠完善,所以追根究底,整起事件的原因就是智利政府未善盡責任。 另一個案例則為西班牙公司Endesa修築Ralco水壩,過程中共381個馬普切原住民家庭被迫搬遷,家園全都沒入水中,無論是墓地或傳統儀式地點全都消失不見,一位西班牙製片拍攝一部關於此事的記錄片,描述政府與企業如何一步一步進行整項計畫,西班牙部落格Teruel[ES]發表一篇文章,題為「從記錄片看Endesa如何屠殺馬普切人」,文中回顧當地情況。 環境與社會正義行動網絡[ES]的主要工作,即為教育與散播有關環境權與原住民權的訊息,許多全國性組織都參與其中,但多數未成立網站或部落格,也不曾出現於當地報紙中。 各位在Mapuexpress[ES]這個網頁中,可以找到所有關於智利原住民族群(尤其是馬普切人)的消息與議題。

馬達加斯加:部落客冷漠面對危機

原文:Madagascar: Lack of Activity in Local Blogs in Times of Crisis Sparks Debate 作者:Lova Rakotomalala 校對:Justin 很多人寫到馬達加斯加最近遭逢連串天災,Tomavana則提及當地西北地區爆發飢荒: 由於馬達加斯加接連遭遇氣候惡劣與氣旋襲擊,世界糧食計畫呼籲各界協助19萬災民,該組織已決定,未來四週內,將自Antsohihy鎮的中心派送100噸食品與援救物質。 這篇回應也引起另一名讀者Lamako的想法,他很失望類似文章太少: 馬達加斯加媒體對於這些事件著墨太少,甚至隻字未提,很遺憾海外馬國民眾對數千受災戶缺乏團結之心,馬達加斯加各個網站也未提到 任何飢荒的風險,影片與相片只專注於「人」的問題,外界若要得知相關消息,只能前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網站,好似否認氣旋曾發生一樣,但當法國電視台FR3 播出稍微批評馬國的報導時,許多海外馬國民眾卻大表不滿,這種差異真是難以置信! Tomavana同意應該採取更多行動,但都是由其他組織行動;Tattum認為人民對慈善團體的信任下滑,因為人道援助計畫已多次出現貪污弊案,她寧願自己來,才能自己控制計畫方向;Lamako回應馬達加斯加部落格應更努力宣揚團結,就像南亞海嘯或美國卡翠娜颶風時期一樣;Vola指出,部落格的基本概念即是部落客本人自己決定討論主題與想法,部落格不該背負任何道德或經濟責任,人們也不該對部落客的主題選擇進行道德審判,除非自願,部落格並無拯救世界的責任,外界有必要評價我們寫或不寫嗎? 其他相關新聞方面,上週馬達加斯加據稱發生企圖暗殺總統事件,但沒有部落客對此提出任何評論。

(短訊)約旦:媒體監督團體將出現

  17 五月 2007

作者:Amira Al Hussaini 約旦部落客Lina連結到一則新聞,其中指出來自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記者準備組織媒體監督團體,以反抗區域內政府對媒體記者限制愈來愈多。根據報導,20位來自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摩洛哥與利比亞的記者將於六月份,於開羅發起「自由媒體工作者聯盟」,埃及裔美籍的社會學家與人權份子Saad Eddin Ibrahim亦表達支持。

瓜地馬拉:老校將拆與教師罷工

  17 五月 2007

校對:mountaineer 瓜地馬拉公立學校教師「再度」上街抗議,要求政府「特赦」,別將他們的「罷工行動」列為違法,此次復活節前抗爭已是當地教師這一年第二度罷工,他們的訴求並非改善制度或學校,而是爭取薪水上調12%,以下是兩項情況的對比: 1. 在San Pedro La Laguna地區,面對當地市長有意拆除城鎮內一所小學,一群教師於是自願無薪工作。 部落客兼記者Claudia Navas則提到市政當局決定: San Pedro La Laguna市長Guillermo Magdalena Batz González濫用職權,企圖拆除Humberto Corzo Guzmán城鎮男女合校,打算利用原址興建市場,這將限制許多孩童的受教權,也危及全體居民的人權。 部落格depuis d´Europe[ES]的Pablo Emilio也支持上述言論,他描述整個故事後,再與教師抗爭事件兩相比較。 瓜地馬拉已有太多問題待解決,(我認為)政府有意拆學校建市場根本是麻木。 2. 雖然教師罷工,教育部仍將發給他們配有微軟軟體的百元電腦,許多部落客都在討論此事: Javier Aroche[ES]說: 政府官員缺乏遠見,竟然未使用免費軟體,這樣可省下更多錢,買更多設備,我更遺憾的是國內沒有團體推廣使用免費軟體,因為這將大大影響政府決定。 Ermita[ES]也同意這項說法: 有些人或許認為,免費軟體或開放原始碼只是些電腦迷的自娛作品,但我們如果把一些數據拿給政府看,情況也許會更有趣。 與此同時,也有人在討論這些教師是否該獲得這些設備,Luis...

南韓:部落客揭露甜甜圈秘密

  15 五月 2007

校對:Justin 最近在南韓一個入口網站的部落格裡,有位在連鎖速食餐廳Dunkin’ Donuts工作的部落客撰文表示,製作工廠環境並不衛生,該公司很快要求入口網站刪除文章,指稱內容涉及誹謗,但該公司的反應卻讓此事迅速在部落客間傳開,部落客於是利用網路基本特性,轉貼這篇文章於其他入口網站及部落格,或在自己的部落格中評論甜甜圈公司的態度。部落客們很高興成功揭露真相,這是「部落客大戰企業」第一回合,部落客也紛紛表達看法。 「Goangye danjeol ui sijak」在名為「我的愛人Dunkin」的文章裡表達感受: 這比兩年前女友拋棄我更令人難過,我遭到背叛,就像我向全心愛慕的人道別一樣。 第二回合大戰內,Dunkin’ Donuts採取不同策略,他們向部落客發送聲明,標題為「Dunkin Donuts對網路爭議的立場」,部落格xenix引用其中文句: 人人都知道網路如漣漪擴散的效應多麼巨大,有時能分享好消息,但有時也會散播錯誤訊息,本公司向入口網站提出刪文要求,因為此項錯誤訊息已遭許多人散布,後來該網站基於客觀事實決定刪除內容,…原作者也已承認錯誤並自行刪除文章。 Shiver’s place試圖平衡看待兩造說法: 在某些部落客眼中,這已成為「企業與媒體」對抗「部落客」,入口網站接受「該公司指稱文章涉及誹謗」,便未事先告知部落客直接刪除相關文章與消息,入口網站與甜甜圈公司的態度直接挑戰部落客,企圖「隻手遮天」。目前網路上很難找到支持Dunkin’ Donuts的言論,此事至今已蔓延一週,少數人仍試圖客觀看待,但多數還是批判,「Dunkin,刪文也是你的業務範圍嗎?」,但網友與部落客的回應也有問題,很少人質疑,為何原作者在該公司任職五年,卻突然選在此刻揭露此事? Ghestalt清楚表達對此事的立場: 此事的真相尚未揭露,我最近看部落格和入口網站,卻好像看到體育館裡,觀眾輪流站坐形成人海波浪,…當然我們不必擲出手中石頭,我們應該要糾舉錯誤,但要謹慎等待事態演變發展再動作。

科威特:當觀光景點只剩購物中心

  13 五月 2007

校對:Justin 科威特部落客感到相當憤怒,因為每當外國代表團來訪,本地人員總是帶他們去購物中心參觀,難道這是科威特唯一能展現、能誇耀之處嗎? kuwaitism的Q很不滿,官員總是帶著外國訪客去購物中心: 看到這種新聞,各位會跟我一樣難過嗎?現在我們只有「大道購物中心」能展現給外賓看嗎?購物中心很好、很新,…但那只是個很多星巴克咖啡與服飾店的購物中心而已,為何我國總理與官員會帶著巴林總理與官員,藉由興建另一棟購物中心以顯示我國的偉大? Qias則提出另一個可造訪之處: 我們總是抱怨科威特很空洞,沒有好地方可去,不如去Tarik Rajab 博物館吧,展示品融合伊斯蘭藝術與生活,我一去再去也不覺得無聊。 Forzaq8則是逐漸對當地報紙失去信心: 這或許只是件小事,但假若報紙都不查證自己的報導內容,還有誰會做? k thekuwaiti則遺憾科威特的Virgin商店結束營業: 內政部最終還是決定對付科威特Virgin背後的老闆,強制關閉商家的部分理由包括:經銷與出版非法產品,租賃店址未獲執照等。 Athbee在部落格無心分享他在科威特的一個老故事: 有天我和一位朋友經過一間購物中心,我很意外他竟然笑容滿面,因為我知道他平常並不太笑,但自從踏進購物中心後,他卻好像微笑成癮一樣。 我更意外的是,後來他居然開始向咖啡館的人們與路人打招呼,好像他要競選公職一樣!我事後得知,他經常來到這間購物中心,所以跟這裡的人很熟,他們習慣相同,都會戴著手機藍芽和頭巾或牛仔褲,有時還會帶著葵花籽分送給其他人。 The Stallion則領著我們到另一間購物中心,參加科威特船艇展: 昨天我開車前往Al-Kout購物中心,參加2007科威特國際船艇展,我在下午四點半抵達,現場人員卻告訴我,開幕時間從三點半延到六點半!其實我很高興聽到這件事,我才能悠閒地逛完展示攤位,不必和大批民眾擠! HILALIYA的Amer提到其他壞消息: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網路整備指數」,科威特跌了八個名次,從46名滑至54名。 Jibla的Ateej Al Souf則提供一段影片,內容為過去「科威特電視」樂團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的演唱會: 「科威特電視」樂團在紐約聯合國日慶祝活動上,展現全國音樂發展的卓越成就。 intlxpatr則談到眾人普遍的感受,也告訴我們科威特當地的新活動。 我很痛恨自己總是在活動隔天,才在報紙上讀到相關報導,這些都是我很想參加的酷活動,所以我才與各位分享此事。

汶萊:性教育,不可言說

  11 五月 2007

校對:Justin 在充滿伊斯蘭意識的汶萊境內,性教育是極為禁忌的話題,不過最近在Borneo Bulletin刊登出一篇頭條,題為「令人憂心的小媽媽潮」(轉載),引發當地部落圈的興趣,部落客認為學校應趁此機會,開始將性教育納入課程之中。 伊斯蘭教不允許人們從事婚前性行為,認為如此非常罪惡,因此許多人仍相信國內不曾或極少出現婚前性行為,社會上普遍覺得,未婚者基本上根本不會有性行為。 但實情並非如此,「老人部落格」的Jack指出,如果我們相信汶萊沒有人從事婚前性行為,只是在自欺欺人: 我覺得很遺憾,汶萊民眾還在自欺,騙自己汶萊沒有人做這些事,只有夫妻婚後才有性生活,人們很難接受青少年的性行為相當普遍。 Jack認為社會與其漠視這項事實,不如盡早教育青少年,讓他們擁有足夠的性知識,才能理性地處理性生活問題,而不要依循直覺與好奇,卻不明白這些決定的後果。 但要在學校提供性教育確實有其難處,政府與穆斯林民眾唯恐被解讀為鼓勵或支持青少年嘗試性行為,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又很關心非婚生子女人數遽增,很容易造成其他社會問題,例如新生兒遭棄置於垃圾桶中。 Allydee在部落格裡清楚提出其論點: 我們一方面是個伊斯蘭國家,討論性愛似乎是項禁忌,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婚前性行為確實是項重要議題,衍伸出青少女懷孕、墮胎或遺棄嬰兒等現象,這具有因果關係,為抑制諸多後果出現,我們必須面臨並處理婚前性行為問題。 部落格「本地模式」的LSM明白其中存在兩難: 人民既擁有道德與宗教熱情,堅信性教育不該包括避孕措施,因為這只會吸引青少年有意嘗試,但同時也有人積極散布與介紹避孕措施,認為這總比意外懷孕與嬰兒出生要好。 不過LSM也提出其他解決之道: 我提議由汶萊部落客推廣性教育,我知道各位有些是老師、有些即將成為老師,若要改變本地教育體系,回應輿論意見是最有效的方法,請各位發表有關性教育的文章,告訴大家各位的故事,張貼有關避孕措施的資訊與謬誤,什麼都可以。 所以筆者率先響應LSM提議,也獲得多項正面回應,有些人主張強調宗教的禁欲理念,有些人認為要讓學生背上假孕胎,讓他們了解責任及感染性病的風險。 部落格之所以撰寫性教育文章,並非意欲鼓勵青少年嘗試性愛,而是希望能展現婚前性行為所牽動的龐大責任,並指出人們在性愛中的潛在後果,包括性病、青少女懷孕、遭棄養的可憐無助嬰兒等。 其他相關文章:Jazzmoney: Big Brunei Blog Thing

(短訊)烏拉圭:令人厭惡的十件事

  8 五月 2007

部落格「來自烏拉圭」的Gabo不分排名,列出居住在烏拉圭最令人厭惡的十件事,他承認自己在抱怨並提到:「我看過一塊塗鴉上寫著『別抱怨,快移民!』」,不過他也說,之後要寫篇他喜歡烏拉圭哪些部分的文章。 --- 原作者所列的十件事包括:貧困嚴重,各種資源匱乏,處處可見乞丐、政府大樓需整修、醫師與教授薪水過低等;保守與怠惰的社會心態,人們被動接受現況,人人都想錢多事少,企業缺乏冒險進取精神;服務業表現不佳,選擇太少,面對不良服務常只能消極避開,或只能接受;稅率太高,絕大多數商品為進口貨,增值稅高達23%,若想買科技產品,最好拜託出國的朋友幫你帶回來;缺乏就業機會,烏拉圭市場很小,就算學有專精也賺不到太多錢;大眾運輸系統差,誤點拖班已是日常現象,而且價格昂貴,都會區公車單程票價為0.65美元;人口老化,全國300萬內,65歲以上人口達12.8%;官僚心態嚴重,在現行法規下,根本不可能將公務員開除,政府沒有效率,人們會抱怨,但無法改變;治安每況愈下,與他國相比或許還算安全,但情況每天都在惡化;貸款相當不易,有些房屋貸款要求提出月薪1000美元的證明,全國八成人口都無法達到此目標,且銀行不願全額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