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 · 七月, 2007

最新文章 Leonard 來自 七月, 2007

薩爾瓦多:抗爭與恐怖主義的區別

  22 七月 2007

一年前的血腥街頭抗爭促使薩爾瓦多通過反恐法,當時在薩爾瓦多大學外的殺警嫌犯已遭逮捕,政府也動用反恐法對付抗爭水資源政策的示威民眾,當地部落客對此有許多看法。 2006年7月5日,薩爾瓦多大學外的示威抗議演變為暴力事件,不知名狙擊手向鎮暴警察開槍,造成兩人死亡、多年受傷,此後媒體均以「5-J」代稱此次活動。經過一年的追緝,嫌犯Mario Belloso於2007年7月2日遭到逮捕,國內媒體持續大篇幅報導。 記者兼部落客Jorge Ávalos非常關心後續發展,Belloso被捕後不久,他便指出[ES]執政黨有意以此大肆宣傳,政府與媒體似乎也忽視無罪推定原則,逮捕當天,Ávalos即希望警方能恪守專業,拿出足以服人的證據。 然而就在兩年後,Ávalos發現警方忍不住對外洩露訊息,一張搜索Belloso住所的照片曝光,顯示Belloso與在野黨FMLN幹部有所往來,Ávalos認為警方策略相當危險[ES],竟然讓如此照片流至媒體之手,恐將使這項證據失去其「保管鏈」(chain of custody)。 回顧過去一年的經驗,部落客Ixquic認為在保守派的執政黨眼中,5-J是薩爾瓦多恐怖主義之始[ES]。相關畫面仍不時在電視上出現,使得政府能夠推動通過新的反恐法。身為律師的Ixquic表示,她完全支持打擊恐怖主義的法律,但她擔心這部法律未定義重要詞語與原則,等於讓政府自行定義何謂恐怖主義而濫用法律。 在Belloso被捕當天,政府在另一場合動用新反恐法, 引發高度爭議。在Suchitoto市郊抗議水源民營化政策的民眾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總統薩卡(Tony Saca)原本預定前往當地發表演說,並公布水資源系統地方分治計畫,許多人認為這形同將整套制度分段出售予私人企業,抗爭者堵住前往市區道路,鎮暴警察 則前來清除路障,並發射催淚瓦斯與橡皮子彈,媒體照片則顯示示威者丟擲石塊與引燃垃圾。 街頭抗爭癱瘓交通在薩爾瓦多司空見慣,但此次政府手中多了項新武器,包括本地組織基督教農民組織(CRIPDES)多位領袖等14人遭逮捕,並依反恐法起訴,網路上很快便出現有關抗議行動與逮捕現場的照片與影片,國內外團體也廣為流傳。 7月7日,14名遭逮捕者出席位於聖薩爾瓦多的特別組織犯罪法庭聽證會,許多抗爭人士在法庭外聚集,呼籲法庭撤銷恐怖主義告訴,「美國-薩爾瓦多姐妹市」團體也進行實況部落格報導,然而法官最終裁決在恐怖主義罪嫌開庭前,其中13名被告必須先送入監獄「暫時監禁」,最長為期三個月。 法庭裁決宣布後,現場情況是: 民眾群情激憤,但氣氛仍然和平,持續聚集在法院大樓外,鎮暴警察也在場,不過並無衝突發生,Marta Lorena Araujo Martinez的丈夫Julio Portillo在裁決後立即向群眾發表演說,表示他感到相當失望及憤怒,並呼籲所有薩爾瓦多人民未來三個月共同努力營救被告出獄。現在輪到反對黨 FMLN領袖發言。 群眾等著看被告會送往何處,準備組成車隊跟隨,並在監獄外守夜。 作家Juan Jose Dalton在部落格裡批評政府竟以恐怖主義起訴抗議者[ES]: 在Suchitoto遭逮捕的成員將以「恐怖份子」名義審判,但他們是社運人士,而且多數只是丟擲石塊,CRIPDES主席Lorena Martinez要如何與賓拉登的追隨者相提並論?我們彷彿回到1980年至1992年的內戰時期。 La Terminal的JC也認為,如此使用反恐法根本是荒誕可笑:...

吉爾吉斯:民調與國會間諜

  17 七月 2007

國際共和研究院(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今年五月進行一場全國調查,共訪問約1500名18歲以上吉爾吉斯民眾,當地部落圈有許多關於這份民調的討論。 根據民調結果,吉爾吉斯今日面臨的重大問題包括失業、經濟發展、貪污、政治危機等,民眾最關心的議題則包括戰爭威脅、社會動亂、經濟與政治動盪等。 對於民調內部分對國家處境的樂觀評價,網路論壇上則出現部分較悲觀的感想。 例如IoLa認為[RUS],雖然民調認為吉爾吉斯整體社經地位有所進步與發展,但他認為國家情況嚴重惡化;Zoltan[RUS]亦不認同部分民調數據: 我懷疑到底是誰認為現在生活比從前好,難道受訪民眾也包括國會議員嗎? 俄國網路報《Novyi Region》[RUS]另執行一項有趣的民調,詢問在眾多前蘇聯國家領袖中,究竟誰最性感。 候選的15國元首內,吉爾吉斯總統巴奇耶夫(Kurmanbek Bakiyev)名列第五,「自由世代(Svobodnoe Plkolenie)」[RUS]網站內有相當特別的群組討論,Mirshlzhan則在neweurasia[RUS]上公布民調初步結果。 老實說,我覺得我們敬愛的總統巴奇耶夫除了性感之外,沒什麼好驕傲的事,如果他都稱得上性感,那國會議員巴巴諾夫(Omurbek Babanov)該怎麼形容? 部落圈討論話題當然不僅限於民調結果,「和平基金」與《外交政策》雜誌每年都會公布「衰敗國家指數」(Failed States Index),同樣引起部落客興趣,Asel與Shannon分別在neweurasia和nonpon公布排名結果,其中吉爾吉斯滑落13個名次,跌到第41名,Shannon認為: 另一方面,吉爾吉斯重挫13名至第41名,幾乎每一項評比得分都下滑,所幸幅度很小,吉爾吉斯之所以領先土庫曼,主要原因大概是民眾能逃往國外吧。 吉爾吉斯部落圈時常關注政治時事,過去兩週亦不例外,好幾個部落格都不約而同提到,國會新聞室一名疑似女間諜遭羈押,據傳她將機密情報交給中國。 Baisalov認為[RUS],國會內絕對沒有任何國家或軍事機密,匿名部落客則回應[RUS],這可能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蘇塔利諾夫(Sutalinov)的宣傳手段,因為過去也有類似案例;Naryn Aiyp則評論[RUS],前外交部長Djekshenkulov的聲明,主張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即將於八月在吉爾吉斯首都比斯凱克舉行,不該在此刻發布間諜案消息。 作者:Asel 校對:Justin

孟加拉集訊:陵墓、音樂、清真寺、馬克思

  17 七月 2007

泰姬瑪哈陵最近獲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蹟,孟加拉部落客都備感興奮,Shaukat Husein詳細介紹七項入列名單,但很遺憾埃及金字塔未入榜中。票選過程也引發爭議,有些部落客認為,讓民眾一人一票的方式非常公開透明;其他人則批評,許多投票者並不了解候選的各景點,而沒能做出正確決定,他們主張遴選該交給專家,而非普羅大眾。 泰姬瑪哈陵相片由Flickmor所攝。 提到「七」這個數字,許多人相信「07.07.07」(2007年7月7日)是個幸運日,Shafik Rehman回顧長久以來,人類有多麼喜愛數字七,故顯然這一天是大吉之日,全球各地民眾都有不同的點子要在當天完成,例如集體婚禮等,Bhranto Pothik則抱怨找不到結婚對象,只好放棄在這天完婚的念頭,他現在打算等到「08.08.08」(2008年8月8日)成婚。 :) 雖然7月7日是個幸運日,巴基斯坦「紅色清真寺」(Lal Masjid)的噩運並未因此結束,部落客也熱列討論衝突事件,Royesoye提及紅色清真寺如何因歷任總統與總理光顧而出名,而911事件後,人們又如何刻意將此清真寺與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切割,之後並細數造成近日對立的原因。 接下來話題移轉至馬克思主義,Bhaskar認為「衝突」與「二分法」是關鍵詞彙,除了黑白、是非、正反之後,還有很多衝突因素,但他懷疑除了這些對立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 也有些人因衝突而受苦,但卻與政治或宗教無關,例如Tasman買了一架新鋼琴,希望能藉此創作大量樂曲,他甚至去上課學琴,但一開始便遇上困難,老師用英文字母ABCD標示音階,他得另外想辦法改用孟加拉文Sa-re-ga-ma來記憶,讓他覺得十分挫折,上課時只能看著琴鍵直發呆,而同學的耳朵裡都塞著棉花,才能避免被他干擾。 原文作者:Aparna Ray 校對:julys

(短訊)日本:右翼份子的心理

  16 七月 2007

部落客Niphonese提到,有些日本人赴歐洲求學,回國後便加入右翼民族主義團體[JA]:「這些日本人在歐洲受到歧視,便開始認為:『西方人總是強調人權爾爾,好似西方沒有歧視情況一樣,但各地根本是半斤八兩,那麼就算做個歧視他人的日本人又怎麼樣?』」

(短訊)非洲:《煤油雜誌》歡迎投稿

  16 七月 2007

《煤油雜誌》是本為非洲散居族群而寫的新刊物:「實體版雜誌正在籌備中,歡迎有意者投稿,詳情請見『投稿須知』,請將作品寄給我們,社論與藝術作品截稿日期為2007年10月5日,創刊號主題為『今昔』。」

摩洛哥:天氣熱,話題更熱

  16 七月 2007

七月的摩洛哥真是酷熱,平均氣溫都在40℃以上,雖然不如去年,但對當地居民已夠難過,外籍人士更感痛苦,居住於費茲(Fez)的部落客Evelyn in Morocco便覺酷暑難耐,他說:「現在費茲非常、非常熱,走到戶外就好像有什麼重物壓在身上。」 拉巴特(Rabat)天氣顯然涼一些,部落格Braveheart-does-the-Maghreb裡提到: 我本來打算寫拉巴特有多熱,但後來看到這個就決定作罷,縱然在最熱的日子,我仍算是幸運,涼爽海風徐徐,入夜甚或有些寒意,還得裹上被單入眠,看來似乎沒什麼好抱怨吧。 除了天氣,網路論辯也同樣熱烈,最近一篇路透社的報導質疑,是否該將摩洛哥方言達里加語(Darija)列為官方語言,達里加語目前並無統一的書寫體,摩洛哥的官方語言為「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另稱為Fus’ha),殖民時代留下的法語則廣為商務及經濟圈使用,諸多報章雜誌亦使用法語,來自費茲觀點率先在部落格中提及此事,並歡迎讀者回應。 首先回應的xoussef認為: 我們需要讓達里加語擁有書寫體。在其他國家的語言中,書寫體和口說體基本上無異,懂得讀寫便能獲得如報紙上的許多資訊,然而摩洛哥民眾若要讀報,卻需要學另一個新語言,而不只是字母拼法。不過現在有任何人打算制定達里加語的書寫體嗎?顯然沒有。 部落客without French[AR]的看法則是: 我不反對用達里加語和群眾交流,這正是方言的功能,但若要制定達里加語的書寫體,讓它成為科學語言,根本是笑話一則,有此想法的人要不是從未入學學習標準阿拉伯語,就是以阿拉伯語作為第二或第三語言…,而且這些人恰好都說法語… 「摩洛哥報告」同樣論及此事: 現在摩洛哥人打算如何?去年秋天,法語雜誌《TelQuel》的姊妹刊《Nichane》發行後立刻遭禁,不過現在已重新出刊, 那就是第一本以達里加語印行的雜誌,無論是歌手或饒舌樂手都以達里加語創作,廣播和2M(電視台)也常用達里加語發聲,據路透社報導,現在也有達里加語詩 作集結成冊,達里加語已是摩洛哥文化核心的語言。 最後,四洲的KEP告訴我們,費茲地區的夏日休閒活動竟然是去麥當勞,他說: 麥當勞在費茲是個很酷又適合聚會的高級場所,不過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家長還會帶小孩去和麥當勞叔叔合影。 照片由四洲的KEP提供。 原文作者:Jillian York 校對:julys

瓜地馬拉:網路開放,誰都能寫部落格

  15 七月 2007

瓜地馬拉九零年代初曾經政局動盪,時任總統的艾利亞斯(Serrano Elías)便決制出手管制媒體,當時大多數瓜國民眾無法接觸網路,但網路真是個散播消息至海外的好工具,讓世界知曉瓜國境內事態,少數擁有特權者得以藉由網路廣發消息。電訊事業民營化之後,網路服務提高了品質與普及率,今日許多人不再靜默,開始使用手機與電腦,更學著在網路世界抒發所思。 現在瓜地馬拉也出現內容受人非議的部落格,有些關乎政治立場,其他則有關各種複雜議題及人物,以下為幾個例子。 十年前,無論在新聞或一般人閒聊,都不曾提到關於政府軍的隻字片語,因此當我們發現軍事部落格軍事觀點[ES],實在值得好好注意,其中報導有關軍方爭議單位人員kaibil的訓練與活動,也能見到媒體中少見的看法。 美國人在瓜地馬拉通常不受輿論歡迎,但兩位北美民眾在部落格GRINGOLOGUE裡,暢談在瓜國擔任志工的經驗,很高興能見到外籍人士提供的不同觀察角度。 網路上也有些對照組,Homo homini lupus[ES]的作者正在智利做交換學生;elcharakotel[ES]的作者則移居歐洲,兩人身處於異國社會與體驗中,論調也與留在國內的瓜地馬拉部落客相異。 國家大選將於九月舉行,候選人與觀察者都首度採用部落格,例如「瓜地馬拉選舉[ES]」等,經費拮据的小黨亦透過部落格傳遞理念,如「瓜地馬拉際遇 [ES]」。 無論是執政黨或遭社會遺忘的地方組織,都在部落格裡找到一席之地,例如GANACHINAUTLA[ES] 瓜地馬拉民眾已明白網路散播觀念的益處,部落格這種工具也適時出現,當地部落客關注焦點時常領先一般記者,也開始透過個人空間闡述觀點、意見相互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部落客之間,當地人們接納多元意見的雅量仍有限,部落格用途廣泛,但尊重異議與言論自由是不變的共通價值。 作者:Renata Avila 校對:Portnoy

黎巴嫩: 幾乎無關政治

  9 七月 2007

我們吃下肚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國銀行業這麼發達?誰在清除子母彈?巴西要怎麼協助黎巴嫩回收廢棄物?在戰火中失蹤的孩子在哪裡?黎巴嫩音樂水準如何?這些都是本週黎巴嫩部落圈在討論的部分話題。 首先Mazen Kerbaj在其藝術作品中,提出三項存在主義式的問題:「我們是誰?誰知道一切?誰能填補空格?」 再來,Rami Zurayk教授寫了篇文章名為「如果在黎巴嫩的各位了解眼前食物」,其中轉錄了黎巴嫩農民組織主席Antoine Howayyek寫的一封信,寄給內閣部會首長,並質疑他們: 為什麼國家沒有管控進口食品的標準?蔬果、牛奶、乳製品等都沒有,為什麼政府不善盡責任,於邊界進行或外包執行品質管控的工作? 這封信當中提及許多有關貿易、農業與本地產業的問題,其中一項是: 民眾在市場上根本無從得知產品來源,國內大多數產品均為進口,但是卻當作黎巴嫩本地生產產品販賣,每年黎巴嫩都進口5000噸的白起司,不過卻都以國內生產的食品銷售。事實上,黎巴嫩法律明文規定產品出售時不得改變原包裝。 探究信件內容後,Rami Zurayk教授的結論是: 標明原產地不僅能協助本國產品,也是建立食品品質標準的第一步,不過如果我們決定標示含基因改造的食品,那麼美國穀物、垃圾食物、大豆油、糕餅都會名列其中,我們目前大量進口此類食物為美方帶來了鈔票進帳,不過如果加上此標示將影響銷量,美國老大哥應該不會高興吧? 去年以色列與真主黨開戰期間留下許多未爆子母彈,嚴重損害黎巴嫩南部的農糧生產,自宣布停火以來,亦有239人因誤觸未爆彈而傷亡,部落客黎巴嫩人提到一部影片,其中記錄志工清除未爆彈的情況,企圖真實反映出數字背後的故事與臉面。 影片介紹名為Muhammed Nahle的民防組織志工,他在戰爭最後一天因子母彈爆炸而失去一條腿,但他仍維持樂觀態度,著實鼓舞人心,這些人都是戰火下的英雄,也是各種數據背後的真實人物。 黎巴嫩一家主要銀行的週報顯示,雖然政治動盪、社會危機不斷,客戶存款仍年年增加,2005年提高4%,2006年為6%,Remarkz的Bech便談到此一現象: 我認為那些押寶於黎巴嫩經濟者,尤其是那些大戶,必然已獲得政治保證,而且是來自於相關的事業。似乎也只有在銀行業,我們還看得 見穩固的體制,這個體制的參與者不多但卻有大量的金錢投入,完全不受整體經濟的影響。畢竟這些人在意的不是經濟本身,而是某種由公共金融體系所虛擬創造的 「信心經濟」,然而公共金融體系卻不斷淌血,因為本地銀行若非投資於獲利豐厚的TBill,就是投資國外市場。在這個情況下,這個體制的穩定與否已與戰火 無關。 巴西將協助黎巴嫩回收建築物廢土石等廢棄物,根據部落格黎巴嫩之淚報導,廢棄物將用於建屋與舖路。 部落客Golaniya張貼巴勒斯坦孩童的照片,這些孩子因為黎巴嫩軍隊與伊斯蘭征服者(Fatah al-Islam)武軍團體交戰,而被迫逃離Nahr al Bared難民營。她上週另外提及,部分伊拉克孩童在伊國一間孤兒院裡,不僅受到虐待,更幾乎要餓死。 最後我們聽聽音樂,Ziad El Ahmadie是作曲家、歌手與烏德琴(oud)樂手,他的作品揉合不同樂器與風格,他的新部落格中可下載試聽版。 以上就是本週內容,各位保重。 作者:Moussa...

(短訊)烏克蘭:政治人物之奢

  5 七月 2007

Ukrainiana再度張貼烏克蘭總理亞努科維奇(Victor Yanukovych)在克里米亞地區的豪宅照片,並且表示:「『地區黨』(Party of Regions,亞努科維奇所領導的政黨)最近的廣告裡寫著:『烏克蘭全國人民都在努力維持生計』,但有些人顯然並非如此,他們的奢華生活似乎永無止境。」 作者:Veronica Khokhl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