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ard · 十二月, 2007

最新文章 Leonard 來自 十二月, 2007

柬埔寨:僧侶連署無法遞交

  31 十二月 2007

Flickr用戶Jinja張貼柬埔寨警察對付僧侶的照片。 柬埔寨人權推廣暨捍衛聯盟還有更多相關圖片。 僧侶當時在抗議越南今年稍早逮捕一名柬埔寨僧侶Tim Sakhorn,根據網路上的連署書,該名僧侶於6月30日遭柬埔寨政府逮捕,罪名為「損害越柬兩國關係之行為」,僧侶不僅遭到免職,事後行蹤也下落不明;八月間越南政府宣布,Tim Sakhorn再度因破壞越南團結活動而被捕。 抗議僧侶也宣稱越南過往佔領柬埔寨國土,要求越南歸還,但當一行人前往越南大使館遞交連署書時,卻與警方爆發衝突。 海內外部落客均對此事有所評論,例如: 1. 僧侶街頭抗爭。 2. 警員持續對上僧侶。 (兩篇均來自Details are Sketchy部落格) 3. 歸還柬埔寨僧侶事件 (來自buddh•ism ad•junkt部落客Erik W. Davis) (感謝John Weeks提供超連結) 原文作者:Preetam Rai 校對:nairobi

布吉納法索:歷史的陰影

  28 十二月 2007

聯合國發展計畫最近公布2007/2008人類發展指數,這項指標不只是以國民所得作為評鑑依據,平均壽命、識字率與教育等社會標準也包括在內。 今年布吉納法索得到的成績依舊不理想,從全球倒數第四滑落至倒數第二,國內獨立媒體則認為該國其實是全球最後一名,因為排名墊底的是剛結束十年內戰的獅子山。 Burkina Mom認為當各項發展指標都節節敗退時,政府卻為國慶日舉辦大遊行與慶祝活動,實在非常諷刺,這些節慶只是國內菁英階級自我安慰的工具: 布吉納法索人民生活每下愈況,政府卻只想著用可悲的演說或遊行來轉移注意力,一般民眾當然願意來點麵包和馬戲團表演,但這些娛樂 活動的水準低落,12月11日的國慶遊行,只是菁英份子自我安慰的工具,每日與我為伍的一般大眾,根本不知道親愛的政府又在玩什麼把戲;對於在市區工作的 人們,遊行唯一造成的是他們好幾天無法準時到班,因為遊行預演每天都使市中心交通癱瘓數個小時;對於飢民與營養不良者而言,政府派發食物當然很好,但天下 可沒有白吃的午餐,就算只是一點小餅乾,也得要付出代價。 與此同時,布吉納法索也在紀念獨立記者松古(Norbert Zongo)過世九週年,他與另外三人在距首都瓦加杜古(Ouagadougou)南方100公里的村落遭殺害。 松古是布國首家獨立報紙L'Indépendant的創辦人,他生前最後一年內,多在調查現任總統龔保雷之弟的司機韋德拉戈(David Ouedraogo)身亡命案,韋德拉戈據說因竊取老闆的錢,被秘密關在總統侍衛隊基地,最後遭虐待至死。 12月13日,公民社會成員、媒體自由團體與一般民眾齊聚,再度要求政府繼續調查松古的死因,但時間不斷流逝,筆者所參與的部落格Africa Flak不禁懷疑,這些內外壓力究竟能否迫使政府找出殺害松古和同事的兇手: 事件發生至今已九年,對於國際組織與政府能有什麼作為,我心中有兩股矛盾的念頭,第一個直覺認為外界要影響政府已經太遲,我不知 道歐盟與布吉納法索為此事曾有多少次對話,若雙方確實曾有所討論,顯然目前沒什麼效果,調查工作歹戲拖棚,在外交圈子裡,沒什麼事能比國家主權更神聖,而 松古遇害事件的無疾而終也象徵著各項國內議題的結果。 Under the Acacias的Keith 則從一個名叫H的人口中聽到奇怪故事,內容關於一名男子Al Hadji Bani前往麥加,但因朝聖活動商業化而覺得夢想破滅,回到布吉納法索後,前往首都北方230公里處的小村莊Bani,當地現在因七座土建清真寺而聞名, 且其中六座都違反伊斯蘭傳統,並未面向麥加。 Al Hadji Bani宣稱他是真主派來的先知,人們也開始跟隨他,據說這名男子在夢中能得到清真寺建立地點有關的天啟。 H說Al Hadji Bani宣稱自己是耶穌復活的化身,而Bani是新麥加,故穆斯林該改朝著Bani膜拜,當時是1989年,也是H和許多人感到失望而離開的時候。 完整故事內容請見此。 校對:Portnoy

加勒比海:暴力加劇?

  27 十二月 2007

我們是否身處在一個比過往更暴力的世界?有些人認為如此,有些人覺得只是暴力事件廣受報導,今年稍早,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加勒比海地區可能是全球謀殺率最高的區域,也嚴重影響經濟成長,許多加勒比海部落客都在討論此事,這個話題也跨越了疆界、經濟與區域政治… Living in Barbados談及區域整體犯罪情況: 多數加勒比海國家與他國關係長久和平,只有少數國家曾真正與他國交戰,然而,我們如今也發現我們自己漸漸陷入了戰爭狀態。 對於出生地牙買加犯罪率日增,他也感到憂心忡忡: 若各位不清楚暴力犯罪對社會有何影響,來牙買加看看吧,高居全球之冠的謀殺率,以及各種暴行,不僅讓國家傷痕累累,也衝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 巴哈馬發生兩起的重大謀殺案之際,Bahama Pundit的Craig Butler認為,我們正處於「痛苦時刻」: 我國必須先找出問題的本質,才能有效處理,我認為教育與身處邊緣的年輕人受教育不足才是關鍵,我認為人們若未接受訓練,便無法思考與做出理智決定,變得容易受騙受誘惑,就我國而言,要靠犯罪奪得金錢太輕鬆愜意了。 同樣出身巴哈馬的部落客Nicolette Bethel寫道: 人們對社會有著各種恐懼,我的電子郵件信箱裡,每天都會傳來最新社會新聞的郵件,每一封的焦點都是暴力犯罪,有一封還不時更新我國犯罪率數字,還有的郵件頭條標題會出現火炎動畫符號讓你不得不注意,無論是談話節目或報章雜誌,都不斷提醒我們犯罪率有多高。 在分析巴哈馬治安情況時,她也提到多項研究指出:「當一個社會的信仰愈虔誠,也愈暴力。」 跟其他的部落客一樣,巴哈馬大學新聞系教授Daniel Henrich準備要以實際行動來做出改變。他架構出「打擊巴哈馬社會犯罪事件在危險青少年族群中激增」的策略。 就連國家元首也無法免於暴力威脅,A Limey In Bermuda「對總理收到裝有子彈的恐嚇信感到害怕」,也對於政治人物隨後的反應感覺不快。 我懷疑警方怎能那麼快公開宣稱寄件者身份。計件者可能是不滿政府的瘋狂在野黨支持者,也可能是執政聯盟內不同黨派的支持者,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應停止向下沉淪,停止對彼此的不信任。 對於國際人權日遊行人士遭暴力對待,古巴部落客也有很多話想說,牙買加的Francis Wade則試圖找出暴力犯罪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係,家暴現象在加勒比海諸國十分普遍,Stella Ramsaroop則從蓋亞那觀點看待此事。 千里達與托巴哥的部落客對於國內犯罪率如螺旋般向上爬升也有許多想法,Jumbie's Watch張貼當地媒體頭版照片,並提出以下看法: 這就是犯罪對千里達與托巴哥人民造成的影響,這些是充滿著悲傷、痛苦與絕望的面容。 Ramblings and Reason承認「治安情況不佳,犯罪數字也不容否認…如此糟糕的景象!如此可怕的數據!」,她也在思索媒體如何影響了人們看待暴力問題的角度。 Now Is Wow表示:「過去當看見橫屍街頭的照片,人們感到恐懼又驚訝,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們全國上下都『已經習慣了』。」 若當地部落客的反應可以做為指標,加勒比海人民顯然不希望「習慣如此」,但Ramblings and Reason感嘆「我們已屈服於恐懼」。 犯罪猖獗迫使教會調整午夜彌撒時間,神父也拒絕謀殺案目擊者前去教堂,人們開始注意哪些地方能夠安全的喝杯小酒,哪種人可能搶劫我們,讓民眾全都躲回安全處,使人與人愈來愈疏離。 原文作者:Janine Mendes-Franco 校對:Portnoy

俄羅斯:總統人選底定?

  26 十二月 2007

一年半前,俄羅斯部落客若想對著熊大叫,一定得去動物園才行,現在他們完全不用離開電腦前,因為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已打算支持第一副總理梅德維捷夫(Dmitry Medvedev)角逐2008年總統大位。 梅德維捷夫的姓氏(Medvedev)字源出於俄文的「熊」(medved),Yandex Blogs(RUS)便列出超過1500篇關於批評梅德維捷夫(RUS)的文章,另外1400篇文章則比較客氣[RUS],稱他是總統「繼承人」。 以英文書寫的俄羅斯部落客也在討論此事,先前都在猜測誰可能是下任俄羅斯總統,以下是部分反應。 Mark MacKinnon's Blog: 恭賀梅德維捷夫總統,當然選舉這個形式還是要做,不過他已篤定當選,除非克里姆林宮內決策又出現大轉彎,否則普廷欽點者肯定能過關,自由派的在野黨已自毀前程,無法團結一心,竟派出三人參加明年四月大選。 梅德維捷夫一切都是拜普廷之賜,若普廷開口要當總理,或是要他放棄總統職位,梅德維捷夫都會照辦。 Ruminations on Russia: 終章抑或序曲 Google News現在有108個條目,都宣布梅德維捷夫已成為執政黨與親政府政黨共推的總統候選人,許多人都認為這是好事。 但一切太簡單了,事情不會就這樣結束,反而是意想不到的面向,今年夏末的傳言指出,梅德維捷夫被查察正在積極布置勢力,以坐享好處繼續掌控重要職位(GAZP),但應不會成為總統候選人。 Sean's Russia Blog: 故事尚未了結,未來還有更多值得討論之事,但光是在初期,有件事已是再明白不過,無論普廷用何方式強調他會卸下總統職位,批評者也不可能輕易饒過他,正如Michael Corleone在電影《教父第三集》所言:「當我以為自己已是局外人,他們還不斷將我拉回局內。」 Siberian Light: 我開始在想,究竟梅德維捷夫能否擔此重任,成為領導俄羅斯的總統,而讓普廷進入半退休狀態,我相信許多人和我心有同感。 梅德維捷夫對普廷高度忠誠,代表他當選後不太可能對付普廷,就像2000年普廷就任總統前沒沒無聞,外界對梅德維捷夫也知之甚微,沒有權力基礎,又夾在派系交戰之間,或許這正是團結各方的最佳人選… Perspectives on the New Russia: 四,俄羅斯部落客圈對此事有所回應,有些充滿嘲諷語氣,幾位部落客認為普廷之所以挑選梅德維捷夫接班,因為他是唯一比普廷矮的人選,其他人則認為,這場選舉等於是投票支持由國營石油公司來擔任新總統。 五,梅德維捷夫說話溫和,尤其與其他更具領袖魅力的候選人相較,他顯得格外木然,但其實梅德維捷夫年少時非常喜歡黑色安息日、深紫色、齊柏林飛船等搖滾樂團,據報導他也很喜歡黑膠唱片錄音。 The Accidential Russophile: 我十分懷疑此事是否會對俄國企業方向有任何改變,梅德維捷夫擁有豐富營商經驗與特質,而俄羅斯也正是個崛起中的企業國家,多數分析師認為梅德維捷夫是個自由派人物,但我不同意,他只是跟一般的俄國人不同,不會脫口顯露出他的本性。 梅德維捷夫不是個憑直覺行事的人物,也不會讓部落客輕易寫下「他是個法西斯」的簡單評語,更不可能出現與某位王子光著上半身釣魚的畫面,也不太可能親吻孩童的肚子。 簡而言之,他是個專業人士。 Scraps of Moscow: 俄羅斯股市應聲上揚, 由梅德維捷夫擔任董事長的的國營石油公司股價上漲3%,我必須說,在不完美的俄國政壇裡,政權平穩轉移給梅德維捷夫,或許是維繫俄國成長與穩定的最好方 式,早自進入國營石油公司之前,梅德維捷夫便已涉足商界,九零年代他擔任SPB木材公司Ilim Pulp的法務主管,也符合多數人對他的評價:「溫和自由派/技術官僚」。 市場對此事反應正面,顯示社會樂見政局接班態勢變得明朗。 展望未來的對美國關係,或許這同樣是好事一椿,一方面俄美兩國都以發展經濟為目標,另一方面梅德維捷夫不若伊凡諾夫(Sergei Ivanov)鷹派色彩濃厚,但誰也無法確知未來發展,過去幾個月充滿意外,之後幾個月應該亦復如是。...

哈薩克:政制符合歐洲標準?

  26 十二月 2007

哈薩克部落格圈最近主要話題仍是政治,當地政制屢見爭議,也愈來愈像蘇聯時期制度,人權記錄也仍舊低落,但然歐洲主要推動民主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卻由哈薩克擔任。 外界許多人揣測,獨立國家國協愈來愈像個「獨裁者俱樂部」,成員國領袖不時相互交換處理媒體與選舉的方式與經驗,b-ryskulov指出,俄羅斯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數週前的電視訪談中,兩度特別讚揚哈薩克的發展,尤其支持哈國總統納札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 他表示[ru]:「為了某些原因,普廷在與其他鄰國比較時特別將哈薩克提出來,這個畫面會在精心策畫的電視節目上播出,讓我懷疑這並不是脫口而出的即興言論。」 Slavasay回顧[ru]哈薩克高層官員的資歷,注意到許多官員都是遭總統大規模任命與撤換,他認為:「如此調整內閣比較容易」,他也提到,哈薩克與俄羅斯不同,現任或前任情報機關官員較少進入行政單位任職,他指出:「情報人員入政府,最著名的例子是現流亡在外的前總理卡赫澤汀(Akezhan Kazhegeldin),據傳現任總理馬西莫夫(Karim Masimov)也出身情報組織,不過他完全否認。」 儘管哈薩克2005年與2007年選舉顯有瑕疵,「終身總統制」等修憲結果也受人質疑,但該國仍贏得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之位,Kzblog指出:「這已是正式結果,哈薩克先前爭取2009年主席未果,卻將於2010年擔任主席,官方通訊社也只報喜不報憂」。「人權觀察組織」亦發布新聞稿,譴責這項決定,認為哈薩克並未達到該組織的要求。 Joshua Foust也分析此事,一方面哈薩克人權與民主記錄貧乏,卻能擔任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確實具有爭議性,他認為這種所有有關此事的外交協調是樁「醜陋的交易」。Slavasay也認為[ru]:「2010年主席之位已底定,哈薩克現在得非常努力,才能讓外界未來相信他能榮之重任」。Adam-kesher則覺得,「這是哈薩克外交人員的大勝利,也是該組織的大挫敗」,Adam-kesher看法很悲觀: 哈薩克又承諾在2008年要改革,包括媒體法規、誹謗罪除罪化與選舉法規自由化,不過人們對此新聞的反應通常是失望與迷惑,哈薩克以前也曾承諾改革,但後來沒落實,此次機會也不大,但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的聲譽已毀於一旦。 Epolet以不同的觀點看待[ru] 此事,認為哈薩克現任總統很在意形象問題,他指出:「2010年哈薩克擔任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主席時,正好也是總統納札巴耶夫的七十歲大壽,屆時將有大規 模慶祝活動,而2008年的主要活動,則是國家遷都阿斯塔納(Astana)十週年,這將形同是2010年的預演,而且十週年慶祝日也選在總統生日當 天。」 本文英文版同時刊載於neweurasia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對:Portnoy

全球之聲一週間 1216-1222

22 十二月 2007

以下為各位整理世界過去一週在全球之聲的動態: 每天每天,全世界都面對著不同的危機,有些是天災,有些是人禍,有些容易受到世界的注目,例如氣候變遷,讓各國領袖齊聚印尼峇里島集會,思索(與爭論)如何處理全球暖化的議題,若此現象真如部分人士所言,我們該如何與之共生,此類議題似乎相對較容易獲得世界多數國家的共識。不過也有些各國國內或區域的問題,不那麼容易在跨國媒體上彰顯與討論,這也常是全球之聲所聚焦的事物,也可做為彼此的他山之石。 從前我們並不常得知關於中亞的消息,或許因為上海合作會議(SCO),有些人才因此知道這幾個「斯坦國」的存在;或許因為「鬱金香革命」(Tulip Revolution),人們才開始知曉吉爾吉斯地處何方;事實上,中亞地區確實因地理與戰略因素,牽涉到諸多利益與安全議題:由於鄰近阿富汗,中亞成為毒梟的轉運站,使各國相當緊張;烏茲別克先前聽從俄羅斯的要求,要求美軍撤離國內軍事基地,也影響到美國在伊拉克所謂「反恐戰」的進度與調度;哈薩克政府屢屢修憲,甚而制定了「終身總統制」,令國際社會擔心當地政局發展,且該國經濟情況亦不穩定,社會不滿日增;另一方面,雖然中亞山峰相連、地形崎嶇,也因而擁有豐沛的水力發電資源,讓南亞多國均積極希望合作,以填補國內用電需求之不足。在上述因素交錯影響之下,中亞理應成為區域與國際角力的地區,但是在今年發布的歐盟中亞策略中,部分人士認為歐盟對當地的注意力仍然不夠。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危機逾四十年,期間雙方關係起起落落,各界也曾試圖以各種方式,促進雙方的和平互動與往來,例如最近才訪問台灣的「和平船」(Peace Boat)創辦人,便曾邀請以巴兩地的年輕人登船相處,體驗彼此的相似與相仿,也有人持續思索,如何才能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共處;非洲布吉納法索的危機則在於媒體與言論自由,平面與電子媒體多數由國家掌控,記者縱然想要突破,也會面臨各種風險與阻礙,政府更用盡手段操控輿論的走向;相對於此,日本所面臨的危機則大不相同,隨著法國著名的米其林指南推出東京版,部分日本民眾擔心,外界對日本美食可能會出現誤解與偏差。 更多訊息請至全球之聲中文版網站,如欲收到每週訊息整理,請寄發電子郵件給中文小組負責人,主旨註明「我要收到全球之聲一週間」即可。

(短訊)俄羅斯:風雲人物計劃

  22 十二月 2007

部落格「新俄羅斯觀點」認為,美國《時代雜誌》今年將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是項對美俄兩國政治及媒體菁英皆有利的成功計謀,但此舉是否符合兩國人民利益,這個問題就留待各位讀者自行評斷了。」

哈薩克:經濟危機之後

  21 十二月 2007

作者註:除Steve LeVine之外,本文其餘所有超連結均連至俄語文章。 無論是小型經濟或金融危機,或是政府所言的「導正市場行為」,哈薩克度過此次事件後,部落客仍不斷討論後續效應。 Sarimov表示,哈薩克金融業年會已無限期延後,國家銀行主席Saidenov解釋:「因為總統下了指示,所以情況很明顯,銀行業的任務也很明顯,不需要再開會討論」。這種抑制言論的決定讓Sarimove很擔心,「銀行家都嚇得不敢說話」,也預估明年政治還會倒退。 syndikator 探討政府把貧窮線訂為日常支出百分之四十的水準。很明願的,如果賺不到維生薪資的40%,我是難以維持生計的。,若我勉強賺到薪資43%好了,按政府的標準,我仍不能算是窮人,可惡的法令! 而WOndernews 質疑近來哈薩克房地產風波的根源。他聽到了一個網路上偶然走漏但已被查禁的資料,一段竊聽的電話錄音。2007年8月間,某位政府高官為執政黨招募國會競選經費。捐錢的企業正巧都是國內主要的二大建設公司。「也許這就是房貸市場破產的原因?」他憤怒地質疑。 Xxrock討論另 一項議題,政府最近查緝哈薩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Almaty)附近國家公園的違建別墅,他表示:「官員貪污早已是個公開的秘密,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所 有證據都顯示,土地任意贈予高層官員明顯違法,可是只有威脅權力核心的官員遭到法辦」,檢察官竟然決定不起訴部分犯案官員。 Steve LeVine總是熱衷於觀察哈薩克等裏海國家的石油業發展,他指出,最近雪弗龍(Chevron)與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等大企業陸續讓步,代表石油大公司在哈薩克的影響力逐漸下滑,他表示:「多年來兩家公司都展現強硬態度,如今卻立場軟化,乖乖付出3.09億美元的環境污染罰金」,他也認為,義大利的Eni代表全球許多石油大公司與哈薩克談判,將盡力滿足政府要求,以取得該國廣大油田的開發權。 原文作者:Adil Nurmakov 校對:nairobi

巴西:語言使用自由

  21 十二月 2007

美國網站propeller最近出現一篇以葡萄牙文書寫的文章,引來許多回應,其中包括有人認為:「我們(指美國)的全國語言是英文,如果想寫文章,就用英文寫!」,巴西部落客Felipe Lobo[pt]分析這些回應後強調,他們將繼續使用葡萄牙文,他表示:「網路世界中,英文似乎是不成文的『官方語言』,但網路是民主媒體,容許民眾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語言,人口和語言分布也複雜許多。」

日本:米其林指南登陸

  20 十二月 2007

11月22日,廣受各界討論的東京米其林指南上市,在日本,只要結合法國與美食準沒錯,在上市前後,這本由法國輪胎公司米其林出版的餐廳及旅館指南,果然深受日本媒體注目而獲大幅報導,自然也成為日本部落客的焦點話題。 Flickr用戶pict_u_re拍攝照片。 部落客gen認為: 我只隨意瀏覽朋友手邊這本已熱賣一空的東京米其林指南,我只去過其中少數幾家餐廳(大概是五至七家一星級餐廳),相較於紐約和巴黎餐廳數各約兩萬家,大東京地區竟有逾十六萬家餐廳,想到就十分驚人。 許多人都在討論評鑑結果是否合理,也有人認為,為什麼是由非日本企業來決定東京美食標準,而又有多少最佳餐廳只能憑邀請函進入,故沒有進入評審範圍,不過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東京米其林指南餐廳全列表在網站上,不過只有店名,評論內容等再版買紙本書才看得到。 再者,這本指南也引發某些爭議,批評者認為用西方品味與標準衡量日本傳統餐廳,無法得到正確結果,ko-ji指出,指南只評鑑東京部分地區,而且評鑑標準也不明。 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話題,但就我翻閱看來,東京23個行政區之中,指南內只報導了9個區,台東區與中野區有諸多悠久知名的餐廳都未獲評鑑,讓我更想知道這群外國人的評審準則何在。 Flickr用戶eprouveze拍攝照片。 有些部落客以諷刺口吻看待整件事,這位部落客表示: 為什麼大家要小題大作?老實說,我覺得人們太大驚小怪了,我不認為法國人能夠評論日本美食,不過大概可以建立東京法國餐廳的品質標準吧。 許多部落客也認為這本指南太過勢利,也對日本飲食文化在其中並未彰顯感到失望,saturday_interlude便表示: 就算巷內小餐館不是高級食肆或高檔法國餐廳,也能享受到三星級的體驗,因為小餐館裡不僅有美味飲食,還有老闆娘的溫暖笑容。 原文作者:Hanako Tokita 校對:User:nairobi

全球之聲一週間1209-1215

15 十二月 2007

以下為各位整理世界過去一週在全球之聲的動態: 自由與平等,總是存在於人類的理想之中,但現實總不那麼美麗,這些權力不會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永遠都需要社會、非政府組織與許多人士的爭取與努力,才有機會品嘗自由與平等的成果,其中政府更常是阻礙這條理想道路上最大的石頭,若如不動員眾志之力將它搬開,自由與平等將是遙不可企及的夢想。 尤其是網路世界的自由,全球之聲向來對相關議題多所著墨,先前曾報導全球web2.0網站遭封鎖的情況,本週持續關注,包括敘利亞政府封鎖熱門網站與論壇,後有Youtube網站取消埃及社運份子的使用權與用戶資格,無論這是政府主動出擊,或是網路業者迫於政治壓力(或揣摩政意)移除反刑求運動者上傳的畫面,一方面顯示各國政府對箝制民意言論毫不手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執政者對於網路的恐懼,深怕人民因此獲得資訊、加強聯繫與互通有無,發展至勢不可擋的地步,當然,人民也不是只能被動接受,在這些報導裡,我們都看見人們尋找另一條路,希望突破封鎖。 馬來西亞各族裔之間的平等問題,在該國存在已久,早自1971年起,馬國政府便推行所謂的「新經濟政策」(NEP),希望快速提升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在各項規定獨厚馬來人,無論在公部門任職、經濟、教育等方面,馬來人都有特別權利,這項政策就某方面而言確實成功,讓馬來人的社經地位水漲船高,但也長久讓國內其他族裔心生不滿。之後這項政策不斷延長效期,至今已實行逾三十年,社會不滿也逼近臨界點,2007年適逢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滿50年,社會檢討聲浪不斷,衝突與抗爭也時有所聞,本週所刊載的印度裔民眾抗議事件即為一例,希望擁有更平等的社會地位與權力。 提及此事,身處台灣的外籍移工們,12月9日也號召走上街頭,爭取他們的休假權,希望擁有更平等的工作環境,這場「我要放假」移工大遊行,證明台灣在平等方面,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更多訊息請至全球之聲中文版網站,如欲收到每週訊息整理,請寄發電子郵件給中文小組負責人,主旨註明「我要收到全球之聲一週間」即可。

馬來西亞:印度裔群眾要求平權

  14 十二月 2007

馬來西亞印度裔人士數週前穿越車陣、封鎖的道路與關閉的火車站,在首都吉隆坡舉行示威抗議,要求獲得平等人權。 警方封鎖英國高級專員公署附近的道路與兩座火車站,對「印度人權行動組織」的遊行隊伍嚴陣以待,使用催淚瓦斯與摻有化學物質的水柱驅離群眾,成功將抗議民眾分散區隔在吉隆坡各處,有些人被趕到安邦路區(Jalang Ampang),靠近印度教聖地黑風洞(Batu Caves)著名的雙子星大樓也在不遠處,抗議群眾自早上七點三十分便在雙子星大樓附近集結,據報導指出,直至晚間十一點,警方都還在黑風洞入口處驅散群 眾。 照片由lastham 提供。 Jelas.info的部落客記錄自己在安邦路區遭遇催淚瓦斯攻擊的親身經驗: 我很靠近最前端,從來沒遇過催淚瓦斯,讓我措手不及,我的天啊,感覺有夠痛,我以為自己要窒息了,我只能慢慢隨逃竄的群眾步行離開,我不確定後頭當時有沒有警員在追打我們。 由於群眾分布的區域太廣,各方對於遊行人數估計差異頗大,英國廣播公司在高級專員公署外採訪,認為超過5000人參加;美聯社報導人數破萬,《亞洲時報》估計超過兩萬人,網路新聞網站Malaysiakini認為有三萬人。 《新海峽時報》報導,共有136名抗議群眾面臨起訴,三名「印度人權行動組織」人士在抗議前三天,便已因煽動叛亂罪名被捕,等抗議隔天便無罪釋放。 「印度人權行動組織」並未獲得政府發出遊行許可,但仍提交一份備忘錄,要求英國政府拿出四兆美元,補償1967年馬來西亞獨立之前被英國送至馬來西亞工作的印度民眾,抗議群眾抨擊馬國法律歧視國內龐大坦米爾族群,馬來西亞今日印度裔族群超過二百萬,由於政府採行的配額制度獨厚馬來人,使印度裔人民難以取得營商執照、物產與高等教育機會。許多抗爭群眾高舉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與印度聖雄甘地的照片。 (圖說)駐守英國高級專員公署附近的警員 抗議者也認為,他們希望獲得馬來西亞印度國大黨的注意,S. Samy Vellu自1979年便領導該黨至今,對於該黨長期無力提升馬國印度裔族群的地位,許多群眾感到十分失望。 Color Blind的部落客Ronnie Liu指出,抗議者高喊要Samy Vellu下台: 馬來西亞國大黨黨魁S Samy Vellu必須立即下台,這似乎是今日三萬抗議民眾的共同心聲,我遇到每位印度同胞都意見相同,Samy Vellu先生,你聽見人民的心聲了嗎? Disquiet部落客兼全國人權學會主席Malik Imtiaz Sarwar看到警方對印度裔抗議群眾的反應後,再對比執政黨巫統青年軍於六月抗議時,警方的態度不同: 我不一定認同「印度人權行動組織」表達立場的方式,雖然我明白他們的訴求,但我認為我們該為所有弱勢邊緣的馬來西亞人爭取權益,不過政府與警方對不同抗議態度顯然前後不一致,或許證明「印度人權行動組織」所言不假。 許多英語系部落客,以及半島電視台、英國廣播公司等國際媒體,報導重點都放在警方驅離群眾的方式,馬來西亞報紙《星報》與《新海峽時報》則關注警員受傷與抗議者的暴力行徑。 原文作者:angshah 校對:nair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