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關於 藝術與文化 來自 二月, 2010
智利:一年一度的比尼亞節盛大揭幕
在2月22日,一年一度的比尼亞節,也就是比尼亞德爾馬國際音樂節, 一如往昔的在智利比尼亞德爾馬市的Quinta Vergara環型劇場,由智利的喜劇演員Coco Legrand和加拿大歌手Paul Anka,揭開序幕。
巴基斯坦:讓風箏翔起
在巴基斯坦許多地區,特別是在拉合爾(Lahore),民眾會依據傳統以放風箏來慶祝巴桑特節(Basant, 春天之意)。然而這項傳統已經被中斷了好一陣子。2005年時,一位巴基斯坦律師在拉合爾法院主張「巴桑特節」不僅是一種印度教的民俗,還是個危險遊戲。
埃及:進退兩難的情人節
先忘了你所認識的情人節。在瀏覽埃及部落格圈後,你會閱歷很多和情人節有關卻相互抵觸的反應和想法:有些人就是慶祝這個時刻、有些咒罵、有些譏它愚蠢、有些則相信它與宗教相背離。
美國:切羅基原住民為聖地而戰
現居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切羅基原住民(Cherokee)正在反對興建電塔,表示位址將侵入他們的聖地Kituwah,切羅基人相當重視這座神聖山丘,相傳天神就在此賦予他們法律及第一把火,此後流傳近萬年。
巴基斯坦:禁放風箏
Hamza Ahmad Qureshi及Momekh在部落格Lahore Metblogs寫到2005年巴基斯坦禁止放風箏,並討論合理化該禁令的愚蠢理由。巴基斯坦的許多地方,特別是在拉合爾(Lahore),傳統上人們藉由放風箏來慶祝巴桑特(春)節。
伊朗:綠色歌曲支持抗議活動
「綠色運動」(伊朗的反對黨)運用各種方式對抗伊朗的執政黨。一些伊朗的部落客建議人們將手機鈴聲換成「喔,伊朗」。這首在伊朗家喻戶曉又備受歡迎的頌歌,能夠表現他們與抗爭運動團結一致的心。以下是這首歌的一部分:
印度:電影裡的文化政治
本文重點不在於印度寶萊塢電影《我名可汗》(My Name is Khan),而是印度與美國民眾對電影的看法及原因,若觀察印度部落格裡的相關文章,可發現一項特別現象,多數人都在分析該片與印度文化政治的關係,而非電影本身的美學價值。
印度:史前語言的消失
最後一位能說古博語的人Boa Senior,在2010年2月於其家鄉安達曼群島(印度領土)過世。此例強烈的證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發表的報告,其中警告2500種語言正面臨消失的危機。
開放影片:Lawrence Lessig線上講座
什麼是合理使用?著作權概念如何融入數位時代,影片評論、教學、重製與研究如何能自由發展?歡迎在美東時間(GMT-5)2月25日下午6時,於「開放影片聯盟」網站即時收看Lawrence Lessig講述這些議題,或可查閱各位所屬城市是否有公開播放活動,
拉丁美洲塗鴉藝術概覽(下)
在公共空間裡,街頭藝術(或都會藝術)代表社區、邊緣團體及年輕人企圖發出的聲音,也無視於私人財產權的概念,拉丁美洲亦未置外於這股潮流,有些拉美街頭藝術不同於嘻哈運動,聚焦於政治訊息及奮鬥故事,直接訴諸於觀眾。
秘魯:網路美食影片
秘魯飲食文化極其多元,部分原因在於國內地形變異大、多種文化交融於飲食中、現代料理手法結合傳統食譜等,本文將介紹幾段網路影片,或許能吸引你親手嘗試烹調幾道秘魯最著名的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