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 2007

報導 關於 Breaking News 重大消息 來自 十月, 2007

摩洛哥:英國女童失蹤案烏龍

  4 十月 2007

先前有位西班牙觀光客在摩洛哥利夫(Rif)山區拍下一張模糊照片,其中有位摩洛哥女性背著一名金髮小女孩,貌似失蹤的英國女童瑪德琳(Madeleine McCann),讓各國媒體與部落客議論紛紛。 後來經查證得知,照片中的小女孩並非瑪德琳,而是位名為Bouchra Benaissa的兩歲摩洛哥女童,且金髮碧眼的孩童在當地並不罕見。相較於許多新聞網站驚訝於兩名女童如此神似,摩洛哥部落客只覺得外界大驚小怪。 Au début était le blog…的Naim[fr]指出: 人們對種族的刻板印象實在難以磨滅,光是一位西班牙旅客在靠近Tétouan地區的山上,拍下一張摩洛哥女童的模糊照片,便能讓西班牙與國際媒體一陣忙亂,懷疑5月2日在葡萄牙失蹤的四歲英國女童瑪德林可能遭一對摩洛哥人綁架,認為照片中的女孩皮膚與瑪德琳同樣白晳。不過疑團很快便已解開,這位「摩洛哥瑪德琳」其實名叫Bouchra Benaissa,她的父母為人和善,不僅接受警方長時間偵訊,甚至忍受數十家西班牙、英國等國際媒體的騷擾,只為釐清所謂的「謎團」。 早在新聞媒體確定照片中女孩並非瑪德琳之前,部落客Abdelilah Boukili便已質疑: 我個人認為那不可能是瑪德琳,照片中背著女孩的婦人似乎來自鄉下,尤其在摩洛哥鄉村,鄰人皆雞犬相聞、相互熟識,假若她帶著一位說英語的女孩出現,肯定會引來當地民眾好奇,況且許多摩洛哥北部居民都移民至歐洲,婦人也可以聲稱是歐洲親戚的孩子。倘若那女童真是瑪德琳,婦人肯定不會讓她出現在公共場所,因為人們仍對此失蹤案件記憶猶新,摩洛哥警方也仍積極搜尋瑪德琳的下落。摩洛哥政府有責任要掌握國內各地外籍人士的動向,也有全國網絡通報任何不尋常之事,瑪德琳年紀太小,不可能迅速學會當地語言,只要她開口說英語,必定會受人注意,成為周遭地區的討論話題。 Laila Lalami記下她所見最棒的新聞標題: 這是來自《Le Matin》的標題:西班牙人驚覺 摩洛哥也有金髮人口 Chergaoui[fr]也嘲諷西班牙人無知: 這真是整起失蹤案的一大插曲,也讓多家西班牙報紙特別指出,原來世上也有金髮碧眼的摩洛哥人存在。 不過最有趣的標題來自於Ghasbouba,他的文章標題是「金髮也是摩洛哥人」,其中指出: 這個摩洛哥女童和家人竟得受政府與媒體騷擾,只因為她「也許」長得像另一名歐洲女童,聽來真讓人覺得可悲,她的家人接受政府訊問,雙親還得想辦法證明這是親生女兒,我找不到適當的話來形容,但一切真的很奇怪,我懷疑如果下回在西班牙、美國或英國鄉間又出現「另一個貌似瑪德琳的金髮女童」,同樣的鬧劇會否又重演一次。 原文作者:Jillian York 校對:julys

中國:部落客力挺緬甸僧侶

  3 十月 2007

近日緬甸政府血腥鎮壓數萬在仰光街頭要求結束軍政府統治的僧侶和民眾。對此,中國當局的外交態度依舊不明朗。然而不少頗具影響力的中國部落客已經就某些”中國問題專家”自以為是的評論作出了反擊,探討了「番紅花革命」背後的事情,一些人甚至用此事件影射中國民主運動的狀況。 週三早上,中國部落客開始關注當地持續的抗議和接踵而來的鎮壓;與此同時,在牛博網(一個可以通往不少知名中國記者部落客的獨立門戶網站),Don Ma 發表了對此事件系列報導的第一篇文章:〈不一樣的政府,一樣的老掉牙〉,回應「當地抗議是受到一小撮國內和國外敵人的煽動」這一說法。 一位讀者回應道:「所有的專制政府都想得一個樣」;「李洪志?」,另一個讀者半開玩笑地接著說。 而Don Ma在接近中午時,發表的另一篇關於緬甸軍政府鎮壓僧侶的後續報導,則沒有收到任何回覆。 牛博網寫手、歷史學家傅國湧在週三午間發表了一篇,他在2002年時撰寫,描述翁山蘇姬的短文。文中,他提出了一些對中國民主運動的道德指引,同時可能暗指一些目前牽涉其中的人(遭軟禁或身陷囹圄)。 其中一位讀者寫道:「翁山蘇姬……喪失理想的中國何時才能有這種『聖徒』般的人物?」另一位應道:「為何不期待自己成為這樣的人物?」 恰巧在Youtube上搜尋「緬甸」時,發現兩段手機拍攝的最新影片,紀錄仰光街頭的狀況;後面一段是yongfuguo所張貼。 週四中午,其他的部落客們開始行動了。新聞門戶網站網易的編輯溫雲超,從《人民日報》轉載了兩張圖片:「反獨裁的兩張照片。」 「9月23日,緬甸仰光,大約2萬名僧侶和市民走上街頭,反對軍事獨裁。人民網的報導稱這場運動是「反對軍事獨裁」。 以下是一些評論: 我們物價上漲的時候…… 跟著和尚們走 已經開槍了 震撼,感動!啥也不說了…… 〈錢烈憲要發炎〉(ProState inFlames,拆分來看可以理解為(such) pro-state stuff (is) in flames)的博主,同時也是新京報記者的moogee,在週四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帖子,內容是一篇緬甸日報社論的翻譯。 其文批評了抗議活動,指責這種行為是一種小範圍的謠言散播,及少數人被西方反動勢力煽動的結果,他們教唆鼓動人們觸犯憲法並攻擊政府、軍隊和整個社會,最終目標是導致全國的混亂。此社論還談到政府同樣也希望結束腐敗,提升民主,並且認為事實上是這些抗議政府的非法組織在阻撓進步。 以下是從眾多批判和嘲諷的跟貼中選出的兩篇: 好熟悉的文字。 真***的有意思 全世界的獨裁專制統治者,說起話來,強調和語氣都完全一摸一樣 日他*的* 幾個小時以後,Don Ma 就僧侶及市民被攻擊的新聞做出回應——「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共產黨不會幹涉他國內政」——moogee [3]道: 和尚情緒穩定,開槍的都是臨時軍人 讀者回應: 不知道仰光的路況能不能支持住坦克… 黨太虛偽了,當年沒有日本人幹涉內政,他們有今天。對自己是自由主義,對別人是專職主義的垃圾。 緬甸的和尚還算對得起自己的信仰 另一方面也反應緬甸的專制還不成熟 我們共產中國老早就專辟了一個「宗教事務局」,一網打盡佛道僧尼上帝安拉…… 有時候我想,如果要我一邊信仰一個神,一邊服從宗教事務局的領導,我真會害怕自己下地獄。 不久在下午moogee [4]了一位網民對中國立刻派遣軍隊前往緬甸穩定局勢的強烈要求。這篇文章引發了長達兩頁強烈而吸引人的爭論;新浪博客燕南飛在下午五點鐘發帖,表示當局已經開始使用催淚彈來組織遊行,之後部落客Paparazzi Brigade ycul 在9點時擔憂地表示: 會不會大開殺戒? 緬甸的局勢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全世界都在關注,然而國內官方媒體卻是靜悄悄的,好像俺們的鄰國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最新局勢的進展到處都有報導,但是深度報導卻還一直沒看到。僧侶集團和民主派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是僧侶們首先起來遊行?後台是誰?油價上漲是導火索,緬甸國內深層次的矛盾是什麼? 《經濟學人》還是比較靠譜,比較客觀,而且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了,但是深層次的分析估計要等到下一期。《經濟學人》好像對前景很悲觀。...

緬甸:來自各地的聲援

  3 十月 2007

昨日,緬甸政府對仰光的示威群眾提出驅離警告,這群由僧侶領導的示威者,向政府要求更多的自由,並期待能早日宣布恢復原有物價。鄰近國家的部落客紛紛發表對此事件的看法與支持。 Citizen on Mars回憶起菲律賓也曾有過相似的經驗: 不論仰光的大規模抗議行動將會如何發展,我希望不會有任何激烈的暴力情況發生,雖然在每個反對政府行動中,暴力總會介入。但我希望這些將軍們能夠冷靜沉著些,不要走上回頭路,用野蠻的方式與示威者交戰。我們曾經兩度走上EDSA大道,第一次是1986年的人民革命,第二次則在1991年將前總統埃斯特拉達(Joseph Estrada)趕下台。 Diacritic曾提及越南與緬甸間的互動逐漸升溫,此次則批評越南報紙未給予此事應有版面: 相較於其他國際媒體以頭條大幅報導此事,越南最熱門的報紙《Tuổi Trẻ》只有區區五句帶過,另一家報紙《Thanh Niên》的報導也只有七句。 Diacritic還提到: 今日,我們緬甸的同事告訴我們一個傳言,因為網路上廣泛流傳相片和錄像,所以今晚緬甸的網路將會被封鎖,以防止影音畫面再度外流。 在〈緬甸,我們與你同在〉一文中,柬埔寨部落客Somongkol Teng在迴響裡,對其他人批評緬甸僧人不該參與政治活動做出回應: 我曉得在佛教教育裡,僧侶不應該過問紅塵、更不該涉入政治;然而,當我們考慮到實際面,他們也是那個國家的一分子啊。這些事情影響了國內每一個人--不分凡夫俗子或出家人,就像是赤棉(Khmer Rouge)時期,柬埔寨有上千名僧人被殺害。無論如何,我都不認為他們應該保持沉默。當社會需要他們伸出援手時,他們應適時地發聲且身先士卒。 新加坡部落客Bernard Leong希望東南亞國協和中國能夠介入緬甸,阻止這場腥風血雨。 從天安門事件開始(至今我仍記憶鮮明),過去二十年間在亞洲上演了大大小小的抗爭,最終大都以流血畫下句點(不過印尼和菲律賓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的抗議事件除外)。當軍政府正式出動他們的部隊時,就表示離流血衝突不遠了;倘若真的發生,便會殃及成千上萬的無辜百姓。那麼,世界面對如此情況,將會如何行動? 當美國已經對其進行制裁時,觀察中國的一舉一動,是很有趣的事情。我認為東南亞國協將維持不干涉他國內政(non-interventionist)原 則,繼續袖手旁觀,但我個人堅決反對這種態度。 另一位新加坡部落客Monsoon Blogging表示,希望這波動亂可以帶領緬甸走向變革: 我們都希望緬甸能夠更加進步,過去60年間,這個國家已經被東南亞的經濟發展火車頭無情拋在腦後,是緬甸該覺醒的時候了,加入季風亞洲的發展列車,共享榮景。只要能照顧好百姓,哪種形式的政府都無所謂,那是兒孫輩的未來。 原文作者:Preetam Rai 譯者:Cora & FoolFitz 校對:Leon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