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 2007

報導 關於 公民媒體 來自 十一月, 2007

(短訊)巴勒斯坦:到目前為止的和平

  30 十一月 2007

「在美國馬里蘭洲安那波里市所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談結束了,但在巴勒斯坦這並看不到什麼真正的改變。布希真的相信這夢幻似的會談可以解決占領的問題嗎?」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拉姆安拉市(Ramallah)的部落客Asad Al Nimr如此寫道。 他說: 這個會談真的能解決我們和以色列之間所有的問題嗎?! 他們相信這個會談能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是真的很笨的一件事! 是因為大家都想著最好不要有這個無聊的會談? 不是有某人想著這個會談是達到真正的協議的一個選項? 或者,這是取悅美國的一種方式?他們真的了解我們生存的處境和占領的問題嗎? 他們何曾關心我們在這裡的生存方式? 為什麼我要突然相信他們是真的關心巴勒斯坦? 這不過只是利害關係而已! 但也許,就只是也許,會有什麼改變我知道所有人都希望有真正的改變。 我們只是需要持續的抱著希望!!! 原文作者:Amira Al Hussaini

加勒比海:地震

  29 十一月 2007

就在(11月29日)數小時之前,好幾個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嶼經歷強震,這次地震的震央是在馬提尼克(Martinique)外海,好幾個當地部落客都被嚇一跳,他們克服這些情緒後不久,在電腦前聊起關於經驗...

Google地圖秀出全球web2.0網站遭封鎖情況

  27 十一月 2007

Access Denied MapUploaded by fikrat 影片:地圖展示出全球web 2.0網站遭封鎖情況 新資訊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人們享受到更多易上手、低成本甚至是免費的工具、軟體,像自力出版的部落格、各類多媒體分享。這股科技趨勢賦予了網路使用者同時具備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重身份,讓一般人可以向主流媒體挑戰。更重要的,它讓民眾成為公民監督者,去處理敏感的人權議題,所以公民媒體有時能成為異議聲音的發表管道。 公民新聞與專業新聞之間模糊的界線,使得了前者更有能力透過第一手即時報導人權訊息,協助人權捍衛者和NGO團體。例如近來巴基斯坦、緬甸、突尼西亞、埃及、摩洛哥的成功示範,更肯定了廣大使用者所提供內容和倡議行動,成為另一種獨立新聞的來源。這些案例的共同點就是有效地運用了web 2.0工具來揭露濫權與不公義的現象。 web 2.0雖有很大潛力,但在網路被控管、國家獨掌資訊壟斷的地區,要自由開放地使用網路卻不容易,網路開放與否成了威權者的照妖鏡,當高壓政權受威脅時,它 就會抓緊網路控制。已讓傳統媒體封口的政府現今把注意力移向網路,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扼住這最後一塊言論通訊自由的庇護地。不容許異議的國度裏,使用者自 製內容被視為對政權的威脅,也因此會在法律上或是技術上被封鎖或控制內容的傳播。在這些高壓國家,每週都會傳出某大網站被封鎖的消息。影音媒體分享、社會 網絡社群、地圖工具、流行的web 2.0網站等,都變成了網路言論控管的掃蕩對象。 過去半年內,中國、突尼西亞、敍利亞、土耳其、緬甸、泰國與摩洛哥政府切斷了影片分享網站的連結,在9月3日到11月2日之間,突尼西亞政府封鎖了二個受歡迎影片分享網站–Dailymotion、Youtube, 使國內網友無法觀賞或上傳影片,目前這二個網站在當地仍無法造訪。中國網友最近可以重新使用Flickr 相片分享網,但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境內仍無法連上。Metacafe、Photobucket 在許多中東國家被禁止,例如伊朗和阿聯。 部落格服務也遭遇同樣的厄運。過去三個月,土耳其、泰國和中國都切斷了wordpress.com 的服務。Blogspot 最近在中國又能使用了,但在敍利亞、巴基斯坦仍無法使用。摩洛哥和伊朗,無法用Livejournal 部落格服務,據聞其在中國也遭封鎖。其它的部落格網路工具,如Technorati、Blogrolling、Xanga、 Movable Type、Typepad、Feedburner、Blogsome 等,在中國和伊朗則是時好時壞。 社會網絡如Orkut、Hi5、Myspace、Friendster、ZillR、Multiply、Facebook、Meetup、Digg、My Opera等,常遭封鎖或脅迫。甚至連免費開放的網路百科工具網站–維基百科,在中國也履次遭禁。在突尼西亞、伊朗等地,全球最大的線上商店亞馬遜也傳出遭封鎖。巴林的網友曾好幾天無法使用google earth 服務,而在摩洛哥則始終無法連入。 影片:Web2.0 言論審查示意圖 面對世界各地封鎖過濾web 2.0的處置,公民社會也掀起各類反制網路過濾的行動。幾乎每一個發生網路控管的國家,就會有另一股由公民發起的反對言論審查運動。除了抗議行動,當地的 積極份子不斷地找出逃避網路封鎖的方法,努力維護網路的自由開放,跨越語言和文化種種限制,以求與更多人互動溝通。 為了顯示出國家控制與爭取言論自由團體之間的爭鬥,我利用Google 地圖的互動混搭工具,建立了“Access Denied Map”(被封鎖地區圖),標示各類網路服務資源被封鎖的情況。網路地圖上的每一個標記顯示某國重要網站服務被禁用的情況。只要擊點小標記,就可自動打開一個有文字、圖片或影象的說明網頁,具體描述了當地網路言控的情況以及如何克服網路封鎖的對策。 這份地圖並不是全部被封鎖網站的索引整理,而是針對web 2.0 部份的綜覽。這個計畫將追查探究各地反對言論控制團體如何協力地捍衛使用網路的權力。 這個地圖會試圖把脈絡與社會情境作個交待,並持續關注二個領域: web2.0 網站遭打壓的情況(如影片、照片分享網站,Youtube、Flickr、Dailymotion;部落格供應平台 Blogspot, Livejournal, Typepad,Wordpress;社群網站 Facebook,...

巴西:黑色驕傲與種族主義辯述

  18 十一月 2007

1550年至1888年間,至少3百萬名非洲人在殘酷的奴隸販賣中被運送至巴西,這幾乎是被送到南美洲所有奴隸數量的一半。他們當中有大部分來自於安哥拉與莫三比克,再來是非洲的葡萄牙殖民地,成為巴西東北方蔗園的強制性勞工。 在奴役的年代裏,數千位奴隸想盡辦法逃離並組成了解放社區quilombos。其中最有名的是在 Alagoas 由Zumbi所領導的Quilombo dos Palmares。Zumbi成為對抗殖民武力攻擊的阻力象徵。Zumbi在1695年被殺死,而其逝世的日子--11月20日,成為全國持續對抗歧視的紀念日。

孟加拉:颶風 Sidr 與災後餘生

  18 十一月 2007

Sidr 是一個四級(譯註:此處分級方式使用的是iSaffir-Simpson分級法,詳情請見Wikipedia上的解釋)的颶風 (比 卡崔娜颶風Katrina還致命) ,從週二下午5:30到週五早上,以每小時最高達240公里(相當於150哩)的風速猛撲孟加拉南岸。現在它已經減弱成為一個熱帶風暴,並且掃過整個孟加拉,從東北部進入印度。 數十萬民眾因為當地的早期預警系統得以及時疏散 (用麥克風宣導和收音機廣播等),機場暫停起降,海港停止作業。颶風阻斷了全國的通訊和電力供應,大部份沿岸地區整個晚上停電。首都達卡也因為暴雨淹沒了 街道和導致電力和通訊中斷,狂風把廣告看板吹到半空中。建築物和屋頂整夜因為猛烈的強風而搖晃,到了早上電力和自來水供應都中斷了。孟加拉的 BDNEWS24.com 全日不間斷地更新著這些消息。 孟加拉部落圈一直關注著颶風的動態,利用許多開放來源的衛星影像和追蹤站台。The 3rd World View 和 E-Bangladesh 一直更新著防颱訊息和颶風路徑。 The Uncultured Project 紀錄了目擊者在達卡的親身體驗: 「我覺得這簡直就是電影的情節。我坐在車裡,返家的路上,此時還有15分就半夜了。街上半個人都沒有,除了大雨打在路上、風的噪音和車子的引擎聲之外,什 麼都聽不到。一片漆黑 – 每棟房屋、公寓、和你視線所及的建築物都停電了。然後 – 突然 – 一陣白光和咆哮般的巨響閃過車旁 – 就在我車子的外面。我的車窗接著籠罩在爆炸光芒的洗禮之中。 我並沒有身處險境,這只不過是一場變壓器爆炸。然而在孟加拉的這些日子以來,我第一次感到害怕…」 Toufiq 在孟加拉的吉大港寫道: 孟加拉時間淩晨1點29分(+6 GMT)。電力剛剛中斷,外頭正下著大雨,伴隨著陣陣強風。我仍然醒著,面對著未知的危險。有誰知道這氣旋何時會通過吉大港,還是它已經在吉大港了? Tanvir 也有更新 [bn]: 孟加拉時間早上 3 點(+6 GMT):暴風已經通過巴日紹( Barishal),強度仍然維持在三級颶風。預計在十二小時後會減弱成一級。 37年前,「Bhola 氣旋」 重創了孟加拉(當時仍是東巴基斯坦),是歷史上最致命的熱帶氣旋,也是近代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死亡人數估計從30萬到50萬左右,暴風雨湧進這個海平面以下的國家,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的早期預警系統。 之後1991年的氣旋奪走了14萬條生命,時代雜誌的 James Wal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