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 2007

報導 關於 Film 電影 來自 三月, 2007

玻利維亞:部落客監督媒體

  30 三月 2007

校對:PipperL 與玻利維亞其他傳播媒介相比,部落格尚未成為人民最主要的資訊來源,多數民眾仍透過電視得知新聞與時事,Rodrige Serrate於是成立了部落格La TeVelisión[ES],目的是如同他副標題所寫的「為了我們所應得的好電視」。其中對於當地電視現況有眾多批評與觀察,且不偏袒政治光譜上的任何一方。 先前一篇全球之聲的報導指出,部落客不滿國營電視台更換象徵國旗的三色台徽,認為新標誌相當近似於代表原住民的旗幟,無法廣納全國人民,Serrate也寫下後續報導,他後來很快發現電視台懸崖勒馬,起用形同玻利維亞三色國旗的新標誌,他一方面讚許這項決定,另一方面覺得布景、麥克風牌等物品又得全部換新,實在很浪費。 在最新的文章裡,Serrate截取 Sitel電視台的部分新聞播出畫面,這則消息有關執政黨內的貪污爭議,電視台在新聞報導之外,還搭配一張描繪總統莫拉列斯(Evo Morales)發怒的諷刺漫畫,主播當時則說:「這就是我國總統面對貪腐案件的模樣…」。Serrate的文章標題為「這算新聞嗎?」,認為正經的新聞頻道不該如此製作節目: 許多新聞系畢業生都無法如願進入媒體工作,要進電視台尤其困難,但現在電視台應淘汰舊有不適任的員工,讓有想法、受過良好訓練的新人出頭,Sitel 應將表現平平的新聞團隊全數撤換,電視台老闆也應對頻道表現更為謹慎小心。 在電影方面,部落格 Diseccionando a la Musa Perdida[ES]的 Luis Rodríguez針對新片《安地斯山不信上帝》,提出他個人的評析,這部片時空背景訂在廿世紀初,雖然製作與音效質素俱佳,但他走出電影院時相當不悅,對於劇本與演員很有意見: 電影裡那位原住民女子說話像是肥皂劇女演員,我並不討厭電視台的大型肥皂劇,但這名演員所表現出的模樣,卻像個很典型、殘忍與邪惡的繼母,一心覬覦著丈夫的財產,只會用防衛的語氣大吼大叫,從頭到尾只有一種情緒,而且原住民女子也不該出現那樣的動作或語調,我覺得一九二零年代原住民應該沒看過什麼肥皂劇吧。 去年今日 El Forastero的Miguel Esquirol客座寫了篇有關「五弦吉他(charango)爭議」的文章(註:樂器圖片請見此),起因是智利總統巴切列特(Michelle Bachelet)將五弦吉他做為禮物,贈送給樂團 U2主唱波諾(Bono)時,將其稱之為智利傳統樂器。這使得許多玻利維亞人大表不滿,認為那應是玻國傳統樂器。不過後來首都拉巴斯的詭異爆炸案很快便蓋過上述消息,由於炸彈客背景相當奇怪,使許多部落客議論紛紛。

伊朗:對民眾而言,《三百壯士》不只是電影

  29 三月 2007

譯者:Nausicaa 校對:twmax 由Project 300的Afshin Sabouki 所作的一張卡通圖片,回應《三百壯士》這部電影 根據Frank Miller的漫畫改編而成的電影《三百壯士:斯巴達的逆襲》不但票房成績亮眼,還成為伊朗媒體間的熱門話題。在Zack Snyder執導的片裡,三百位斯巴達武士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以抵抗波斯王Xerxes 和他的百萬大軍。 許多伊朗人對這部電影感到非常憤怒。日報Ayande No指出,這部片「要告訴人們,現在成了邪惡軸心的伊朗,一直都是罪惡的根源,而且現代伊朗人的祖先,就像在電影裡看到的那樣,是既醜陋、愚笨且野蠻的謀殺者。」製片商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旋即澄清,強調這是部「以歷史事件做為藍本的虛構作品」。 伊朗的部落客們對於這部電影則有不同的反應。 憤怒與希望 Lego Fish製作了一個名為「Project 300」(300指電影名稱)的googel炸彈(Google bomb),導引在線上搜尋這部電影資訊的人們到一個有各種以「古代波斯」作為主題之藝術品的網站。他說可以「藉這波電影風潮,把真正的訊息傳達出去,也就是,伊朗人並非片中所描述的那樣。」 Lego Fish表示,Project 300並不像有些人所猜想的,是拿來報復和做為對抗的。它是通力合作下的成果,目的在於展現波斯人不為人知、且在現今媒體上缺乏能見度的藝術面。 部落客The Spirit of Man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來看待斯巴達社會的整體,他認為「斯巴達過去二十個世紀以來,一直都是個極權主義和貴族統治的社會,甚至是早在這兩個名詞發明之前。」他補充道:「《三百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絕不是我會想花錢去看的電影,而我也建議其他人不要把辛苦掙得的血汗錢花在那上面。」 Mohammad Ali Abtahi認為好萊塢製造了這部電影來侮辱伊朗的歷史。他說這也許是對各種伊朗領導人的聲明所做出的回應,例如Ahmadinejad先前反對大屠殺的發言。Abtahi 還說「但這部電影對於知道伊朗真正歷史的人們來說,不會有任何影響。」 Kourosh Ziabari 則希望這部電影能有更正確的歷史描述: 我只想知道,如果所有的導演、製片、作者和藝術家不故意去抹滅整個歷史事實,不要只截取其中他們想要的部份,那電影將變得怎樣? 如果它可以描繪出真實且具可信度的波希溫泉關戰役,我想知道這部電影《三百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可以造成什麼影響。 庸人自擾 部落客Parsanevesht表示,雖然這部電影賦與伊朗人負面形象,但並不侮辱人。他想問為什麼人們會有如此情緒化的反應?為什麼不在電影上映的三天前就發起Google Bomb和請願的活動? 真的看過這部電影的部落客Pouya寫道: 我可以了解為何許多伊朗人會被這部片給激怒。這是部具種族歧視的電影,藉由把古伊朗描述成一個暴虐、充滿性別歧視和奴隸的掠奪者帝國,來侮蔑伊朗歷史。然而,電影的這種呈現卻只是一個來自歷史事件的虛構描繪罷了。 真實世界的情況又是如何? 部落客Iranian Truth懷疑這些因電影而起的抗議,是否能將焦點放到其它更需要關注的地方: 有許多更重要且重大的議題仍存在於伊朗,例如,一場即有可能發生,且牽動數千人性命的戰爭、女權主義者遭劫持、伊朗和美國持續對人權的剝奪等,然而許多伊朗人只將憤怒的焦點放在電影上,這是多麼令人沮喪的一件事。 這位部落客進一步在伊朗人簽署的不同請願書中進行有趣的比較: 只有293人請願,要求釋放伊朗政治犯,4083人要求釋放那些近來被囚禁在伊朗的女權主義者,5108人致力於將Ahmed Batebi從囚禁、虐待及死亡中解救出來,當然也有6153人非常介意這部取材自漫畫書的電影是如何地貶低身為伊朗人的驕傲。 Majid Zohari 則認為希臘對古波斯的尊敬遠比伊朗對伊朗歷史的尊敬來的重要。他反問,誰才是真正侮辱伊朗國家自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