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 2007

報導 關於 Health 衛生 來自 八月, 2007

孟加拉:洪災過後

  24 八月 2007

圖說:孟加拉洪水區域的衛星照片,2007年8月3日攝影,由Cegisbd提供。 今年水災在孟加拉已造成587人死亡,多數地區的洪水均已退去,但許多地區又見新一波洪水,讓民眾無法返回家園。 各位能否想像水災的景況?屋舍隱沒在水中、船隻擱淺在高速公路上、人們在水裡受苦,知名攝影記者兼部落客Shahidul Alam用影像記錄孟加拉民眾所受的影響,他指出: 水患又來了,那原是自然農業循環的一部分,水灌溉大地、滋潤表土與沖走有毒物,但由於山區濫墾濫伐、大興土木,領導人又未多關心,使降水成為災害,水源變成怒濤。 社會各層面均有援救水患災民活動,許多受薪階級捐出一日所得給臨時政府領袖基金,部落客也不落人後,發起募款活動,包括: Drishtipat 遠居加拿大的部落客Mikey Leung。 「孟加拉地產更新」部落格列出其他募款活動,但「孟加拉企業部落格」則批評部分企業利用募款提高知名度,例如「每售出一包水泥,Taka(企業名)就捐出一元給水災救助基金」,顯然別有用心,該部落格也認為預防勝於補救: 我確定未來幾天內,孟加拉一定會有公關公司善用這次水災「活動」,舉行慈善演唱會、時尚秀、晚宴等,以協助當地貧民與災民,我懷疑這些突然冒出的眾多公關公司,為什麼不在平時到鄉村或其他城市舉行衛生安全活動?沒有大水的時候,他們的慈善心腸在哪裡? 災後 水災首先便讓人們無家可歸,但洪水退去後,也隨即會帶來諸多危險,「尋常百姓」便提及痢疾威脅與預防之道。 他也列出政府應採取的步驟,以處理如何安置災民的問題。 攝影部落格Ershad Ahmed,透過照片讓我們看到首都達卡大水消退的情況。 原文作者:Rezwan 校對:FoolFitz

肯亞:非洲氣候變遷,肯亞當地及海外人士發聲

  21 八月 2007

英國知名週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與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等新聞媒體,向來不斷關注非洲氣候變遷議題,而在筆者環境系列文章中,首篇文章匯集了兩股聲音,一為非洲當地的部落格肯亞環境及政治新聞部落格(Kenvironews),二是美國丹佛市的醫師Pius Kamau。這些聲音引領我們了解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尤其是肯亞,氣候變遷已開始影響當地民眾健康以及農耕。 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瘧疾案例遽增,肯亞環境與政治新聞部落格現正辯論此現象是否與當地年均溫升高有關。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於2001年發表第三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內容特別關注高地區域的瘧疾情況。該報告指出,蚊蚋生命週期短暫但強韌,又為瘧原蟲寄生宿主, 「只要環境溫度微幅上升,原先常年涼爽區域就會爆發瘧疾危機」,「未來氣候變遷可能加劇東非等高地瘧疾威脅」。 「高地瘧疾」已在非洲多國蔓延,儼然已成為氣候變遷及衛生辯論中的關注議題。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評估報告近一步表示,「由於瘧疾過去傳播的資訊不足,因此無法判定地球暖化是否與近來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及衣索比亞等高地國家瘧疾疫情升高有關。」 來自奈洛比基貝拉(Kibera)貧民區(如圖)的多名醫生就瘧疾議題提出寶貴意見,以社會文化及社會底層觀點來解析問題,彙整如下。 無論疫情原因或科學證據如何,基貝拉貧民區的醫療人員正與瘧疾抗戰,當地Ushirika診所主管George Gecheo說:「瘧疾是我們面對的主要疾病。」Senye診所位於貧民區的Soweto市場,該診所護士Dorah Nyanja也表示:「我每天照顧的瘧疾病患比其他病症病人多。」 該文末處還提到肯亞衛生署如何防治瘧疾。 現居丹佛的肯亞籍Pius Kamau醫師,日前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晨間節目訪問,他在節目中評論氣候變遷對肯亞家中咖啡園的影響,有興趣人士可連結至該評論錄音-肯亞旱災,農田遭殃。 Pius Kamau醫師在節目中評論表示,已發展國家民眾生活習慣 (例如購買星巴克咖啡及高耗油休旅車)所造成的環境變遷,正逐漸危害他肯亞家人的咖啡園生計,彼此關聯可謂休戚與共,另外此篇評論還檢視了身處已開發國家 的肯亞人所製造的碳排放量及其對原鄉的影響,他認為海外肯亞民眾必須設法節約且減少自身碳足跡。 原文作者:Juliana Rotich 校對:Leonard

蘇丹:在「後伊斯蘭」時期對抗愛滋

  17 八月 2007

來自突尼西亞Djerba的部落客Zizou,在蘇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的衛生愛滋防治部工作。蘇丹不像北邊的鄰居--埃及,愈來愈能夠接受現代觀念的蘇丹,已經進入了「後伊斯蘭」時代。 Zizou提供了一個一張照片作為證據:他的一位同事圍著面紗(Niqab),讀著一篇關於俄國同志的學術論文。 「我同事對弱勢族群很有興趣,尤其是同性戀者。她甚至進行了一項研究,共訪問超過100位男女同志,同時她仍戴著面紗。」。 如果要說明蘇丹的「後伊斯蘭」時期,再也沒有比這個女孩更好的例子了。當北方的阿拉伯鄰居們仍越來越陶醉於伊斯蘭政治的時候,蘇丹已經走過了它的伊斯蘭時期。沒有人想念那段時期。對我周遭的人們來說,那段時期沒有帶來任何東西,只有不好的回憶。 當時蘇丹人相信伊斯蘭教條的施行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但這項政策的施行結果令許多人失望,而且許多人的生活卻變得比以往更差。多年來,大多數蘇丹人對開放的風潮十分歡迎。 Zizou很快地指出,儘管某些地方抱持自由主義,蘇丹社會仍然是非常保守的,而這使得愛滋防治計畫遇到挑戰。他說:「開放,沒問題!但不能太多…你不可能從倡導禁慾一下子跳到推行保險套。」 但是他從餘燼中的閃閃火光得到希望,就像他那戴著面紗的同事。這位同事還說,如果蘇丹通過了法國風格的法律,她就再也不戴面紗。 原文作者:Jennifer Brea 譯者:heee 校對:FoolFitz

馬爾地夫:戀童癖者的秘密天堂

  15 八月 2007

面對馬爾地夫國內兒童性侵犯案件如此頻繁,政府卻缺乏處理此項議題的實際行動,讓當地部落客感到非常憤怒。 近來新聞報導指出,四名強暴犯在法院獲得輕判,因為法官認定被害人遭強暴當時並未高聲尖叫,等於同意加害人侵犯,這幾個人更能自由前往其他島嶼繼續其惡行。另一起案件中,一名高中女孩指控數學老師在個別教學時對她性騷擾,然而校方卻刻意淡化處理此事,政府更允許該名外籍教師於調查開始前出 境。 還有一起事件裡,離島Goidhoo有數名女孩指控當地的伊瑪目(Imam,伊斯蘭教長),指稱他在教授可蘭經教義時猥褻她們,然後經過短暫調查後,該名伊瑪目卻又能重回原社區。 部落格「馬爾地夫衛生」在此有些討論: 一樣的事情又來了,他們從前姑息此事,所以一再重演,這次法官竟認為,這名12歲小女孩「同意」與天殺的強暴犯發生性關係,她沒有喊叫不等於同意,這真是他╳的荒謬,我很火大,12歲小女孩一定是嚇得無法出聲。 他認為馬爾地夫政府選擇沉默,以罔顧生命的方式處理孩童性侵害議題。 Jaa的部落格裡抨擊法官竟認為受害女孩同意犯行。 我瀏覽過馬爾地夫最近的新聞,其中最讓我憤怒者,莫過於4名持斧男子輪暴一名12歲女孩的官司判決。 部落格「馬爾地夫今日」有篇文章題為「戀童癖者天堂」,其中回顧當地兒童性侵害歷史,並認為政府向來未彰顯正義,總是縱容戀童癖者。 他也批評馬爾地夫獨裁總統加堯姆(Maumoon Abdul Gayoom)處理相關問題態度軟弱。 馬爾地夫身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締約國,但國內兒童人權記錄奇差,總統加堯姆不僅公開支持加害人,他在任30年間,也未曾制定任何保護孩童免於性侵害的法律,造成國內戀童癖者犯案事件屢見不鮮。 今年所公布的調查結果,便突顯出兒童性侵害在馬爾地夫有多麼嚴重,根據報告指出,現年15歲至49歲的女性中,每三人便有一人曾遭受肢體或性侵害;每六人便有一人在15歲前曾遭性侵害,由於調查對象僅限女性,社工人員認為實際數字可能更高,若將兩性都列入統計,馬爾地夫可能會在南 亞或甚全球兒童性侵害比率居冠。 然而面對調查結果,馬爾地夫負責保護兒童人權的部長迪迪(Aishath Mohamed Didi)卻刻意淡化處理,而且迪迪在加入內閣之前,還曾任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他向《小卡車新聞報》表示,從其他國家標準看來,馬爾地夫兒童性侵害數據便會下降許多。 眼見總統與部會首長袒護戀童癖者,馬爾地夫部落客未來挑戰相當艱鉅,不過至少在部落圈裡,戀童癖者之間的秘密已不再是秘密。 原文作者:Nihan Zafar 校對:FoolF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