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 2007

報導 關於 History 歷史 來自 五月, 2007

俄羅斯: 對葉爾欽逝世的更多看法

  31 五月 2007

作者:Veronica Khokhlova 校對:mountaineer 上一篇文章反映了在俄羅斯部落格圈關於葉爾欽的生涯和死後的一些看法,本篇主要是反映以英文寫作的非俄羅斯觀察者的看法。 在莫斯科的Rubashov在Darkness at Noon寫道關於他的俄羅斯寄宿家庭所感到的悲痛: […]我住的公寓裡情緒很沉重,就像我先前注意到的,我寄宿家庭的主人很顯然的還在舊有民主主義者的信念之中。他們曾和葉爾欽在 1991年8月一起到美國白宮,除了葉爾欽的一些瑕疵之外,他們至終信任他。我們才為紀念葉爾欽而舉杯,但明顯的一杯伏特加烈酒也不能撫平失去他的傷痛。 而有趣的是,當然,因為少數的俄羅斯人會對葉爾欽有如此高的敬意[…] Rubashov張貼了一篇歌頌葉爾欽,強調這位前總統引發歧見的傳奇: 1991年8月,你向他們(蘇聯共黨)表明,國家需要對人民做出回應,而蘇聯共黨有可能被擊敗。你向他們(蘇聯共黨)表明民主值得爭取因為民主有可能獲勝(註1)。 1993年十月,你向他們(國會)表明有些時候是可以使用鐵拳去維護「民主」。但你教那有自己意識形態和權力的繼任者去維護什麼? (註2) 在1996年7月,你向他們(人民)表明要不計代價的贏得選舉,即使如此會導致選舉缺少你曾爭取的民主理念。因為若是回到共產主義,是令人恐懼難以想像的。所以,以民主之名,民主卻遭到破壞[…] 史恩的俄羅斯部落格(Sean’s Russia Blog)的Sean Guillory列出葉爾欽將會被永遠記得的事蹟。這裡是其中之一 […] 葉爾欽將會被世人記得由於他向世界引薦普丁。事實上,普丁在於1999成為總理之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人物。普丁原本在俄羅斯寡頭政治圈被認為是能受他們 操控的官僚。但普丁並非如此,且今天的俄羅斯看起來是普丁致力於馴化寡頭政治。就這一點而言,今天的俄羅斯某種程度上還是在葉爾欽的掌握之下。 在一篇對Sean的文章的回應中,Rossijskaja Federazija的Heribert Schindler提供了對葉爾欽傳奇的德國觀點: […] 在德國,葉爾欽之所以被記得,很大部份的原因是一個特別的事件:西方集團軍隊的撤退,也就是二次大戰後俄羅斯在德國所遺留的軍隊。 此次撤軍行動是在軍事史上重要的一次軍隊和平轉移。雖然由於蘇聯在同一個時期瓦解而產生一些困難,但撤軍的行動還是按照計劃準時的進行到1994 […] 愛沙尼亞的Giustino在部落格Itching for Eestimaa上讚揚葉爾欽終止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占領: […]但在波羅的海問題之上,葉爾欽睿智的體認以及修正史達林在1940占波羅的海國家的錯誤,然後將俄羅斯斯軍隊撤出這些對其不造成威脅的國家。他可能曾是一個在外交場合出糗的可笑醉漢,但就波羅的海國家來看,他沒讓國家主義者的驕傲介入最終能使俄羅斯受益的正確決策。 據beatroot所說,許多波蘭人也傾向對葉爾欽有正面的回憶。這裡是其理由: […] 葉爾欽,第一位俄羅斯民選總統,於1999年除夕宣布退休時,並沒有多少人民支持他。一般俄羅斯民眾厭惡且鄙視他。在國際間,他像是個笑話,搖搖晃晃的醉漢形象在全球散播開來以及因為飲酒過量酒醉而不能出席與他國領袖的會談。 然而,對波蘭人而言,大多數則鄉愁似的回顧葉爾欽執政的年代。他終究還是終結共產主義的人。而且,這些人大概樂於見到俄羅斯國勢日漸式微的事實,這樣一來,對新的前共產國家波蘭的威脅會減少。 沉思者在俄羅斯沉思寫道,關於莫斯科在葉爾欽第二個總統任期之初: […]如果你可以記得1997選後的莫斯科,你不在這[…] (譯注:根據沈思者的文章,1996年大選結束葉爾欽連任後,1997年初,這位民主的奠基者實在是太受大家熱愛了,他的聲望達到悲慘地一位數的水 準,於是讓他簽署了浮士德般的協定與,尤其是 Khordokhovsky以及超級自由的民主黨人、暱稱是「成噸現金」的 Anatoly “tons of cash” Chubais。當經濟很有效地被抵押、完全是什麼也沒有,1997年7月3日變成了對葉爾欽夫人來說是一場夢靨,當其它的我們還有另外十三個月來搞爛我 們的肝、後悔之前賣掉的失敗。如果你還記得大選過後1997年的莫斯科,你一定不在這兒。) Copydude寫道,葉爾欽時代也終結了俄羅斯的新娘產業: 葉爾欽執政之下,不僅領導資金外移,也領導俄羅斯女性外移。90年代末期是俄羅斯新娘外移的全盛時期,每年都以倍數成長。如果俄羅斯的資金都在國外洗錢,那麼就留不住太多的俄羅斯女孩待在家。...

突尼西亞:部落客串連北非計畫

  24 五月 2007

作者:Samsoum 校對:Justin 大陷阱男孩是突尼西亞部落格圈的名人,向來以客觀而又擅於挖苦他人的文章聞名,近來提到北非聯盟的構想,以及該組織對區域全體人民有何利益,他進而呼籲突尼西亞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與利比亞的部落客,將6月1日訂為北非聯盟部落格日。 我完全支持他的想法與論述,他認為若領導人不重視結盟機會,我們北非人民就要團結起來,讓政府明白我們的渴望,而這也是我們在經濟上與歐盟競爭的機會。 以下為文章節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5000萬人死亡,歐盟經過50年的整合,忘卻過往敵我之間的戰爭與仇恨,而我們北非諸國過去5000萬年都互 為友邦,我們擁有5萬年的共同歷史、文明與文化,我們有500億種該團結的理由,但今日我們各自獨立已近50年,卻還是沒有共同鐡路運輸網絡、沒有相連的 高速公路、沒有一致的能源政策,我們甚至未曾共同舉辦賽車賽,老天爺呀,為什麼?為什麼? 根據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國家銀行的研究,由於北非各國經濟未整合,造成各國經濟成長損失1%至2%(其實是3%),例如突尼西亞今日的經濟成長率為5%,但原本應該是6%或7%,再加上1%的經濟成長等於創造10000個工作機會,顯然我們不能再忽視這個現象。 這讓我想到一項計畫,如果各位讀者與部落客能夠接受,將會帶來很大利益,我們何不從突尼西亞部落格圈發起一項行動,呼籲其他北非 民眾加入我們,透過部落格要求北非各國政府認真思索如何建立聯盟,並且揚棄無數阻礙結盟的愚蠢歧見與非理性念頭,至少讓掌權者知道,北非各國內人民已形成 如此共識,既然政壇人物只會說場面話,或許第一步就該從部落客開始。 「大陷阱男孩」也說,6月1日他將發表有關北非聯盟的文章。

日本: 和平憲法60周年

  22 五月 2007

作者: Chris Salzberg 校對: Leonard 5月3日,日本政府在一片爭辯及討論聲中慶祝行憲60週年,經歷一甲子歲月後,日本政府及民間正重新思考現行和平憲法的角色與內涵。隨著日本日漸揮軍海外,如支援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日本(純粹防衛)自衛隊(SDF,日文作Jieitai)的角色不斷遭到質疑,其海外及國內的活躍行動,均與非戰憲法第九條規定之精神背道而馳。 以下為日本憲法第九條主要內容: 第九條、第一款、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第二款、為達此目的,不保持陸海空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長期以來,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及現任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均支持修憲,但日本民眾則對修憲一事看法分歧。本月「每日新聞」(Mainichi shimbun)民調顯示,百分之51的受訪者贊成修憲,「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民調則更進一步指出:百分之49的受訪者希望憲法第九條維持現狀,百分之33則要求修憲,上週在東京(Tokyo)代代木公園(Yayogi Park)的憲法和平日遊行即可看出護憲勢力,據悉參加人數達萬人。 行憲紀念日後不久,日本國營電視台NHK在5月7日製播有關憲法沿革及修憲的電視節目,部落客對該節目的反應突顯日本民眾對該議題意見分歧。 部落客Tabibito寫道: NHK在5月7日製播「談論憲法第九項條文」電視節目,支持修憲的民眾在節目中說:「有些國家不吃對話這一套,第九項條文對這種 國家根本無能為力。」其他人則表示:「縱然日本不武裝也不參戰,也無法確保日本人民安全,若遭逢敵國攻擊,我們必須為保衛國民而戰。」另外,一名31歲飛 特族(freeter)男子認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修憲,而當他被問及修憲後是否願意從軍,他回答:「如果軍中待遇比我現在打工好,我或許願意。」由此可 見他並不瞭解參戰的意義。 支持修憲民眾認為,因為「有些國家不吃對話這一套」,所以軍事武力為必要手段,但其實武力談判無法解決問題。當初美國迫於情勢退出越戰,如今美國也無法撤離伊拉克,日後將越來越難脫身。 他們還認為,當敵國發動戰爭,日本必須要有軍隊保護國民,但現行憲法早已明文允許出於自衛的攻擊行為,大可不必因此修憲。 日本現行憲法規定不得以武力攻擊他國,但若日本遭受攻擊,則不在此限,可採取武力自衛,所以原則上雖不能主動出擊,但在他人挑釁的情況下仍可還擊。 若首相安倍晉三如願修憲,將來憲法第九條文就不只是反擊,而是先發制人。 另外,修憲也被視為是回應美國政府強硬的外交政策,基於美日軍事同盟關係,若美軍揮軍作戰,日本也得投入後方支援,無論是美軍或日本自衛隊,兩國都得在戰場拋頭顱灑熱血。 首相安倍晉三表示,綜觀日本對國際社會及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現行憲法已不符合時代潮流,不過許多國家倒是大力讚揚日本的這部和平憲法。(美國除外) 既然美日共同發動戰爭不可能帶來和平,那麼安倍政府如何才能維持自衛隊的編制規模?目前日本政府採用募兵制,但若真發生戰事,全民都將捲入戰爭。 日本的募兵制不足以維持自衛隊規模,將來勢必走向義務徵兵制,因此安倍晉三正透過教育體制,向國民灌輸義務徵兵觀念,此外,安倍晉三似乎也正考慮將愛國情操納入憲法,這不就是自衛隊邁向義務徵兵制的前置準備嗎?我認為政府將會以日本的國際貢獻作為催生新憲草案的理由。 我覺得我們不應將二戰遺緒留給下一代,各位覺得呢? 部落客minamikawa-taizo在其「何為和平憲法?」一文中表達不同意見: NHK電視台的「Today's Close-up」節目對日本憲法做了特別報導,由於工作關係,我只看到該節目前段,不過就算不必工作,我也不會看完。 該節目一開始便煞有其事地談論「和平憲法」,並提到憲法第九條文的非戰精神,後來又提到全球皆推崇日本憲法,還安插一段安倍晉三的演講,這就是電視台慣用的伎倆。 打從一開始,該節目即表明其反修憲立場,除了提到近來廣受討論的公投法,反對修憲的Inoue Hisashi先生還與現場年輕人辯論一番。 令我不滿的部份為何?首先是該節目使用的措詞──「和平憲法」。由於此憲法反對戰爭,所以顧名思義稱為和平憲法,但該節目藉此大做文章,在我看來,該節目言論似乎是在指控修憲派人士不要和平只要戰爭。 其實綜觀全球各國,和平憲法並不存在,不過各國卻都宣稱擁有和平憲法。 在理想情況下,「放棄開戰權」是為了保家衛國。 但就現實層面而言,若日本遭到攻擊,「放棄開戰權」其實就是「無條件投降」。 「修憲等同戰爭」,這種觀念十分短視近利,其實此事有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一方面可遵守憲法第九條文規定之精神,另一方面又可解決可能出現的戰爭危機。 日本國民當然有權修憲,何錯之有?若國民不能修改憲法,那日本不就形同法西斯主義國家? 日本民眾應先就修憲權取得共識,接著才討論修憲程序,那些反對公投、反對修憲人士的所作所為其實已經威脅到日本國民的生存權,我無法理解他們背後的動機。 最後,部落客Sira-san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國民普遍缺乏對「憲法」一詞的認知。 近來自首相安倍晉三起頭之後,修憲議題鬧的沸沸揚揚,報紙及電視民調均顯示修憲派及反修憲派出現明顯歧異,然而每當見到這些民調 結果,我不禁懷疑那些受訪者是否瞭解修憲議題,由於民眾大多對「憲法」相關議題不感興趣,所以我實在懷疑他們對憲法的理解程度……或者這類話題過於氾濫? 我非常想問!到底什麼是憲法?憲法跟普通法有何不同?我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回答這類簡單問題。那麼何謂憲法?憲法應為一套依據該國(日本)歷史、文 化、傳統等而制定的法律,並且是最高法源依據…等等,當然憲法還有許多種解釋。不過最簡易的答案應該是……「法律」是人民遵循的依據,而「憲法」則是保障 人民權益……這樣的回答可以吧?再補充一點,我認為「憲法」是用來保護人民免於政府及領導人一時的錯誤決策及獨裁專制,雖然國會可制定法律並提出憲法草...

黎巴嫩:春天、藝術和困境

  8 五月 2007

在黎巴嫩,正式的春天在三月二十一日開始。這就是為什麼三月二十一日會被定為母親節。部落客們傾向發表更多關於愛、自然以及陽光的文章,反映出大家歡樂的心情。甚至連政治文章也是些關於如何讓事情變得更好的計畫、策略或分析。照例,這只是篇集錦,在這篇集錦中,我已收集有關於這兩類的文章。外面有更多的文章,但礙於篇幅,無法悉數列出。 先從這些張貼去南黎巴嫩出遊照片的部落客們開始: McDara 發表了這篇關於他參訪南黎巴嫩的圖文。上面是其中之一張圖片。Adiamondinsunlight也去了南黎巴嫩旅行且帶回來一些照片,她把這些照片發表在她的部落格上。 「Adiamondinsunlight」談及以短裙為主題的文章,以反映出春天的心情和它的影響 , 春天瀰漫在黎巴嫩的空氣中,且在這穿衣樂趣的季節我的心也充滿了期望。在這個溫暖的幾個月裡,我幾乎都只穿裙子。我喜歡它們乾淨的線條和它垂下的樣子,當然還有在我走路時會發出的沙沙聲。在這裡,我也喜歡穿裙子因為它使我想起了另一個珍貴的約會用語 當她將春天與愛聯繫在一起時, 「Mirvat」也發表了這篇文章 當這金黃色的光溫柔地再次侵襲我們的生活。當這害羞的春天開始了對於夏天的期望、溫度、和樂趣,我週遭的人看起來就像在戀愛中。我也正陷入愛河中。 這春天的愛已經談的夠多了。來談談藝術吧!「Ibn Bint Jbeil」帶著我們在一篇文章中以一步一步的指導來帶我們接觸以下他所說的阿拉伯設計 阿拉伯設計是有關於調和,一致,不朽。也就是如同我的已故教授Dr. Gordon Bugbee常說的「一體就是細分」。但這也是關於某種天性及自然的美諷刺地藉由一種精美的、整齊的、幾何的美學來傳達。 假如你特別對一些有關於就嚴肅話題的長篇文章有興趣,接下來你也許可以看看「Marxist From Lebanon」,他正分析著黎巴嫩的種族困境 同時Angry Anarchist正在研究猶太復國主義的社會主義困境 到底Asterix、黎巴嫩人和政客間有什麼關係? 「Abu Ali」有答案: Asterix 類推持續地留存在許多黎巴嫩人的心中。 就是他們的派別使他們困擾和堅持抵抗其他的派別,就算他們不再視黎巴嫩人是那個堅持對抗阿拉伯的村民了(大部分的黎巴嫩人不再如此認為)。每一個派別都有他們自己的英雄們:對於許多的Maronites教徒,Samir Geagea就如同Asterix這位令人景仰的自由鬥士, 然後Patriarch Sfeir就像那位睿智的督伊德教僧侶Getafix。對於許多的什葉(Shi’a)教派的人,Hasan Nasrallah的人格特質融合了Asterix and Obelix這兩個角色(這也是為什麼他穿著黑色的大袍),然而在他3月20號的媒體記者會之後,Nabih Berri也許很快地會宣佈Shi’a Asterix的這個頭銜。 這就是這禮拜全部的相關文章。下禮拜再見,祝大家春天愉快。

俄羅斯:對葉爾欽逝世的看法

  5 五月 2007

校對:Leonard 俄羅斯第一位民選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 於今天(4月23日)逝世於莫斯科,享年76歲。 死訊公布後,俄羅斯部落格圈中湧進從「願他安息」到「咒罵」的大量回應。 以下只是從LiveJournal用戶dolboeb (Anton Nossik)所寫文章回應中,所摘錄出的一小部份: aristo_big:十年前,這則新聞應該會讓我很高興 emailya:真可憐!不管他被如何責難,每個人因他的政策而得到了自由 aristo_big:然而...他們有了一個「真正的繼承者」,忘掉自由的繼承人:)(意指現任總統普丁, Vladimir Putin,他曾是蘇聯時代秘密警察頭子) […] emailya:葉爾欽是個有趣的人,當他取笑他自己的時候,他才不在乎別的。普丁就很嚇人,而且抹去了笑聲和打油詩。然後你可以看到這樣一來的結果 daunit:是的,我們只得到了政治混亂而不是自由。人們不需動手在極權主義廢墟中打造無政府狀態,因為一切會自然生成,這些年來,我們不清楚人們是如何將某人誤認為另一人。九零年代我們的自由在惡棍手下,現在自由在官僚和警察手中;很可惜葉爾欽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因為鮑裡斯•別列佐夫斯基(Berezovsky,註1)、阿布拉莫維奇(Abramovich)和1998年的經濟危機入獄 […] lapkis:願他安息 mr_quietest:願他安息 […] kashtan123:這個國家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完全理解葉爾欽所成就的。他埋葬了蘇聯帝國,埋葬了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者陣營,埋葬了蘇聯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CPSU),將帶領蘇聯成為新的國家-俄羅斯。而完成這些,只流了一點血,且沒有發生內戰。他讓這個世界擺脫了冷戰。的確,他犯了些錯,但也有許多是聖人的時候。他的腦袋不像當下的那個秘密警察(chekist)一樣沒用。永遠的懷念他。 m_darklighter:自掘墳墓者開始著手自己的墳墓了: ) chelobitnik:少量的流血? […] 車臣 (Chechnya)的戰爭和葉爾欽執政有直接的關係。國營事業私有化的不法過程和其後果是葉爾欽不可思議愚蠢的結果。還有更多的。[…] […] 100rm:因為一些理由…我為他感到遺憾…我個人對他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時代過去了 LiveJournal用戶drugoi (Rustem Adagamov)張貼了不同時期葉爾欽的照片,而這些照片也已收到三頁的回應。以下是從中選出的一些看法: dostacha:有些人是真心的感到遺憾,有些則表示唾棄。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時代過去了。 […] tonya_monya:看著這些照片,我對葉爾欽感到遺憾,看著他就像個普通人一樣,有家庭、孫子…他喜歡打網球(看他為俄羅斯網球選手加油喝采很有趣),而他的政治活動在這幾年漸漸的從人們的記憶中被抹去。 gordita_rusa:你忘了他的政治活動!!!那些被他送去車臣打仗的人們呢?你記得嗎?還有全世界的人怎樣取笑他在德國記念俄羅斯軍隊撤軍的嚴肅外交活動上喝醉即興指揮?還有那些讓國家處於被恥笑狀態的事,都從你的記憶中抹去了嗎?還有那些陷於飢餓的退休人士?還有坦克車向合法的國會開火?還有俄羅斯失敗的國際政治? […] zvetaeva_41:我正在想,誰可以取代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 (Felix Dzerzhinsky)在KGB總部(Lubyanka)的紀念碑?葉爾欽值得 prelate:我同意 voutsen_cv:請不要豎立任何紀念碑,現在已經有夠多紀念碑了 jenyay:為了歷史的目的豎立紀念碑沒什麼問題,但別在KGB總部。那會像是葉爾欽推翻了捷爾任斯基,而他自己掘起。 註1.鮑裡斯•別列佐夫斯基和葉爾欽過從甚密的政治連帶使其在商業上取得優勢。他在利用本身在媒體的所有權上占有優勢支持葉爾欽,在葉爾欽1996年競選連任時成為重要的支持之一。但他和葉爾欽繼任者普丁在車臣問題上意見相左,為避免政治迫害,後來流亡英國,現定居於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