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關於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國際關係 來自 八月, 2007
伊朗:政府慶祝記者節
儘管有許多記者遭到拘補以及報刊被查禁,伊朗政府在8月8日這天慶祝記者節。總統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說道:「記者的工作和先知(prophets)的本質是相同的:告知」。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指出,在這些「先知」當中,至少有9位目前身陷囹圄。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健康狀況不佳,也無法和律師接觸。 許多部落客和記者分享他們對記者節的看法,以及記者所面臨在工作上的困境。 Heidar Rezai發表了一張幾乎沒有聽眾的禮堂照片,當時伊朗總統內賈德原本要為記者發表演說。這位部落客說[Fa/波斯語],總統後來取消了這場演說,據指出是因為空盪盪的禮堂;他也指出演說的時間點並不恰當,因為許多記者還在工作中。 遮掩脖子和腿 Khabarnagar No (波斯語,「新進記者」之意)描述了記者在伊朗的工作情況,以及他們多麼地草木皆兵。這位部落客說道[Fa],: 我想寫,但我擔心我所寫的會被當局視為有冒犯之意。我說了我不是寫關於政治、Orange或是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s), 我只是寫關於科技和科學而已。他們(指當局)說要小心,不要批評伊朗電信的私有化、行動電話的過濾或是科學教育,除此之外寫什麼都可以。當我為我的文章選 擇了一個標題,我得要注意這個標題是否會激怒當局。如果我想發表一張照片,我應該要遮掩照片中外國女性的脖子,為照片加上裙子或褲子以遮蓋她的腿…當我訪問某個人,我應該問受訪者的個人生活以確認他/她不去夜店不喝香檳…為了這些原因,記者在伊朗的生活十分不易。你不能對你的生活有所計劃,而且, 當你的報刊遭查禁而被迫關閉,你無法支付生活之所需。你應該要小心不要出國參加研討會/記者會,因為會被控間諜罪。 雙重標準 Akbar Montakhabi為最近被查禁的Ham Mihan報工作,他對記者節感到心煩,他說[Fa]: 為什麼你傳簡訊向我們祝賀記者節?也許因為這個國家大部份的獨立記者處於失業的狀態?為什麼現在獨立報刊只要犯一小點錯,就將之以嚴重的事加以指控?我想我們應該把記者節從我們的議題中省略,因為記者一點也不受到尊重。 這位部落客過去為25家報刊工作,他說在伊朗的司法部門有著雙重標準,因為在官方報刊被視為「小錯誤」的,在改革報刊則被指為意圖顛覆政府。 只是甜言蜜語 Mojadleh說,他的部落格首要是向人們告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建國者與烈士何梅尼(Khomeini)的價值觀,他也批評[Fa]最近總統內賈德和一些記者的會面。這位部落客說,與會的記者只是拍總統的馬屁、讚揚總統的作為和外交之行。Mojadeleh補充說,受邀參加這次會面,沒有半個是在媒體上批評內賈德的人。 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s)、恐怖主義和中情局(CIA) 許多伊朗部落客談論著,最近美國準備將伊朗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s)列為「國外恐怖份子實體」(foreign...
蘇丹:部落客憑弔政治先烈
本周蘇丹部落格圈有兩項重要議題:一為已故政界人物,蘇丹前任副總統加朗(JohnGarang)博士,再來則是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決議,同意維和部隊進駐達佛。 Sudanese Returnee在部落格中稱許加朗博士: 已故加朗博士也許是蘇丹史上最偉大的政壇人士,他篤信基督,來自蘇丹南部的丁卡族(Dinka),對蘇丹社會問題有不同見解,自有一套真知灼見。 Black Kush也在個人文章 中稱許加朗博士: 前任副總統加朗博士是一名自由鬥士,兩年前搭乘直升機於蘇丹南部叢林失事,不幸身亡,當時蘇丹民眾點蠟燭、獻花圈以紀念加朗博士,並發動支持蘇丹和平計畫,但當初和平的願望正逐漸走向絕望。 Black Kush另外發表一篇文章,內容關於近日蘇丹接受聯合國決議,同意維和部隊進駐達佛: 蘇丹成功發動外交政變,終於同意聯合部隊進駐達佛。聯合國非洲聯盟達佛任務團(UNAMID)將接管達佛維和任務:此任務團將以非洲聯盟為主要武力,不受聯合國第七憲章所轄,不要求叛軍解除武裝,不以制裁作為威脅。電台廣播說,此次聯合國第1769號決議文是經過通盤考量決定。 Kizzie如實描繪出蘇丹民眾的自卑情結: 我們不斷自輕,討厭自己,盼望成為他者,認為他人比自己優越,自己較次等,我們必須將自己從精神奴役解放! 蘇丹女孩總希望能有白皙皮膚,夢想嫁入豪門,她們覺得白就是美(他國女性亦如此!) Kizzie的另一篇文章則指出阿拉伯世界對達佛報導嚴重不足,文中提及的阿拉伯人Nabil Kassem,拍了一部達佛紀錄片,名為馬背上的聖戰士。 The Sudanese Thinker則運用SWOT分析,粗略審視蘇丹。 一名蘇丹南部醫生Konyokonyo寫出當地酗酒問題: 數天前,我隔壁鄰居被發現陳屍家中,死者友人表示他夜夜酗酒,上週又有另一個傢伙被送進我的診所,病入膏肓,檢查結果發現有肝衰竭跡象,他也長期酗酒。 類似的故事不斷在祖巴(Juba)鎮上演,結局也都大同小異,例如多人被發現陳屍樹底,而如今情勢愈趨嚴重,但鎮民明瞭當地酗酒問題嚴重,但並未思考解決之道。不幸的是,民眾竟開始在上班時間,就在辦公室裡喝了起來。 最後,旅居阿曼的蘇丹人Amjad再度發表了一篇電影評論: 昨晚我終於有機會跟朋友一起看電影版辛普森家庭。 …總之,電影很好看,但如果你還沒看過,我會建議等到DVD發行後再租來看,儘管電影值得一看,但還沒好看到非得上電影院不可。 原文作者:Drima 校對:Leonard
伊朗:政府持續向媒體施壓
伊朗政府上週加強對媒體施壓,親改革派的期刊《同胞》(Ham Mihan)於7月3日遭到查禁。 伊朗勞工新聞通訊社 Ilna 因報導罷工與大學校園中的動盪情勢,也遭暫時關閉,主管亦因此辭職。 許多部落客論及與日俱增的國家檢查,有些曾為《同胞》撰稿的記者也抒發感受。 意料之中的痛苦 Jomhour很遺憾[Fa]今後見不到《同胞》,在伊朗政府一聲令下,這份完善、包容、勇於批判政府的刊物就此消失。 Hanif提到[Fa]伊朗媒體不斷遭到關閉,認為伊朗人應早就習以為常,但聽到《同胞》遭禁時,我們還是很意料。 Ghomaar表示[Fa],任何期刊在伊朗能撐過一年都算奇蹟,禁刊相當平常,他也提醒Ilna通訊社持續面臨壓力,管理階層遭替換,可能也會關閉。 為《同胞》撰稿的記者Maryam Sheybani說[Fa],實在很不願與這本期刊告別,雖然只有43期,但一直努力與眾不同,也正因為不同於眾多刊物,所以當局無法忍受,非得查禁不可。 改賣香菸吧 Varesh語帶諷刺地表示[Fa],書報攤乾脆不賣雜誌,全部改賣香菸好了,反正鼓勵人抽菸不會遭罰。 Sanjaghak指出[Fa],政府關閉一家刊物後,隔天好像沒事一樣,他自問為何學新聞?若是個人興趣無妨,但恐怕很難做為職業。 Mahjad刊登[Fa]數家遭禁刊物的照片,他認為政府企圖將知名記者逼離媒體,因為政府厭惡所有會思考或刺激他人思考的人。 他人對伊朗的認識為何? 因為網路封鎖與審查,使伊朗民眾難以獲得部分資訊,不過從西方媒體上,西方民眾似乎也只能得知伊朗的片段消息,有些部落客希望建立跨越資訊落差的橋樑。 部落格「伊朗觀點」指出,當西方人得知她來自伊朗後,問她的第一個問題是: 政治情勢有機會改變嗎? – 伊朗隨時都在變化,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變,不過一切都不明朗,這個政權似乎覺得如果要繼續下去,唯一方法便是禁止年輕男女在公共場合接觸、女性只能穿著 黑色服裝、男性不准抹髮膠等…我或許有點太誇張了,這樣說似乎有些離譜,但有時確實令人感覺如此。 多數人似乎不想再來一次革命,…他們希望一切能夠慢慢地愈變愈好,而非愈變愈糟。 能相信美國嗎? Anthony Loewstein是位作家兼部落客,最近前往伊朗,想要了解當地人民對各項議題的觀點,他在部落格裡寫道: 伊朗人對美國政府及其意圖,看法都一致地相當負面。許多記者、編輯與部落客甚至都明白表示,害怕美國攻擊伊朗核子設施。知名女性記者兼部落客 Azadeh Akbari...
伊朗:伊朗社會中心的一瞥
Christian Alexander是一位美國的部落客,他以伊朗部落格為題,撰寫了他的學士論文。在這篇專訪中,他和我們分享了對伊朗部落格的意見。他同時也是Sounds Iranian部落格的撰稿人,在這個部落格中,一些研究者交流他們對伊朗部落格研究的想法。 問:請簡介你自己並告訴我們關於你對部落格的興趣以及你對伊朗部落格感興趣的地方? 我對部落格的興趣是有點意外。我一直對科技很感興趣,特別是網路。網路定義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科技,它是一個革命性的發明,對人類文明有驚人的影響。 在大學時,我決定將畢業論文結合自身對科技的興趣、以及科技對社會之影響,主要的研究範圍為殖民以及後殖民的非西方歷史。我的指導老師,是一位對19世紀伊朗和中東歷史的專家,他建議我深入調查近來很活躍的伊朗部落格。 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在研究伊朗的部落格以及其相關文獻。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我對伊朗社會和文化的興趣。我上了波斯語課程,也開始以自已的網摘部落格追蹤連結伊朗部落格圈。 從我繳交論文後的一年多,我繼續的透過新聞、部落格,以及在我研究期間累積的其它來源,追蹤伊朗的消息。我積極地期待將我的部落格研究擴大至包括其它國家和區域,以分享伊朗研究的議題(像是接近性、進步性等等),我維持著對伊朗部落格圈的熱忱。 從計程車文化到核子危機 問:你認為伊朗部落格可以提供我們不能在大眾媒體找到的伊朗印象嗎?能舉個例子嗎? 我肯定地認為,特別在伊朗,部落格提供了一個平易近人的另類觀點,而通常和在美國的傳統媒體所提供給我們的,有相當大的歧異。對我而言,這是伊朗部落格斯坦(Weblogestan)做出最重要的貢獻。 註:Weblogestan為一網路俚語,表示波斯語部落圈「國度」。以上解釋引自這裡。 在我的研究中,最有趣及令人興奮的發現之一是伊朗部落格圈的觀點。這觀點奇妙的混合他們世界的親密和陌生,提供了一個比傳統媒體更為複雜、微妙且有同理心的伊朗圖像。 事實是,我接觸到的這群人給我重要的活力感(empowerment)。從伊朗的「計程車言談」的觀點( View From Iran’s “Taxi Talk”)學習計程車文化的複雜或是從Mr. Behi學習到關於日常街頭生活,都給了我對伊朗社會中心的一瞥,那是傳統媒體所遺漏的故事。每天關於伊朗-美美的核子危機的報導以及伊朗人在伊拉克的牽連(伊朗和伊拉克二國毗鄰,從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到近來的兩伊合作)建立了對伊朗的錯誤印象,而部落格的作用是要解構(deconstruct)這些印象。 但伊朗的部落格圈反映的是少部份的人口。如同在其它的「發展中」(developing)國家的內部,可否近用網路之間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形構著伊朗的網際社會(cyber-society)的觀點和意見氛圍。 在2005伊朗總統大選前的幾週幾個月看伊朗的英文部落格,很難預測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中文/英文)會勝出。明顯地,這些部落客的觀點實質上和大部份的伊朗人是不一致的。這個被部落格所引出的驚訝/震撼/否定,說明了特別的群體在廣大的伊朗人口裡是如何的特別。 科技和現代化的意識型態 問:你的論文主要的題目是關於伊朗部落格的什麼部份? 如同我之前所說,我的論文期待要結合我對科技的興趣和網路在非西方後殖民的歷史上。現在,我了解到伊朗絶不是一個正式的殖民地,然而它是一個半/準殖民的 過去,揭露出她與世界上其它被西歐及/或美國,在政治上、軍事上和文化上統治的國家的類似性。我感興趣是,這個部份的歷史如何形塑我們今日所生存的世界。 我論文這個包羅萬象的主題,是檢視伊朗在大約上個世紀,科技和現代化意識形態之間的交互作用。回頭看伊朗最近的歷史,科技總是扮演追求 「現代」(modern)的中心角色。現代性本身是一個有彈性的、改變的概念,端看你問在何時、問的是誰。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歐洲,現代性反映的...